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踝关节扭伤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踝关节扭伤就是脚踝周围的韧带被过度拉伸或撕裂。解剖结构:我们的脚踝由骨头、韧带和肌腱共同支撑。韧带是连接骨头与骨头的强韧纤维组织,负责维持关节的稳定。踝关节最重要的韧带在外侧(脚脖子外侧凸起的骨头下方)和内侧。发生机制:绝大多数(约85%)的踝关节扭伤是内翻扭伤,即脚掌向内过度翻转,导致踝关节外侧的韧带(主要是距腓前韧带)被拉伤或撕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扭伤后脚踝外侧会肿痛的原因。严重程度分级:I度(轻度):韧带轻微拉伸,无撕裂。轻微疼痛和肿胀,通常能正常行走。II度(中度):韧带部分撕裂。中度的疼痛、肿胀和淤青,关节感觉松动,走路时疼痛明显。III度(重度):韧带完全撕裂。严重的疼痛、肿胀、淤血,关节明显不稳定,无法承重走路。二、受伤后该怎么处理?(黄金法则:POLICE原则)受伤后的最初48小时是处理的黄金时期,正确的处理能极大减轻痛苦、加速恢复。请遵循 POLICE原则,这是传统RICE原则的升级版:P - Protect(保护)立即停止活动,不要让受伤的脚踝再承重。使用拐杖或助行器,避免对受伤韧带造成二次伤害。OL - Optimal Loading(适当负荷)这是POLICE原则的核心升级。在疼痛可忍受的范围内,尽早进行无负重的轻微活动(如脚踝向上勾、向下踩),而不是完全静止不动。这有助于刺激愈合、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I - Ice(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最肿痛的位置。每次15-20分钟,每天3-5次,持续48小时。冰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肿胀、疼痛和炎症。注意:切勿将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C - Compression(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从脚趾远端向小腿近端进行包扎。压力要均匀,松紧适度(以不影响远端血液循环为准)。加压可以帮助限制肿胀,并为关节提供支撑。E - Elevation(抬高患肢)休息时,将受伤的脚踝抬高,使其位置高于心脏水平。比如躺着时用枕头垫高脚。利用重力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能非常有效地减轻肿胀。需要立即就医的情况:完全无法站立或走路,感觉关节非常不稳定。疼痛异常剧烈,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受伤部位出现明显畸形,或听到“咔嚓”声。脚部出现麻木、刺痛感或颜色发白、发紫(可能是神经或血管损伤)。冰敷、休息48小时后,肿胀疼痛仍无好转。三、如何康复?很多人认为“不疼了就是好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韧带修复需要时间,且康复训练对于恢复关节功能、防止再次扭伤至关重要。康复应循序渐进:早期(急性期后,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度训练: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进行脚踝的各个方向活动。勾脚尖、绷脚面:像踩油门和刹车。脚踝绕环:顺时针和逆时针缓慢转动脚踝。肌肉等长收缩:坐着,用脚顶住墙或固定的物体,尝试发力但保持脚不动,感受肌肉收缩。中期(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力量训练:抗阻勾脚/绷脚:使用弹力带提供阻力。脚踝外翻/内翻:用弹力带训练脚踝内外侧的肌肉。平衡训练(至关重要!):先从双脚站立开始,逐渐过渡到单脚站立。当能单脚站立30秒以上后,可以尝试在软垫上站立,或进行闭眼单脚站立,以挑战本体感觉(大脑感知关节位置的能力)。后期(为恢复正常活动做准备)功能性训练:进行弓步、深蹲、提踵(踮脚尖)等训练。动态平衡与敏捷性训练:如“8”字跑、折返跑、跳跃落地等。回归运动:只有当脚踝力量、活动度和平衡感恢复到受伤前90%以上时,才能逐步恢复高强度运动。建议:如果伤势较重或康复进展不顺利,最好咨询康复科医生或物理治疗师,他们会为您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四、又该如何预防?预防远胜于治疗,尤其是对于有过扭伤史的人。加强脚踝周围肌肉力量:坚持进行上述康复期的力量训练,特别是腓骨长短肌(脚踝外侧肌肉)的训练。重视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将单脚站立作为日常练习,这是预防崴脚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运动前充分热身:让脚踝和全身肌肉为运动做好准备。选择合适的鞋子:日常行走选择支撑性好的鞋子。运动时穿专业的运动鞋,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建议穿高帮鞋以提供额外保护。注意环境安全:在不平整的路面、楼梯、黑暗环境中行走时要格外小心。使用护具:对于有习惯性扭伤的人,在运动时可以使用护踝、肌内效贴布等提供额外支持。避免在过度疲劳时运动:肌肉疲劳会降低对关节的保护能力,增加受伤风险。总结:踝关节扭伤虽常见,但绝不能轻视。记住 “POLICE”急性处理原则,摒弃“不疼就不管”的错误观念,坚持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并将预防措施融入日常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告别“习惯性崴脚”,享受自由行走和运动的乐趣。摘要:一、踝关节扭伤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踝关节扭伤就是脚踝周围的韧带被过度拉伸或撕裂。解剖结构:我们的脚踝由骨头、韧带和肌腱共同支撑。韧带是连接骨头与骨头的强韧纤维组织,负责维持关节的稳定。踝关节最重要的韧带在外侧(脚脖子外侧凸起的骨头下方)和内侧。发生机制:绝大
来源:两性生殖健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