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政坛再次掀起滔天巨浪,随着政府停摆进入第18天,参议院再次未能就临时拨款法案达成共识,51票赞成、45票反对的表决结果使政府依旧陷入僵局。这一切并非仅仅是政治派别间的争斗,更是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影响。政府停摆不仅让近百万联邦雇员陷入困境,连带着数个重要
据央视新闻报道,美国政坛再次掀起滔天巨浪,随着政府停摆进入第18天,参议院再次未能就临时拨款法案达成共识,51票赞成、45票反对的表决结果使政府依旧陷入僵局。这一切并非仅仅是政治派别间的争斗,更是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影响。政府停摆不仅让近百万联邦雇员陷入困境,连带着数个重要行业的运作也陷入停滞。与此同时,金融领域也没有幸免——美国银行业接连“爆雷”,恐慌情绪迅速蔓延。而特朗普,这个站在风口浪尖的美国总统,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困境,不仅是因停摆的冲击,更因为他的政策面临的深刻质疑。
当政府停摆的消息在10月16日再次传来时,美国社会的愤怒和无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约70万名联邦雇员被迫休假,成千上万的“必要”岗位员工,如空中交通管制员和运输安全员,被迫在没有薪水的情况下继续工作。与此同时,经济损失也在迅速放大。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警告称,停摆每周损失高达150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体现在联邦政府的直接支出上,更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和企业。
对于许多联邦雇员来说,困境早已不再是个别现象。一位名为迈克·加莱特利的农业部IT技术员透露,他和妻子为应对薪水停滞,已取消了许多生活开支,甚至申请了失业保险。数十万像他一样的美国家庭,不得不应对逐渐加剧的生活压力。政府停摆的直接影响远远超出了联邦雇员,旅游、餐饮、房地产等行业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从博物馆到国家动物园,所有依赖政府资助的设施都已关闭。这个正在上演的政治“闹剧”,正逐步从华盛顿蔓延至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
而在另一个方向,美国银行业也未能幸免于政府停摆的波及。自美国政府停摆以来,锡安银行和西联银行两家地方性银行的“爆雷”事件几乎是压垮金融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受美联储加息政策的影响,许多银行持有的长期贷款和债券大幅贬值,导致信贷危机再次爆发。
市场对银行体系的恐慌迅速蔓延,尤其是对于那些地方性银行,它们更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和流动性危机的打击。标普区域性银行精选行业指数暴跌6.3%,创下了今年的最大单日跌幅。美国银行股的市值在短短一夜之间蒸发超过1000亿美元。此刻,金融危机的幽灵再次笼罩在华尔街上空,市场的不安情绪达到顶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银行业的危机并非一时现象,早在今年3月,硅谷银行和其他几家地方性银行的破产事件就曾令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震动。而这次的“爆雷”仅仅是一个信号,暗示美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美国现任政府的停摆及金融乱象不仅对普通民众造成影响,也对特朗普及其未来政治前景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特朗普作为共和党内最具话语权的领导人之一,面对这样一个困局,无疑加剧了外界对其政治能力的质疑。虽然他一再宣称将通过一场“伟大的谈判”来解决美国与中国的贸易争端,但现实却远非如此简单。特朗普在政府“关门”时所采取的“弃车保帅”策略——将约80亿美元的军事预算优先拨给军人薪资,而非支付政府雇员的工资——更是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在国内的政治博弈中,特朗普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平衡党内的力量,又要应对日益扩大的民众不满情绪。即便如此,他仍试图通过外交政策谋求突破,特别是在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会谈中,特朗普强调,当前对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支持应谨慎,避免对局势的进一步升级。但无论如何,特朗普的政治命运与他能否顺利解决国内外日益严重的挑战紧密相关。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当前美国政府的政策不仅在国内引发危机,还通过一系列“脱钩”策略给美国本国企业和民众带来了长期隐患。英伟达的市场份额急剧下滑,早已表明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带来了明显的“自伤”效应。中国市场的丧失,特别是在芯片和高科技领域,对于美国的战略布局而言,简直是不可忽视的损失。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和出口管制不仅影响了如英伟达等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使得美国的农业、稀土资源等关键领域面临中国的报复性措施。特朗普时期一度试图通过“极限施压”来迫使中国屈服,但这种做法显然未能得到实质性成果。反而,持续的贸易战和“脱钩”政策正在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美国似乎陷入了无法逃脱的恶性循环,从而对自身经济造成了更大的损害。
当前的美国,正处在一场多重危机的交汇点。政府停摆暴露出国内政治深层次的裂痕,银行业危机折射出金融市场的脆弱性,而对中国的“极限施压”政策则正在以不可忽视的代价反作用于美国本身。特朗普的焦头烂额只是这一系列问题的一个缩影,面对当前局势,如何打破这一僵局,摆脱当前的困境,将是美国政府乃至全球观察者所共同关注的焦点。
来源:雪狼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