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宝妈都有过类似经历,在家带娃三年后重返职场,HR常会追问“久离职场,能否跟上节奏”,有些企业虽不直接拒绝,却反复确认“孩子突发状况时,能否保证全勤”。
小区长椅上,常有攥着简历的宝妈低声叹气,孩子步入幼儿园后,她们渴望重返职场补贴家用,却屡屡在面试中碰壁。
有的企业一听“需接送孩子”便婉拒,有的给出的薪资甚至不足以支付钟点工费用。
“不想每次买菜都伸手要零花钱,可带娃和上班,好像总拧着劲儿”,这样的无奈,在宝妈群体中并不少见。
不少宝妈都有过类似经历,在家带娃三年后重返职场,HR常会追问“久离职场,能否跟上节奏”,有些企业虽不直接拒绝,却反复确认“孩子突发状况时,能否保证全勤”。
更有招聘启事悄悄标注“优先考虑无子女者”,将宝妈无形排斥在外,这些隐性门槛并非源于宝妈能力不足,许多人此前曾是会计、设计等领域的从业者,只是“带娃”这一刚性需求,成了横在职业道路上的枷锁。
她们所求并非特殊照顾,只是一个能兼顾家庭与工作的空间。在多数人看来“带娃挣钱”近乎奢望时,河南郑州一位冻品店老板的做法,却为这一困境带来了新的解法。
这位冻品店老板名叫王宾,其经营的生意规模不算顶尖,三百余名员工中,却有两百六十多人是宝妈,这样的员工构成比例,在各类企业中都属少见。
值得关注的是,他为宝妈群体量身定制了工作制度,接送孩子可灵活调整上下班时间,无需严格卡点打卡;每周日固定休息,每月额外提供六天自由假期,折算下来每月仅需工作二十天。
这份制度并非流于表面的“福利噱头”,对应的薪资待遇同样实在,宝妈入职两三个月后,月薪基本能达到万元水平,业绩突出者,月收入甚至可高达五万元。
曾有一位39岁的宝妈,因经济拮据凑不齐孩子的手术费,一度愧疚落泪,入职王宾的团队后,凭借这份收入,她不仅顺利为孩子完成手术,更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底气。
还有宝妈在采访中提到:“看重的不只是收入,更是在这里无需为‘接娃’道歉,能靠自身能力拿到高薪,这种被认可的感觉,比薪资本身更珍贵。”
如今不少企业虽也提及“弹性工作”,却多为“伪弹性”,表面允许晚到,实则要求早晚时长凑够八小时,并未真正解决宝妈的核心痛点。
王宾的做法恰恰相反,他未将宝妈的“带娃需求”视为负担,反而看到了其中蕴含的优势,不纠结打卡时长,只关注工作成果。
不担心宝妈分心,反而认可“带过娃的人更具责任心与稳定性”,事实也印证了这一判断,这些宝妈员工不仅流动性低,工作态度更为认真,不少人的业绩甚至超过了传统全职员工。
采访中王宾的一句话格外实在:“家里也有两个孩子,深知宝妈的不易。只想提供一个平台,让她们不必过着伸手要钱的日子。”没有华丽辞藻,却比许多企业精心撰写的社会责任报告更显真诚。
在不少经营者眼中,“雇佣宝妈存在风险”,王宾却看到了宝妈群体被低估的价值,长期带娃培养出的细心,能让她们在客户沟通、货物整理等工作中考虑更周全。
对“兼顾家庭的工作”的珍视,让她们对待岗位更具责任心,极少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摆脱“仅会带娃”标签的渴望,让她们在工作中更具冲劲与韧性。
对宝妈而言,这份工作的意义远超收入本身,它意味着尊严的回归,无需在购物前计算“是否要向家人报备”,无需在“陪伴孩子”与“实现自我”之间痛苦抉择。
清晨送完孩子后可安心投入工作,傍晚能准时接孩子放学,还能凭借收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这种踏实稳定的状态,正是许多宝妈追求的理想生活。
王宾的实践也为更多企业提供了启示:社会责任并非仅靠捐款彰显,更在于在日常运营中关注小众群体的真实需求。
企业为宝妈适当调整制度,收获的不仅是亮眼业绩,还有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宝妈实现经济独立,也能带动家庭幸福感的提升。
如今仍有不少宝妈在寻找兼顾家庭与工作的机会。
随着王宾案例的传播,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宝妈并非职场负担,而是能扛起责任的可靠力量。
对宝妈群体而言,这一案例也如同一颗定心丸,只要不放弃自身能力,总有机会找到既能守护家庭、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职场出口。
来源:云上乌托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