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甲,常年被忽视的那小片角质层,很多人只在剪指甲的时候才注意它。可一旦它突然变色、变形或者变脆,就有人开始往“缺钙”“上火”上靠了。要是再有人说是“体虚”了,那就更热闹了。
指甲,常年被忽视的那小片角质层,很多人只在剪指甲的时候才注意它。可一旦它突然变色、变形或者变脆,就有人开始往“缺钙”“上火”上靠了。要是再有人说是“体虚”了,那就更热闹了。
但真相是,指甲的变化,背后牵扯的可不止营养和睡眠。这不是危言耸听,有些慢性病,早期就藏在指甲上。问题是,太多人没当回事。
指甲上突然出现一条黑线,不痛不痒,也不掉色。多数人觉得是挤到碰到,过几天就好。可它有可能是皮肤癌的一种表现,叫甲母黑色素瘤。虽然少见,但误判代价很大。
还有人指甲开始变厚、发黄,觉得只是洗衣服多了。但有些肺病患者,指甲也会变得像琥珀一样黄厚。这不是手的问题,是肺部在求救。
更常见的,是指甲凹陷、发白、横纹纵裂。这些情况,往往被当成“缺营养”忽略掉。但它们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甚至肝硬化的信号。
身体的毛病,有时候不会直接敲门,它是绕个弯,用“指甲”来敲窗。
正常的指甲该是什么样?健康的指甲是半透明、有光泽,平整而富有弹性,月牙清晰、颜色均匀。一旦这些特征不见了,背后就要问问:身体哪出了问题。
指甲变脆容易折断,有时候不是缺钙,而是甲低在作祟。甲状腺分泌变少,代谢慢了,皮肤干,头发掉,指甲也跟着脆。
再说指甲发白。不是那种洗完手后暂时的颜色变浅,而是整片指甲都泛着白光,像蒙了层雾。这种情况,常见于慢性贫血或者蛋白质不足的人身上。肝病也可能让指甲发白,因为白蛋白合成下降,血管颜色透不出来。
有些人指甲上出现一条条横纹,像年轮一样。其实这是身体曾经遭受过“打击”留下的痕迹。高烧、重大手术、严重营养不良,都会让指甲暂时停止生长,之后恢复时就会留下横沟。
指甲凹陷成“汤匙状”更要当心。这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尤其是长期月经不调或饮食不均的人。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关键,缺了铁,指甲就失去支撑力,慢慢往里塌。
有些人指甲上出现小凹点,一点一点的,像针扎过。这不是“美甲做坏了”,而是银屑病的表现之一。这种疾病不只在皮肤表面,还可能波及指甲、关节,甚至全身。
还有一种情况,叫“杵状指”。就是指甲像罩子一样鼓起来,指尖也变圆变胖。这一般不是手的问题,而是肺部或心脏病长期缺氧导致的代偿性改变。
如果一个人指甲突然变得又软又薄,甚至摸一下就裂,别急着涂护甲油。可能是内分泌紊乱在搞鬼。尤其是女性,激素水平不稳,指甲会比脸还诚实。
还有种情况更“隐蔽”:甲床剥离。指甲从指肉上翘起来,中间出现空洞。这类问题常出现在甲状腺功能亢进、银屑病,或者长期接触化学品的人身上。
指甲发黑也不是小事。如果不是外伤或染色剂导致的,尤其是单侧、固定、持续的黑线,一定要就医排查黑色素瘤。这种癌症虽然少见,但发展极快。
有人指甲突然变厚、变黄,还以为是“洗碗太勤”。但指甲真菌感染可不只是美观问题。真菌一旦深入甲床,治疗起来相当棘手。它还会借助毛巾、鞋袜传播,家里人也可能中招。
还有种细节,很多人忽略了:月牙突然消失。月牙就是指甲根部那一小块半月形。它消失不代表身体“好”了,反而可能是代谢减慢的信号。尤其是多个手指月牙同时变小,得警惕甲减或慢性疲劳综合征。
指甲变蓝发紫,不是冻坏了就是缺氧了。冬天冷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年四季都这样,可能是循环系统有问题。尤其是心衰、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这种情况更常见。
有时候,指甲上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好几种变化叠加出现。比如发白加凹陷,或者变厚伴随剥离。这时候单靠“补补营养”是解决不了的,必须查清楚身体里到底哪一环出了毛病。
不能忽略的是,指甲的生长周期慢,通常一个月只长2到3毫米。如果某种异常一直存在超过3个月,基本就排除了一时的外伤或短期缺乏。
真正值得重视的,不是颜色变没变,而是“变化是否持续”。一两天的变红、变灰,可能是洗衣粉刺激。可一旦持续数周不退,那就不是小事。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长期接触洗涤剂、酒精、指甲油,指甲变干变裂,这属于外源性原因。但如果同时伴随掉发、怕冷、体重波动,就要考虑内分泌问题。
有一点很关键,指甲问题不疼不痒,反而容易被忽视。可正是这些“安静”的症状,才最容易隐藏真正的病灶。
有的人从来没察觉自己贫血,直到指甲凹陷去体检,才发现血红蛋白低得吓人。还有人以为是“营养不良”,结果查出来是肝硬化。
指甲,就是身体的“体检表”之一。它不会说话,但它一直在记录你的身体状态。只你得愿意看得仔细一点。
别再把指甲的异常当成“皮外伤”或者“缺点营养”了。它不只是美观问题,而是健康的镜子。尤其是那些持续存在、对称分布、无明显诱因的改变,更要引起重视。
指甲不会骗人,它只是反映你身体内部的变化。而我们要做的,是别再忽略它那点微弱的提醒。
参考文献:
[1]刘金勇,张建中.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2]郭树彬,陈晓霞.内科学(第10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李兰娟.感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来源:戚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