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公元1366年,朱元璋势力逐渐壮大,杨宪被派去治理扬州。彼时的扬州,历经战乱,百废待兴,宛如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杨宪到任后,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他积极整顿吏治,打击地方豪强,鼓励农桑,使得扬州在短时间内就有了复苏的迹象。
在公元1366年,朱元璋势力逐渐壮大,杨宪被派去治理扬州。彼时的扬州,历经战乱,百废待兴,宛如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杨宪到任后,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他积极整顿吏治,打击地方豪强,鼓励农桑,使得扬州在短时间内就有了复苏的迹象。
有一次,杨宪穿着破旧的官服去见朱元璋。这一行为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深意。杨宪或许是想借此向朱元璋展示自己一心为民、不贪图享乐的形象。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向朱元璋传递一个信息:自己在扬州兢兢业业,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治理地方上,连官服都无暇顾及。而朱元璋看到杨宪如此模样,心中自然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认为他是一个能干事、肯吃苦的官员。然而,李善长却敏锐地察觉到了杨宪的不简单,他深知杨宪是个潜在的祸害。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多年,对各类人物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杨宪虽然治理扬州有一定成效,但他为人狡黠,野心勃勃,在李善长看来,杨宪这种人一旦得势,必定会搅乱朝局。
首先,朱元璋当时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对人才求贤若渴。杨宪在扬州的治理成果有目共睹,朱元璋对他颇为赏识。李善长如果此时去提醒朱元璋,说杨宪是个祸害,很可能会被朱元璋认为是在嫉妒贤能。历史上有许多贤臣因为进谏不当而触怒君主的例子。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初期,秦国旧贵族强烈反对商鞅的改革措施,他们向秦孝公进言,说商鞅的变法会破坏秦国的传统。但秦孝公看到了商鞅变法带来的积极影响,对这些反对者十分不满,甚至对一些人进行了惩处。李善长担心自己也会落得同样的下场,一旦触怒朱元璋,不仅自己的地位会受到威胁,还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多年来在朱元璋心中建立的信任。其次,李善长自身也有一定的私心。他在朱元璋的阵营中已经是位高权重,如果杨宪真的成为朱元璋身边的红人,对他的地位会构成一定的威胁。但李善长不能直接表现出对杨宪的敌意,因为他明白,在朱元璋的统治下,任何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的行为都会引起朱元璋的猜忌。他担心提醒朱元璋会被认为是出于个人私利,想打压杨宪。就像唐朝的李林甫,为了保住自己的宰相之位,排斥异己,最终引起了唐玄宗的不满,导致自己的政治生涯走向衰落。李善长不想重蹈这样的覆辙,所以选择了沉默。
再者,当时的政治环境也不允许李善长轻易地提醒朱元璋。朱元璋的势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杨宪背后可能也有一些支持他的力量,如果李善长贸然提醒朱元璋,可能会引发一场政治风波。在明朝初期,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之间就存在着明争暗斗。杨宪属于浙东集团,如果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代表去提醒朱元璋,很可能会被认为是两个集团之间的斗争,这会让朱元璋对整个朝廷的稳定产生担忧。此外,李善长也不确定朱元璋对杨宪的真实看法。朱元璋是一个心思深沉的君主,他用人往往有着自己的考量。也许朱元璋已经察觉到了杨宪的一些问题,但他认为杨宪还有可用之处,想通过自己的手段来驾驭杨宪。李善长不敢贸然猜测朱元璋的心思,如果提醒不当,反而会弄巧成拙。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宪的野心逐渐膨胀。他在得到朱元璋的进一步重用后,开始在朝廷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他利用自己的职权,打压那些与他意见不合的官员,试图掌控朝廷的大权。他在处理一些政务时,故意偏袒自己的亲信,对反对他的官员进行诬陷和打压。李善长看着杨宪的所作所为,心中十分忧虑,但此时他依然不敢轻易行动。因为杨宪在朱元璋面前的地位已经越来越稳固,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也在不断增加。李善长担心自己此时再去提醒朱元璋,不仅无法扳倒杨宪,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李善长在这场政治风波中,虽然一直保持着沉默,但他的内心其实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深知自己当初没有提醒朱元璋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来源:小罗音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