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于 10 月 18 日逝世,享年 103 岁,他有哪些贡献值得铭记?你离物理学家杨振宁最近的一刻是什么时候?对于杨振宁先生你有哪些记忆?
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于 10 月 18 日逝世,享年 103 岁,他有哪些贡献值得铭记?你离物理学家杨振宁最近的一刻是什么时候?对于杨振宁先生你有哪些记忆?
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逝世,享年 103 岁,他有哪些贡献值得铭记?
物理学、粒子物理学优秀答主、2022 年度新知答主【王清扬】研究生阶段学习了杨振宁先生的物理理论,毫无疑问,杨先生的科学贡献是举世瞩目的
答主:王清扬
760+ 赞同
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我之前见过两次杨振宁先生。第一次是在 2019 年 5 月,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地区)的成立大会上,当时还有幸和杨先生在一张大合照中同框。第二次是在同年 9 月的国科大雁栖湖校园,杨先生来这里为国科大的学生作报告。上午 11 点的报告,听说一大清早就有很多人在报告厅门外排队了。等到我去的时候,整个报告厅人山人海,几百个座位都坐满了,过道、门口也都挤满了人。这就是杨老先生的影响力。
杨振宁是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上世纪中期物理学白银时代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 但不限于:
与李政道提出了 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 , 推动了弱相互作用理论的发展,这也是他与李政道获得诺奖的工作。
开创了非阿贝尔规范场论 (杨-米尔斯理论) ,与费曼、温伯格、盖尔曼等人一同推动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建立。
提出粒子物理中的朗道-杨定理: 自旋为 1 的粒子不可能衰变为两个光子。
与李政道一同建立了统计物理中的李-杨相变理论。
建立了量子多体理论的杨-Baxter 方程。
推导出一维量子多体系统 δ 函数排斥势的精确解。
数学优秀答主【Yves S】则分享了杨振宁先生回国后 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他便是其中亲历者之一。
答主:Yves S
970+ 赞同
这个问题下的绝大多数回答都集中在杨先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我想着重说一说杨先生回国后对教育事业的一些贡献,因为我自己也算是直接受益者 。
杨先生于二十世纪末回到祖国, 在清华建立了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
同时期,推动建立了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以培养具有坚实数学基础的物理人才为主要目标,为高等研究中心输送后备力量。同时,也鼓励这些数理人材进入其他领域发展。据我所知这是国内最早的宽口径培养项目之一。后来又扩展到了生物与化学方向,因此原来的基科也被称为数理基科。 可以说这是清华组织各种实验班以及后来的书院的最早的尝试 。
知乎答主【深度解忧铺de店长】近距离聆听国杨振宁先生的讲座,对他 88 岁高龄时居然还有一颗孩童般的童心,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离物理学家杨振宁最近的一刻是什么时候?对于杨振宁先生你有哪些记忆?
答主:深度解忧铺de店长
40+ 赞同
2010 年 9 月 ,当时身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杨振宁先生,来到当时地处偏僻的 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图书馆「168报告厅」,为师生们作了一场回忆演讲。
整场演讲下来,给我留下一生不可磨灭印象的,不是他所讲的内容,而是 88 岁高龄的杨老,居然有一颗孩童般的童心。 当时的我已感慨,在杨振宁那颗孩童般好奇心和童真面前,我才是那个垂暮蹒跚的老人。而我当时的法定年龄,才 25 岁,就已远离同等年轻的心,太过久远(已想不起是何年)。
那场演讲里,杨振宁回忆起求学之初的经历。初中那会儿,在学校图书馆, 他偶然发现了一本《神秘的宇宙》,一翻阅就爱不释手,从此奠定了对他钻研物理学的决定。
探索物理世界这一路走来,杨振宁总结了他的两个字——「直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直觉」。而在直觉与书本知识相冲突时,他认为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种时机,因为直觉不断被修正的过程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直觉会带领我们走向新的研究领域」。
在杨振宁在看来, 渗透性学习占据了他学习生涯的大部 。所谓渗透性学习,就是在「还不太懂」时,尝试着去了解更多的外围知识。也就在这似懂非懂之间,不知不觉他就学到了很多东西。他鼓励在坐的我们,「多接触并敢于接触」那些未知的领域。
至于中西差异,杨振宁坦言:「中西方教育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我国教育侧重于推演法, 从理论到现象;而西方教育则侧重于归纳法, 从现象到理论。
最后,杨振宁归纳了在学习与研究中的经验教训——「一、研究做得很苦闷时候,要试着从大的方针策略上修正」,「二、多重视新现象和新方法」,「三、有好想法时,绝不轻易放弃」。
杨振宁寄语当场的我们「发现、培养并发展属于自己的兴趣」。 而又活了十几二十年后,我再没能在另一个人身上见过,这般年轻、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的透彻之心。
如今的电子科技大学「168报告厅」
图2 当时神采奕奕的杨振宁
数学优秀答主【遥远地方剑星】 高中参与吉大夏令营时,遇到来访问交流杨振宁先生 ,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与回忆。
答主:遥远地方剑星
410+ 赞同
我离杨振宁教授最近的时候是 32 年前, 1993 年的 8 月 5 日。当时杨振宁教授到吉林大学访问交流 ,我当时是一名高中生,正参加吉林大学组织的中学生物理竞赛夏令营,赶上这么个机会,吉大就组织了我们这拨夏令营学生同杨振宁教授照了张合影。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手机随便拍张照片都是高清的,那时我只能拿到一张 5 寸左右大的合影照片。上图是我用手机翻拍的这张照片,红圈圈出来的人是我,几乎都看不清楚。杨振宁教授就不用圈了,大家都认识。
那时,杨教授 71 岁,已经是当时在世的物理学家中的翘楚了。 我记得我们有一道竞赛题,前面第一句话说的就是杨振宁教授是在世的硕果仅存的大理论物理学家(这道题这么写与杨教授访问吉大无关,因为这道题不是这次夏令营出现的题目,是我之前做的某道竞赛题),也就是说 1993 年的时候杨教授已经是卓有成就的理论物理学家中的老前辈了。
想一想如今我都步入走向退休的节奏了,时间如白驹过隙,真是一闪而过。
杨振宁教授是对全人类有着卓越贡献的伟大的物理学家,会永远得到人们的缅怀和思念。我当年有幸与杨教授有一张合影,值得我永远珍惜!
来源:知趣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