摘要:金秋九月,正值秋收时节,劳作了一年的群众正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然而,在酒泉市肃州区金佛寺法庭辖区内却有二十多户村民愁眉不展,一场涉及金额数万元的种植合同纠纷,让辖区内村民与某合作社从合作伙伴变成了“对簿公堂”的双方。近日,这起棘手的群体性纠纷在肃州区人民法院金
巧解“种子”疙瘩事 护航秋收促和谐
——酒泉市肃州区金佛寺法庭成功调解一起涉多户农民的种植回收合同纠纷
金秋九月,正值秋收时节,劳作了一年的群众正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然而,在酒泉市肃州区金佛寺法庭辖区内却有二十多户村民愁眉不展,一场涉及金额数万元的种植合同纠纷,让辖区内村民与某合作社从合作伙伴变成了“对簿公堂”的双方。近日,这起棘手的群体性纠纷在肃州区人民法院金佛寺法庭终于得以圆满化解,双方握手言和,重新播下了合作的“信任之种”。
事情源于2018年的一场玉米制种合作。肃州区丰乐镇的20多户农民与某合作社签订了种植回收合同。农民们按照合同要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心培育,将制种交付给了某合作社。然而,到了付款的时候某合作社以支付金额还需核对、资金不足等理由,拖延支付制种款。
“我们要了好几年了,前面还能搭上话,说等一等,再打电话就不接了,越等越没信了!”村民茹大叔情绪激动地说。村民们认为,东西都交给了合作社,合作社应当支付制种款;某合作社认为,有部分村民的制种款金额还需要核对,同时现在资金尚不能一次性全额支付。双方各执一词,多次协商未果。眼看又到收获的时节,新的生产周期即将开始,旧账未清,新合作无从谈起,无奈的村民们一纸诉状将某合作社告上了法庭。
案件受理后,金佛寺法庭高度重视。承办法官意识到,这并非一起简单的制种合同纠纷,而是关系到二十多名农户一年生计、影响农户春耕秋收和乡村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如果简单地一判了之,不仅诉讼周期长、成本高,还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导致“案结事不了”。
面对这一情况,金佛寺法庭邀请依法选任的人民陪审员王某某、程某某参与审理,同时邀请村委会及司法所进行旁听、审理过程中,人民陪审员王某某主动提出其作为具有多年制种款结算经验的老手,可以组织双方对争议的制种款进行核算。
经过承办法官、人民陪审员及涉案地司法所和村委会耐心、细致的调解,双方的立场逐渐靠拢。最终,在法院的主持下,达成了一揽子的调解协议:合作社考虑到农户的实际困难,支付大部分款项;农户们也适当做出让步,就剩余款项接受了分期支付的方案。协议达成后,法院迅速出具了民事调解书,为这场纠纷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这长达六、七年的制种款终于要回来了些,感谢法官为我们操心,不然今年又要不上钱了。”拿到调解书的村民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合作社负责人也表示:“法院的调解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纠纷,更为我们和农户重建互信搭起了桥梁,这才是真正的共赢。”
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是金佛寺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金佛寺法庭针对涉农纠纷季节性强、群体性明显的特点,不断优化司法服务,开辟涉农案件“绿色通道”,坚持多元化调解、调判结合的原则,力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护航春耕秋收、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一纸调解书,解开了当事人的“法结”与“心结”。金佛寺法庭用有温度、有力量的司法实践,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播撒下了和谐与发展的新种子。
来源:陇原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