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巢氏:这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2 18:23 1

摘要:提起上古大神,你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再不济也是伏羲、神农这些响当当的主儿。但今儿咱要唠的这位——有巢氏,名气虽没那么大,却是咱中国人"住有所居"的老祖宗,相当于上古时代的"建筑行业祖师爷"。

提起上古大神,你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再不济也是伏羲、神农这些响当当的主儿。但今儿咱要唠的这位——有巢氏,名气虽没那么大,却是咱中国人"住有所居"的老祖宗,相当于上古时代的"建筑行业祖师爷"。

这人牛就牛在,在大家都钻山洞、睡树杈的年代,他琢磨出"构木为巢",给人类安了第一个"家"。今儿咱就把他嚼碎了、唠透了,用大白话说说:有巢氏到底是啥来头?他咋发明的巢居?为啥各地都抢着说他是"本地人"?保证听得你明白,还能顺带摸清中华文明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乐业"的起步路数。

1 古书里的有巢氏:从"群体代表"到"上古圣人",越传越"神"

有巢氏的形象不是一开始就定死的,跟现在的IP改编似的,不同朝代的人都按自己的需求给他"加戏",从一个模糊的"时代符号",慢慢变成了有鼻子有眼的"上古圣人"。

最早提有巢氏的是《庄子·盗跖》,里头借盗跖的嘴说:"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你瞅瞅,这儿的有巢氏不是某个人,是一群人的统称——那会儿人少禽兽多,大家都躲在树上睡觉,所以叫"有巢氏之民",相当于给"树上居住的人群"贴了个标签,跟现在说"北京人""上海人"一个意思,突出的是"群体生活方式",没半点"圣人"的影子。

到了《韩非子·五蠹》里,有巢氏就"升级"了,从群体变成了个体圣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笔下的有巢氏,成了"发明家+领袖"——他一个人琢磨出"构木为巢",老百姓感激他,就推他当老大。这明显是战国时期"圣人史观"的套路,啥好事都往一个"圣人"身上凑,跟现在把某个行业的发展功劳全算在一个企业家头上似的,突出个人英雄主义。

两汉到三国,有巢氏的"人设"又加了新料。三国吴国人项峻在《始学篇》里说:"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不光继承了"圣人说",还给他加了个"大巢氏"的外号,听着就比以前更威风,相当于给明星加了个"国际巨星"的头衔,抬高身份。西汉的《遁甲开山图》还第一次提了他的"活动地盘":"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虽然没说清琅玡到底是山东还是安徽的,但总算给这位"建筑祖师爷"安了个"籍贯",跟现在明星都爱说自己是"某某地人"一个道理。

唐宋以后,史家开始给有巢氏"编正史"。南宋郑樵在《通志·三皇纪》里说:"厥初,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重点强调他"教大家结巢避害",把他塑造成"文明启蒙者";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宋代罗泌写《路史》,更是把他塞进了庞大的古史系统,跟其他上古大神排排坐。到了清初,吴乘权编《纲鉴易知录》,直接把有巢氏纳入"三皇序列",这下他彻底从"民间传说人物"变成了"官方认证的上古帝王",跟现在的"非遗传承人"似的,有了官方身份。

你发现没?有巢氏的形象演变,就是一部"上古IP包装史"——先秦诸子为了讲自己的学说,把他当"论据";后世史家为了凑齐古史谱系,给他"编履历";到最后干脆捧上"三皇"的高位。这跟现在的网红从"素人"到"流量明星"的升级路数,简直一模一样,核心都是"按需塑造"。

2 有巢氏的"核心功绩":发明巢居,给人类安了第一个"家"

有巢氏能被记几千年,核心就一件事——发明了"巢居",相当于给人类解决了"住房问题",这可是文明起步的关键一步,比现在的房地产开发商厉害多了。

2.1 巢居咋来的?从"学鸟筑巢"到"干栏式豪宅"

按《韩非子》说,巢居发明的背景特惨:"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那会儿人少,到处都是野兽虫子,地面太危险,只能往树上躲。有巢氏看着鸟在树上筑巢,受了启发,就琢磨着"构木为巢",在树上用树枝藤条搭窝,晚上睡在上面,野兽够不着,虫子爬不上,安全多了。这就是最早的巢居,虽然简陋,但算是人类第一个"人工住房",跟现在的"简易帐篷"似的,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后来巢居越发展越高级,慢慢变成了"干栏式建筑"——就是把房子架在柱子上,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牲口或者放东西。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木头构件还带榫卯结构,比现在的"装配式建筑"还讲究!这种房子特别适合南方湿热的气候,防潮又防虫蛇,相当于上古时代的"精装房",解决了"好不好"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巢居的发展还催生了南北建筑差异:南方气候热、木材多,一直用干栏式;北方干燥、木材少,就发展出了穴居、半穴居,跟现在南方爱盖小楼、北方爱盖平房一个道理,都是"因地制宜"的智慧。

2.2 一个"窝"改变人类:住房革命背后的文明飞跃

别小看这简单的巢居,它可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连锁反应",相当于按下了文明发展的"加速键"。

首先是"安全升级":以前睡地面,晚上得防野兽偷袭,睡不踏实;有了巢居,相当于给家安了"防盗窗+防盗门",安全多了。人类不用再扎堆躲在山洞里,能往平原、河谷这些肥沃的地方扩散,生存空间一下就大了,跟现在城市扩张一个意思。

其次是"健康升级":地面潮湿,容易生病;巢居离地面高,通风干燥,减少了好多疾病。人活得久了,人口自然就多了,以前是"小部落",后来变成"大族群",为复杂社会的形成打了基础,跟现在医疗条件好了,人口增长快一个道理。

再者是"社会升级":有了巢居,人类就能定居下来,不用到处流浪找山洞了。定居之后,大家一起干活,分工越来越明确,有的负责盖房子,有的负责打猎,有的负责采集,慢慢就形成了母系氏族公社,婚姻形式也从"乱婚"变成了"族外婚",社会越来越有秩序,这就是文明的起步,跟现在"城市化带来社会分工"一个逻辑。

最后是"技术升级":盖巢居得用工具砍树、加工木材,这就推动了石器工具的发展,甚至发明了榫卯结构——这可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核心技术,影响了几千年,现在故宫的房子还在用这手艺。相当于一个"住房需求",带动了整个"制造业升级",厉害吧?

2.3 有巢氏的象征意义:文明起步的"第一块拼图"

在古人眼里,有巢氏可不只是个"建筑师傅",他代表着文明的"起点"。传统史观里,有巢氏跟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这些人排在一起,组成了"文明进化图谱":有巢氏解决"住",燧人氏解决"吃熟食",伏羲氏搞畜牧,神农氏搞农业——每个人代表一个文明阶段,有巢氏是第一个,相当于"文明1.0版本"的开发者。

国学大师钱穆就说过,中国古史传说特别"理性",不像外国全是神话,有巢氏代表巢居时代,燧人氏代表熟食时代,跟人类发展阶段对得上。说白了,有巢氏就是个"符号",象征着人类从"像动物一样生存"到"像人一样生活"的转变,这才是他被记几千年的根本原因。

3 有巢氏是"哪里人"?各地抢着认祖宗,巢湖说最靠谱

跟所有上古名人一样,有巢氏的"籍贯"也是个"罗生门",山东、四川、安徽、湖南都说是他的"老家",吵了几千年。其实这也正常,谁不想让老祖宗给自己家乡"贴金"呢?不过要说证据最足的,还得是安徽巢湖说。

3.1 古书里的"地域混战":各说各的理,没个准头

最早提有巢氏地域的是《遁甲开山图》:"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问题是"琅玡"到底在哪?以前学者都说是山东琅玡(今临沂),但现在有人说其实是安徽滁州的琅琊山——一字之差,差了几百里,跟现在地图导航导错地方似的,越搞越乱。

还有说他在四川的,南宋罗泌《路史》说有巢氏"治蜀",清代张澍《蜀典》更具体,说"巢"是四川成都新都区的弥牟镇;还有说在湖南的,因为《史记》说舜"南巡崩于苍梧",就把有巢氏跟湖南九嶷山扯上关系。这就跟现在各地抢"李白故里"似的,只要沾点边,就敢往自己身上凑。

其实之所以这么乱,是因为上古可能有多个以"巢"为名的部落,加上口传历史容易出错,后人又爱"本地化",最后就成了"一地一祖宗"的局面。

3.2 巢湖说:文献、地名、考古全凑齐了

巢湖说能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有"铁三角"证据:文献、地名、考古全对上了。

先看文献: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说得明明白白:"巢氏,有巢氏之后,尧时有巢父,夏商有巢国,其地在庐江(今合肥庐江县),子孙以国为氏。"庐江就在巢湖旁边,直接把有巢氏的后代和巢湖地区挂钩,相当于有了"家谱证据"。《康熙巢县志》也说罗泌《路史》里的有巢氏就是巢湖这儿的,官方史书都认,可信度高。

再看地名:巢湖周边全是带"巢"的地名,巢湖、巢县(今巢湖市)、庐江巢里,《安徽省志》直接说:"凡带'巢'字的行政区命名都与古巢国有关,古巢国源于有巢氏所建方国。"这就跟现在说"姓王的多的地方可能有王氏宗祠"一个道理,地名是"活化石",不会骗人。

最关键的是考古:巢湖流域有个凌家滩遗址,距今5500-5300年,面积160万平方米,发现了大型建筑遗迹、祭祀台、水井,还有大量玉器石器。考古专家张敬国说:"凌家滩的先民就是有巢氏,遗址就是有巢氏时代的聚落中心。"虽然不能100%确定,但时间、地域都对得上,还有实物证据,比其他地方的"口头传说"靠谱多了。

3.3 理性看待"地域之争":有巢氏是"全人类的财富"

其实争有巢氏是"哪里人",意义不大。巢居是人类早期共同的居住方式,可能在多个地方独立发明,各地的"有巢氏传说",其实是不同地区对"住房革命"的共同记忆,跟现在不同国家都有"发明电灯"的传说一个道理,都是对文明进步的纪念。

所以与其争"籍贯",不如把有巢氏当成"中华住房文化的象征",不管是山东、安徽还是四川,传说背后都是先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这才是最重要的。

4 有巢氏的"现代价值":老祖宗的智慧,现在还能用

有巢氏虽然是上古人物,但他的文化意义和智慧,到现在还没过时,甚至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4.1 有巢氏的"文化符号":创新、始祖、圣王的"三重人设"

在现在的文化语境里,有巢氏有三个核心象征意义:

第一是"创新精神":他观察自然、模仿鸟类,发明巢居,是人类最早的"仿生学应用",相当于上古时代的"科技创新达人"。现在巢湖建了有巢氏文化主题公园,还把他尊为"世界建筑业鼻祖、房地产祖师",就是想弘扬这种"从无到有"的创新精神,跟现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个意思。

第二是"人文初祖":北京平谷"中华百帝宫"把有巢氏列为"中华第一人文圣祖",比黄帝还靠前;世界巢氏宗亲会的人还专门到巢湖拜谒,认这儿是"祖根地"。有巢氏成了连接海内外华人的"文化纽带",跟黄帝、炎帝一样,是民族认同的"精神符号"。

第三是"圣王典范":从韩非子开始,就说有巢氏因为"造福于民"被推为领袖,这就形成了"有功德于民则王"的政治理念,跟现在"为民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有巢氏成了"好领导"的原型,告诉后人:当领导得先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不然没人服你。

4.2 有巢氏文化的"当代传承":从动画片到非遗,老IP焕新生

现在有巢氏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传承方式也越来越新潮:

2017年,有巢氏传说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31集动画片《有巢氏传奇》在安徽播出,用孩子爱看的方式讲老故事;2021年,巢湖有巢氏文化主题公园开放,里面有雕塑、展览,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巢居文化。这就跟现在把传统故事改成动漫、建主题乐园一样,让老IP焕发生机,吸引年轻人关注。

学术研究也没落下,巢湖从2012年开始办"中华有巢氏文化学术研讨会",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组织专家深挖有巢氏文化,相当于给这个老IP"做学术背书",让它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学术价值。

4.3 老祖宗的智慧给现在的启示

有巢氏的故事,给现在的我们三个重要启示:

第一是"创新要接地气":有巢氏发明巢居,不是凭空想象,是为了解决"防野兽"的实际问题。现在搞创新也得学这股劲儿,别搞那些华而不实的“伪创新”——有些公司整天吹“黑科技”,结果产品连用户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这不就是舍本逐末嘛?有巢氏的创新,核心是“解决问题”,现在搞研发、做产品,也得先想清楚“老百姓需要啥”,不然再花哨也是白搭。

第二是“人与自然得和谐相处”。有巢氏造房子,不是跟自然对着干,而是顺着自然来——看鸟筑巢受启发,用木头当材料,房子架在树上不破坏土地,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老智慧。现在搞生态文明建设,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跟有巢氏的思路异曲同工。你想啊,以前乱砍滥伐、污染环境,看似赚了钱,最后遭报应的还是自己;现在垃圾分类、搞新能源,就是学着跟自然好好打交道,这不就是老祖宗智慧的现代版嘛?

第三是“文化认同能聚人心”。有巢氏不管到底是哪儿人,现在成了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文化符号”——巢氏宗亲会的人不远万里来巢湖寻根,就是认这个“老祖宗”。现在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靠的就是这些共同的文化记忆。就像过年贴春联、端午吃粽子,不管你在国内还是国外,看到这些就知道“我是中国人”,有巢氏就是这样一根“文化纽带”,把大家紧紧拴在一起。

4.4 有巢氏研究的学术价值:不只是寻根,更是探文明

别觉得研究有巢氏是“挖老古董”,这事儿学术价值大了去了,往小了说是搞清楚上古居住史,往大了说是探中华文明的起源。

从史学角度说,有巢氏的传说就是个“活标本”,能帮我们看懂古人是咋编古史的。你看他从《庄子》里的“群体”到《韩非子》的“圣人”,再到明清的“三皇”,一层一层往上加东西,这就是“层累造史”——古人按自己的需求不断给传说“添料”,跟现在编剧改编历史剧似的,加戏加人设。研究这个过程,就能明白中国古史不是“原生态”,是慢慢“攒”出来的,以后看其他上古传说,就不会傻乎乎全信了。

从考古角度说,有巢氏给史前考古提供了“参照系”。虽然不能说凌家滩遗址就一定是有巢氏的地盘,但巢居对应的干栏式建筑、定居聚落,跟考古发现能对上。考古学家挖着距今几千年的干栏遗址,就能联想到有巢氏代表的那个时代,相当于给考古发现“贴标签”,让冷冰冰的文物跟鲜活的历史传说挂上钩,这样上古史研究就不那么枯燥了。

从人类学角度说,有巢氏还能帮我们看人类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巢居不是中国独有的,世界上好多地方的原始人都住过树上,但只有中国把巢居的发明者塑造成“圣人”,还纳入帝王谱系,这就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色”——重视实用、推崇功德,跟外国神话里“神创造一切”不一样。把有巢氏和外国类似传说对比,就能更清楚中华文明的“脾气秉性”。

有巢氏的“房子”,装着中国人的文明初心

唠到这儿,你该明白为啥有巢氏能被记几千年了——他不是个简单的“建筑师傅”,他代表着中国人对“家”的最初渴望,对“文明”的最早探索。

有巢氏的“构木为巢”,看似只是盖了个破窝,实则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第一步:有了固定的家,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有了稳定的生活,才有了社会分工、技术进步;最后慢慢发展出灿烂的文明。说白了,中国人“安居乐业”的执念,从有巢氏这儿就埋下了根。

现在我们研究有巢氏,不是要找一个真实存在的“老祖宗”,而是要透过这个传说,看懂中华文明的“初心”——重视创新、尊重自然、崇尚功德。这些东西,几千年前有巢氏在用,现在我们还在用,以后也会一直用下去。

就像巢湖的有巢氏文化主题公园,不光是给游客看的,更是在提醒我们:不管现在盖多高的楼、住多好的房,都别忘了老祖宗“解决实际问题、跟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才是有巢氏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比任何“文化IP”都值钱。

来源:洛水伊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