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讨论】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超级真菌性脑膜炎1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8 07:00 2

摘要: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又称耳道假丝酵母,2009年于日本最早发现的一种新的病原性真菌,因从外耳道分泌物中分离出来而被命名,是一种侵袭性真菌[1]。基于全基因组测序,耳念珠菌分为5个不同的进化支,即南亚、东亚、南非、南美和伊朗分支,分布在我国的

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超级

真菌性脑膜炎1例

作者:高昕 辽宁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引言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又称耳道假丝酵母,2009年于日本最早发现的一种新的病原性真菌,因从外耳道分泌物中分离出来而被命名,是一种侵袭性真菌[1]。基于全基因组测序,耳念珠菌分为5个不同的进化支,即南亚、东亚、南非、南美和伊朗分支,分布在我国的菌株主要是南亚和南非两个分支。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统计,耳念珠菌感染的住院致死率高达30%-70%,因其具有致死率高、多重耐药性、临床上难以鉴定和诊断、难灭活和易引起院内感染等特征,被称为“超级真菌”[2]。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真菌重点病原体清单将耳念珠菌列为关键优先级组[3],因其在全球快速的传播和流行,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患者男,33岁,因肺结核11月余,结核性脑膜炎8个月,遗留意识障碍,患者近期低热,体温最高38℃,咳嗽咳痰入院。

现病史

患者11个月前诊断为肺结核,自行口服药物(具体药物名称不详),未系统治疗。8个月前四肢无力,低热就诊于其他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后因抽搐、意识不清收入ICU科,行气管切开,予抗结核、口服激素、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平稳。后曾反复于我院康复科行康复治疗,患者现遗留意识障碍,四肢无力,留置胃管,尿管造瘘,无发热,咳嗽咳痰,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等。

查体

患者神志昏迷,无发音,听觉惊吓反射存在,视觉惊吓反射存在,疼痛刺激肢体可定位,有痛苦表情,无发音,可见嘴部反射运动,无交流,可睁眼,CRS-R评分11分。两瞳孔等大,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正常,四肢肌张力略增高,肌力2级,腹壁反射、肱二头肌腱、膝腱反射(++),颈强,克氏征(+),布氏征(+),两侧巴氏征(+)。

二、检查

影像学检查

头部CT:脑积水术后改变,右侧脑室引流管置入,间质性脑水肿,侧脑室内气体密度影,脑干低密度灶。

肺部CT:双肺散在炎症,双肺微小结节,左肺上叶肺大疱,肺内多发肺大疱,肺野显示模糊,肺内散在慢性炎症、纤维灶,左侧胸腔积液。

图1 头部CT

实验室检查

降钙素原(PCT):0.054 ng/mL,C反应蛋白(CRP):38.58 mg/L,白细胞计数(WBC)13.37*109/L,血红蛋白(HB):126 g/L,总蛋白(TP):59.7 g/L,白蛋白(Alb):34 g/L,脑脊液常规检查和脑脊液生化分析结果见图2、图3,因脑脊液葡萄糖一直<0.72 nmol/L,这里对其结果未做展示。脑脊液一般细菌培养阳性,挑取单个菌落经布鲁克质谱仪鉴定为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转种科玛嘉显色培养基上呈粉白色、边缘光滑的菌落,革兰染色显微镜下呈卵圆形、圆形菌落,几乎无菌丝。药物敏感试验(微量稀释法):氟胞嘧啶敏感,氟康唑耐药,药敏判定折点参照WS/T421-2024《抗酵母样真菌药物敏感试验标准肉汤稀释法》,其他抗生素暂无参考折点。

上下更多

图2 脑脊液常规检查

图3 脑脊液生化分析

图4 科玛嘉显色板菌落形态和镜下革兰染色涂片

左上:24h菌落形态,右上:48h菌落形态

左下:72h菌落形态,右下:革兰染色

图5 布鲁克MALDI-TOF MS鉴定为Candida Auris

表1 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ug/ml)

* 注:药敏试验微量肉汤稀释法MIC判定折点参照WS/T421-2024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及诊断依据

1、结核性脑膜炎,8个月前四肢无力,低热就诊于其他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2、脑积水:头部CT提示脑积水术后改变,间质性脑水肿;3、肺大疱、胸腔积液:肺部CT提示左肺上叶肺大疱,肺内多发肺大疱,左侧胸腔积液;4、真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一般菌培养鉴定为耳念珠菌。

鉴别诊断

1、外伤性脑出血:患者明确否认外伤史,CT未见骨折及挫裂伤;2、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为中年人、急性起病,动脉瘤为其常见病因。

四、治疗

给予抗结核、口服激素、营养神经、雾化化痰、抗炎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给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运动疗法、肌松弛治疗、针灸、低频电刺激经颅磁等改善肢体功能及促醒治疗。该患者因脑脊液抽吸困难,并明确诊断为耳念珠菌性脑膜炎后转外院继续进行治疗。

病例总结

耳念珠菌,属于棒孢酵母属,念珠菌分支,常为卵圆形或长圆形酵母孢子,几乎无菌丝,最适温度为37~40℃。在高达42℃的温度下生长这一特性可与实验室常见念珠菌区分开。在沙氏培养基上培养48h的菌落与其它念珠菌类似,呈黏性、奶油状、奶白色,边缘光滑,生长较缓慢。在科玛嘉培养基上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可呈白色、粉色、红色或紫色的菌落[4]。

据文献报道,33%的耳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伏立康唑耐药,35%对两性霉素B耐药,93%对氟康唑耐药[5]。《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推荐脂质体两性霉素B(3~5 mg·kg-1·d-1)单药或联合氟胞嘧啶(25 mg/kg, q6h, po),或参照其他念珠菌的治疗剂量。不推荐棘白菌素类,因其药物分子量大,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并且组织渗透性差,在脑脊液中含量低,治疗通常无效[6]。

传统的检测技术对于检测耳念珠菌具有局限性的,可能被误认为其他菌。本实验室的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Vitek-2对耳念珠菌的鉴定容易出现了低分辨的情况,无法区分duobushaemulonii念珠菌(Candida duobushaemulonii)/无名念珠菌(Candida famata)/季也蒙念珠菌(Candida guilliermondii)。而布鲁克全自动快速生物质谱检测仪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可以准确的鉴定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引起院内感染的报道不断增加,对于患者来说可能是一种致命的威胁,由于其耐药性强、难以准确检测等特性,使得其诊断和治疗变得错综复杂。耳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正常人一般只携带病菌而不会致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能会造成感染,甚至威胁生命。所以,我们要重视超级真菌,加强对其的监测和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Satoh K, Makimura K, Hasumi Y, et al. Candida auris sp. nov, a novel ascomycetous yeast isolated from the external ear canal of an inpatient in a Japanese hospital. Microbiology & Immunology.2009, 53(1):41-44.

[2] John O S. Candida Aur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urrent Updates on an Emerging Multidrug-Resistant Pathogen. Microbiology Open.2018,7(4) : e00578.

[5] Silvia D G, Angelina M, Giuseppe M, et al. Candida auris Outbreak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Microorganisms.2024,12(5):927.

[6]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学组. 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 临床检验杂志.2020, 38(8):564-570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