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载耕耘,硕果满枝。自2023年启幕,崖州文化研讨会聚焦崖州文化传承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与崖州古城保护开发等议题,发表真知灼见,激荡思想风云。
三载耕耘,硕果满枝。自2023年启幕,崖州文化研讨会聚焦崖州文化传承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与崖州古城保护开发等议题,发表真知灼见,激荡思想风云。
棉纺传奇,衣被天下。今天,2025崖州文化研讨会在三亚如约而至。专家、学者将目光转向一位女性——黄道婆。这也是三届论坛以来,首次将具体人物作为研讨会主角。
为什么是黄道婆?她有着怎样的事迹,牵动琼沪两地人的心?新时代研究黄道婆,对弘扬崖州乃至琼南文化有何作用?
2025年10月22日《海南日报》A03版版面图
研讨为何是黄道婆
黄道婆,何许人也?
这位衣被天下的棉纺织家,以革新织艺、泽被民生的传奇人生吸引历代研究者倾心探寻。当天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黄道婆的籍贯生平等抒发自己的意见。
在历史上,关于黄道婆其人其事的记载存之甚少。“元代有两部重要文献记载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介绍,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
而王逢的《梧溪集》对黄道婆的籍贯和出行方式又做了更细致的描写:黄道婆,松之乌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
有关黄道婆的记载落在史书上,仅薄薄几句,但其引申出的内容却影响深远:黄道婆在松江与海南均有长期生活的经历,并在江南地区传播她在海南学到的纺织技术,由此搭建起海南与江南交流的桥梁。
在民间,有关她的传说和故事口耳相传、绵延至今。乡民们感念她的恩德,为她建祠,形成祭祀“先棉”的习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将其称为“世界级古代女科学家”。
黄道婆是幸运的,有幸被记录、被传播、被发扬。人们为何如此偏爱黄道婆?
“流落天涯海角穷途末路,我们会有怎样的选择?黄道婆的做法令人敬佩。”在著名作家、海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孔见看来,黄道婆是绝处逢生、绝地反击的代表。“她行到山穷水尽处,但并没有沉沦下去,而是在海岛找到了‘宝’。她厉害之处在于在六无之地可以站立起来,实现自我蜕变和超越。”孔见认为,这也是崖州文化中,打动人心的部分。
在研讨会现场,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社会经济史专家叶显恩更将黄道婆称为“闯海人”。
叶显恩认为,一位年轻的姑娘在古时条件不便的情况下,可以跨越山海,千里迢迢从上海进入充满活力的多元文明交汇地崖州,其内心必然有不畏艰险的坚韧意志与敢为人先的闯劲。
于绝境中寻出路的坚韧、跨越山海拓新局的闯劲及将所学惠及众生的无私,黄道婆身上展现出的精神,代代相传,构成了崖州文化的一部分,也让这一女性形象即便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
贡献“棉线”串起琼沪两地
岁月流转,关于黄道婆的籍贯故里与生平过往,学界的探寻与争鸣从未停歇。
崖州文化研究学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教授陈光良坦言,虽然黄道婆身世等有争议,但她在崖州学习纺织技艺,在棉纺织技术和生产工具上作出巨大贡献是不争的事实。
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记录海南妇人不种桑养蚕,“惟织吉贝、花被、缦布、黎幕”;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描述海南织品:黎单“幅极阔”,黎饰“间以五彩,异纹炳然”,鞍搭“五彩鲜明”。
《梧溪集》记载,黄道婆从崖州到乌泥泾后,改进纺织工具、改良纺织技术,解决了脱棉籽、弹棉花、纺纱、织布4道主要工序的技术难题,江南一带一时弹弓铮铮,机杼声唧唧。
黄道婆使得当地人民从最开始的“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变为小康殷实之家,进而影响了江南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天下仰食者千余家”。
徐汇与崖州,因黄道婆这根“棉线”紧紧相连了七百余年。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上海一带至今仍传唱这首歌谣,其中的“黄婆婆”即为“黄道婆”。
“黄道婆的价值,不仅在于她改良的纺织器具比欧洲早数百年,更在于她用一根棉线,织就了徐汇、三亚文化交融的纽带。”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宋浩杰说,徐汇的“乌泥泾被”与崖州的黎锦,本就是同根同源的文化瑰宝。
将视角从“地方名人”中跳出,看向更广泛的“海洋中国”和“全球史”。黄道婆纺织的这根“棉线”,不仅影响了沪琼,也勾连起了世界。
“传统意义上我们关注海上丝绸之路,更多是关注中国丝绸等向外输出,黄道婆的案例告诉我们,这条路上有‘技术输入’。”叶显恩透露,黄道婆作为“文化使者”,将棉纺织技术从崖州传回长三角地区,利用江南的工匠和市场,进而发展出畅销海外的商品,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经济循环。
创新用好用活黄道婆文化
一位身穿红衣的稚童,静静站在黄道婆的雕塑下,小小的身影与先贤的石像久久对望。这一刻,古老的纺织智慧与新生的希望之芽碰撞,文明的薪火仿佛在凝视中悄然延续。
研讨会上,上海黄道婆纪念公园学术顾问方云带来的一张照片让在场众人动容。
“我们从黄道婆身上,看到了一位女性科学家拥有的可贵品质,就是创新。”方云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一种可贵的精神非常值得认真挖掘。
棉纺织技术因创新而重生。而创新,从来不止于技术的革新。今日,三亚崖州文化研讨会将“黄道婆”作为主要研究人物,也正是一项创新举措。
进一步挖掘与展现黄道婆在海南的经历,丰富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崖州文化乃至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历史底蕴,成为众多参会者的共识。
当晚,原创琼剧《黄道婆》在三亚进行展演,市民走进剧场,了解这位传奇女性的故事,感悟黄道婆扎根崖州、薪火相传的匠人精神与民生情怀,对崖州文化的内涵有更深入的认识。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剧,我期待能够建一个纪念馆,拍一部电影。”陈光良建议,以多元艺术形式为载体,让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推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活化、在传播中新生。
当前,三亚启动“黄道婆与海南黎锦历史文化研究项目”,联合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专题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
“三亚将在建立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加强文化传承设施的建设、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产业的发展、加大文化的传播、深化对外交流的合作等六大方面推出相关措施。”三亚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缕棉絮贯古今。让这份跨越时空的匠心,以丝线为纽带,在崖州大地上生生不息,绽放出历久弥新的文化光芒。
更多报道一把打开崖州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崖州文脉,源远流长。10月21日,在2025崖州文化研讨会上,由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基地、海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何以端著作的新书《何以崖州——一座古城的前世今生》现场进行分享和推介,为大家提供了一把打开崖州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该书探讨了海南三亚崖州古城的历史地理故事,包括古建筑遗址、城港关系、学宫变迁,乃至南城门、广济桥、骑楼街等具体建筑的演变。以古城为核心,系统梳理了宁远河冲积洲千年演变史,多维度分析崖州古城的来龙去脉。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首次揭示了古城及周边的多处重大遗迹,遵循“左图右史”的治学遗风,附有上百幅插图,既增加了读者兴趣和可信度,又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历史证据,扩大了乡土历史与旅游开发的资源。
一本好书的诞生,离不开作者的匠心独运。何以端介绍,其于2007年开始系统考察海南老街,2011年开始逐节踏勘环岛古驿道,次年底到崖城,注意到其非同一般的历史遗存价值,于是暂停驿道项目,用一年多时间走遍崖城及周边山山水水,以历史地理学的方法解读追溯她的遗存肌理,前后两年成稿。深藏十余年,数度复核、验证、补充,力求言必有据,最后结出硕果——就是这本《何以崖州》。
“别看崖城外观毫不起眼,只要稍加努力,古远记忆就可以成批量、成建制、成系统地辨识,灿烂历史触手可及。”今年已74岁的何以端感言,“将把对海南历史文化的挖掘弘扬作为余生志业,一直做下去。”
翻开《何以崖州》,满目新意,透过文字的力量,让读者仿佛穿越到了古崖州,沉浸式感受崖州文化的厚重。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基地主任周泉根介绍,2022年,何以端的著作《琼崖古驿道——在文献与地图上重走千年“南方高速”》出版,考证翔实、图文并茂,新见迭出,引发了不俗反响。如果说《琼崖古驿道》是将一个个环岛驿道明珠串联成线,那么《何以崖州》这部新作则是这条线最受作者瞩目并倾注心血的点,更加聚焦崖州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梳理。该书以扎实的文献考据、田野调查和地理信息技术,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讲述崖州故事,让学术成果走出象牙塔。
“作者用脚步丈量崖州大地,作了大量详尽的实地调研,对崖州历史文化进行了全景式的客观描绘。”周泉根说,这本书必将成为公众理解崖州、学界深耕崖州的重要读物,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崖州文化。
从学术构想,到作者笔下生花,再到最终成书,离不开出版机构的精心打磨。“从策划到出版,我们的团队全程参与,见证了这本书逐渐羽翼丰满的每一步。”海南出版社养生保健分社社长、《何以崖州》策划编辑白多认为,《何以崖州》的出版,是崖州文化研究的新起点,更是向海内外研究者发出的一份“邀请函”,“崖州文化研究还有很多课题留有空白,期待有更多人来到海南,共同深耕这片文化沃土。”
“希望《何以崖州》能成为火种,让更多人关注崖州、研究崖州,让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白多深情地说。
匠心琼剧《黄道婆》在三亚精彩上演
守护文化根脉
共赏非遗盛宴
10月21日晚8时,海南省琼剧院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演艺团队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三亚学校教师培训中心开展文化展演,琼剧婉转唱腔与非遗技艺的创新表达,展现了黄道婆从崖州逆境重生到革新纺织技艺、泽被天下的壮阔历程,不仅让七百年前纺织先驱黄道婆的故事焕发新生,也让近千名现场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夜幕降临,随着舞台灯光渐暗,一阵悠远的螺号声划破寂静,琼剧《黄道婆》正式开演。舞台上,演员身着绣工精美的戏装,头戴玲珑雅致的头饰,一招一式韵味醇厚,一唱一和婉转悠扬。剧情以黄道婆的传奇一生为主线,从她年少时的坎坷磨难,到远渡重洋来崖州学纺织技艺,再到归乡后倾囊传授技术、带领乡亲发展纺织业,情节跌宕起伏,让台下观众感动不已。演出落幕时,全场观众报以长时间掌声,为这位纺织先驱的丰功伟绩致以崇高敬意。
居住在海棠区的王福生告诉记者,琼剧《黄道婆》感人、生动,演员们潇洒的舞姿生动刻画了海南黎族人民与黄道婆的深厚友谊。“演员表演很精彩,剧中的黎族文化色彩很浓厚,很吸引我,希望日后可以到海南走访黎族村落,进一步了解黎族的黎锦工艺。”
上海黄道婆纪念公园学术顾问、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方云指出,此次演出的舞美以抽象的艺术语言,生动再现了黎族地区的生活图景。服饰中不仅融入了黎锦的经典纹样,还巧妙嵌入了上海松江布的元素,配合富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歌舞,整体艺术表现极具创新性。“我看《黄道婆》时深刻感受到,这种艺术创新让两项非遗技艺结合,效果是加倍的。”
“《黄道婆》我看了很多次,每一次都有不同感受。”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研究员,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海南省民协主席、海南日报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蔡葩观演后惊喜道,“今天呈现出的这个黄道婆是第四个版本,相较之前人物更加丰满,充分运用琼剧的唱念做打,展现出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
据海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黄道婆》编剧陈涣介绍,该剧创作三年来已演出近三十场,并逐步走出海南,赴上海、浙江等地展演。“黄道婆是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我们通过舞台让她‘活’起来,借助媒体传播与跨省展演,让更多人了解‘黄道婆精神’,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他还透露,“本月底我们即将赴南宁参加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同时也在积极谋划前往更多国家和地区演出,让黄道婆的故事传播得更远。”
记者:李梦楠 刘杰 刘操 见习记者:陈苡琪
责编:周凡妮
二审:袁锋
三审:戎海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