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村里可热闹了,大清早就能听见蒜地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走近一看,不少农户正扛着稻草、拉着塑料膜往地里铺,有的蹲在埂上讨论“这么早盖会不会太闷”,有的又担心“再不盖冻着蒜苗咋办”,你一言我一语的,满是对来年收成的牵挂。其实啊,给大蒜搞覆盖这事儿,在北方秋冬季
最近村里可热闹了,大清早就能听见蒜地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走近一看,不少农户正扛着稻草、拉着塑料膜往地里铺,有的蹲在埂上讨论“这么早盖会不会太闷”,有的又担心“再不盖冻着蒜苗咋办”,你一言我一语的,满是对来年收成的牵挂。其实啊,给大蒜搞覆盖这事儿,在北方秋冬季节的田地里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它可不是随便给蒜苗“盖个被子”那么简单,直接关系到来年蒜薹能不能长得又粗又嫩,蒜头能不能结得又大又结实,要是操作不当,反而可能白忙活一场,甚至影响收成。
很多人觉得覆盖就是“天冷了给蒜苗捂暖和点”,这种想法可太片面了。咱们先说说为啥必须搞覆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防止“跳蒜”——你想想,冬天的土壤多折腾啊,晚上冻得硬邦邦,白天太阳一晒又慢慢化开,反复这么一冻一融,土里的蒜苗就像被人悄悄往上拔似的,一点点拱出地面。这蒜苗一“跳”出来可就惨了,根部暴露在冷风里,要么被冻得打蔫,要么被吹干了水分,最后要么死苗,要么就算活下来,蒜头也长不大。而铺一层覆盖物,就像给蒜苗加了个“固定锁”,把它们稳稳地压在土里,任凭土壤怎么冻融,蒜苗都能老老实实地待在温暖的“家”里。
除了防“跳蒜”,覆盖还有三个大作用。先说稳温,冬天白天太阳足的时候,地面能晒到十几度,可到了晚上,温度一下子能降到零下,这大起大落的温差,对蒜苗的根系来说就是“酷刑”。覆盖层就像个贴心的“缓冲垫”,白天能挡住一部分强光,避免地温升得太快,晚上又能锁住土壤里的热量,不让温度降得太猛,让根系始终处在一个相对温和的环境里,这样蒜苗才能稳稳扎根。
再说说保墒,北方的冬天风大,春天又少雨,要是不盖点东西,秋天储存在土壤里的水分,用不了多久就会被风吹干、被太阳晒透。等开春蒜苗返青的时候,土壤干得裂口子,就算赶紧浇水,也容易因为水分太急,让蒜苗出现“烂根”的情况。而覆盖物就像一层“保鲜膜”,能把土壤里的水分牢牢锁住,哪怕冬春再干旱,土壤也能保持一定的湿度,开春蒜苗醒过来,就能舒舒服服地吸收水分,不用咱们着急忙慌地补水。
最后是抑草,别以为冬天天寒地冻的就没杂草了,有些耐寒的杂草,比如看麦娘、播娘蒿,冬天在土里憋着劲儿,开春一暖和就疯长,跟蒜苗抢阳光、抢养分、抢水分,蒜苗本来就刚返青没力气,哪儿经得住这么抢?覆盖物铺在地上,能挡住阳光,杂草见不到光,就没法发芽生长,相当于给蒜苗撑起了“保护伞”,让它们能安安心心长身体。
不过覆盖这事儿,时机特别关键,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太早的话,气温还没降下来,土壤温度高,蒜苗容易长得太“窜”,也就是徒长,茎秆细细的,抵抗力差,冬天反而容易冻坏;太晚的话,土壤已经冻得硬邦邦,覆盖物铺不匀,还可能把已经受冻的蒜苗压伤,而且没法及时锁住热量,防“跳蒜”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老农户们都有个经验:等晚上土壤开始结薄冰,但白天太阳一晒就能化开的时候,就是盖蒜的最佳时机。具体到不同地方,时间也不一样。像黄淮海地区,比如河南、山东的大部分蒜区,一般在11月中下旬到12月初;北方更冷的地方,比如河北北部、辽宁,得提前到11月上旬,不然等气温再降,土壤冻得深了就不好操作了;南方偏暖的地方,比如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温度降得慢,可以推到12月中下旬。还有个更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看日均气温,当气温稳定在3-5℃的时候,动手准没错。我去年在老家帮邻居盖蒜,就是早上看到地里有一层薄薄的白霜,地面有点硬,到了上午十点多,太阳一晒,霜化了,地面也变软了,这时候铺稻草,又好铺又能及时发挥作用,来年那片蒜地的收成特别好。
选对材料也很重要,不同的覆盖材料,效果和用法都不一样。首选是稻草和麦秸,这两种材料透气性好,不会闷着蒜苗,而且保温和保墒的效果特别均衡,不会因为保温太好导致温度过高,也不会因为保墒太强导致水分过多。更关键的是,过完冬天,稻草和麦秸会慢慢腐熟,变成有机质,渗到土壤里,能改善土壤结构,给蒜苗补充养分,相当于既盖了“被子”,又施了肥,一举两得。
然后是废旧地膜,地膜的优点很明显,保温、保水、抑草的效果是最好的,因为它密封性强,能最大限度锁住热量和水分,杂草也根本没法穿透地膜生长。但缺点也很突出,透气性差,要是春天温度回升后不及时撤掉,地膜下面的温度会越来越高,湿度也大,容易闷坏蒜苗的根系,甚至导致蒜苗烂苗。所以用地膜覆盖的话,一定要盯紧春天的温度,不能偷懒。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腐熟的粪肥,比如牛粪、羊粪,这种方法既能起到覆盖的作用,又能给土壤增肥,让蒜苗在冬天也能吸收到养分。但一定要注意,必须用完全腐熟的粪肥,要是用刚拉回来的鲜粪,粪肥在土壤里发酵会产生热量,温度能升到五六十度,很容易把蒜苗的根系烫伤,反而得不偿失。我隔壁大爷前年就犯过这错,图省事用了没腐熟的鸡粪,结果没过多久,蒜苗就一片一片地发黄枯死,最后只能补种,损失不小。
不管用哪种材料,用量和后续管理也不能忽视。比如铺稻草,厚度要控制好,一般铺5-8厘米厚就行,太厚了不透气,容易闷苗,太薄了又起不到保温保墒的作用。而且铺的时候,行间要留一点空隙,方便通风,也能让雨水渗到土壤里。春天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收伏”——也就是把覆盖物清理掉或调整好,当白天的日均气温稳定回升到5℃以上,蒜苗开始快速生长的时候,就该把地膜掀开,稻草的话可以拨到行间,让地面能晒到太阳。要是不及时处理,覆盖物挡住阳光,蒜苗的叶子就会因为缺光而发黄,光合作用受影响,蒜头自然长不大。
我身边就有不少真实的例子,早两年村里有几户人家觉得“盖不盖都行”,没给蒜地搞覆盖,结果冬天“跳蒜”特别严重,开春一看,地里好多蒜苗都露在外面,要么冻死了,要么长得蔫蔫的,最后蒜薹又细又短,蒜头也小得可怜,产量比邻居家少了一半还多。而去年按时铺了稻草的人家,开春蒜苗返青比别人早了快一周,蒜薹长得又粗又壮,抽薹的时候特别顺利,蒜头挖出来的时候,一个个圆滚滚、沉甸甸的,瓷实得很,卖的时候价格也高。
当然,也有操作不当出问题的。有户人家去年盖得太早,10月底就铺了地膜,结果那段时间气温还挺高,地膜下面的温度太高,蒜苗长得又细又高,跟“豆芽菜”似的,冬天一场寒流下来,冻坏了不少。还有户人家春天忘了撤地膜,等发现的时候,地膜下面的蒜苗已经闷得发黄,有些根系都烂了,最后只能把地膜全掀开,还得浇水松土,费了不少劲才救过来,收成还是受了影响。
所以说,给大蒜盖“被子”,真不是随便盖上就万事大吉的,得把“时间+材料+收伏”这三步都掐准了,一步都不能错。现在正好到了盖蒜的季节,天气一天天变冷,咱们要是家里有种蒜,就别再瞎忙活了,赶紧照着这几招准备起来,把蒜地收拾好。只要方法对了,来年准能收获满满一筐又大又结实的蒜头,不管是自己吃还是拿去卖,都能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来源:火焰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