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底刚宣布成立全资销售公司,十月一就火速开门营业,只用一个月就把长安福特、江铃福特这两家吵了七年的“兄弟”绑到一起
在中国车市卷到飞起的2025年,连百年老牌福特都坐不住了。
九月底刚宣布成立全资销售公司,十月一就火速开门营业,只用一个月就把长安福特、江铃福特这两家吵了七年的“兄弟”绑到一起
福特中国这次渠道整合,快得让人措手不及,也急得透着股求生欲。
要知道,这两家合资公司搁以前根本谈不拢。2018年福特就想撮合它们搞个“全国分销服务机构”,结果因为机构归长安福特管,江铃福特压根不买账,最后不了了之。
现在为啥突然能成?答案就俩字:保命。
今年前9个月的数据摆在那,长安福特累计卖了77067辆,同比跌了7.56%;江铃福特更惨,才卖17145辆,跌了33.8%。
再看整个合资品牌的大环境,9月零售才49万辆,同比降6%,新能源车渗透率才6.6%,连自主品牌的零头都不到。
再不整合渠道、集中资源,福特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怕是要被吞干净了。
福特这次没再犯以前的错,新成立的“福特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是福特中国100%控股的全资子公司——既不属长安福特,也不属江铃福特,从根上避免了“谁管谁”的矛盾。
光股权中立还不够,管理层的配置更能看出心思,8个人的团队把三方利益平衡得明明白白:
· 长安福特出了2人,负责零售、销售大区和服务,抓线下落地;
· 江铃福特那边的“福特纵横”系出了3人,管市场、产销规划和二手车,把越野线的资源带进来;
· 福特中国总部出了2人,管网络和财务,攥住核心决策权;
· 再加个回归的陈晓波当总裁,镇住场子。
业内人一看就懂,这是吸取了2018年的教训——当年NDSD管理层换得比翻书还快,江铃福特觉得没话语权,干脆自己搞了个“家空间”体验店,直接把整合的路堵死。
这次三方都有份,谁也别想独大,才让整合真正落地。
还有个关键变化是经销商网络。合并前长安福特约270家店,江铃福特约110家,加起来380家,整合后计划保留300家以上。
别觉得是简单砍店,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早说了:“要是淘汰不当,剩下的经销商生存压力更大。”
福特这次没瞎砍,而是让门店“互通有无”——北京的长安福特4S店,现在能卖江铃福特的烈马;山东的长安福特展厅里,两台烈马现车都摆上了;
浙江台州的福特纵横店,十一期间就开始卖长安福特的车了。经销商高启航说:“展厅面积还够,基本能塞得下。”
这次整合里,最让人意外的是江铃福特的态度——以前死活不配合,现在不仅配合,还主动把销售权交了出去。
不是江铃福特突然大方,是实在没辙了。
公开数据显示,江铃福特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截至今年6月30日,总负债达22.96亿元,其中光欠江铃汽车的钱就有14.7亿元。这窟窿不填,公司都要扛不住了。
而且江铃福特的日子早就不好过了。2021年它搞“家空间”体验店,想自己做乘用车渠道,结果车型卖不动
曾被寄予厚望的撼路者,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年销量从未突破1.5万辆,停售前的月销量更是不足100辆;今年,领界也宣布停售,导致产品线愈发缩减。
这次整合对江铃福特来说是“救命稻草”:把销售交给新公司后,它的车型能进300多家店卖,比以前110家店的曝光量翻了近3倍,说不定能拉一把销量。
更实际的是,福特中国和江铃汽车一起给江铃福特科技增资,先把22.96亿债务还清,等债务清完,这家公司就清算注销
江铃福特相当于甩了个债务包袱,还能专心搞生产,怎么算都不亏。
这里得提个小背景:长安和江铃本来就有关联,长安汽车间接持有江铃汽车约20.52%的股份。现在渠道整合,相当于“一家人”把账算明白了,不用再内耗。
经销商大会上,大家最关心的不是谁管谁,而是以后门店叫啥名——毕竟名字直接关系到客户认知。
据长安福特老经销商高启航透露,未来所有门店可能统一叫“福特纵横”,把“长安福特”“江铃福特”的标签全淡化掉。
这个思路其实是学华为的鸿蒙智行:你去华为门店看车,问界、智界都在那卖,但没人会强调车是赛力斯造的还是奇瑞造的,大家只知道“这是华为的车”。
福特也想这样,让消费者记住“福特”这个品牌,而不是区分两家合资公司。
更妙的是“福特纵横”以前的定位——专门卖猛禽、野马这些进口高端车型,自带“高端越野”的标签。
现在把所有车型都放进“福特纵横”门店,比如十几万的领睿、几十万的烈马、上百万的猛禽(虽然现在暂停出口了)摆一起卖,能无形中拉高低端车型的形象。
高启航很认可这个想法:“以前客户问‘你这是长安福特还是江铃福特’,我们还得解释半天,以后直接说‘福特纵横’,省事还显高端。”
不过目前门店更名还没完成,过渡期间经销商有点忙乱——尤其是线上运营。
高启航的店现在要开两个抖音号直播,一个叫“智趣烈马”推江铃福特的车,一个继续推长安福特的车,但因为新授权没落地,“智趣烈马”号还没法在抖音后台勾选江铃车型,只能先硬播。
线下销售也在赶进度。在长安福特干了近10年的王奇,现在每天下午5点后都要给团队培训江铃福特的车型:“突然要记这么多新车细节,刚开始真不适应,只能抓紧学。”
渠道整合只是第一步,福特真正的赌注,是电动越野市场——也就是成都车展上首秀的增程版、纯电版智趣烈马。
为啥选电动越野?因为福特看明白了中国市场的机会:现在自驾游人数占比达74%,年轻人越来越喜欢户外露营,硬派越野的需求在涨,但新能源越野车型还不算多,算是个细分蓝海。
而且福特在越野领域有底子,猛禽、烈马这些车型本来就有口碑,现在把越野基因和新能源结合,算是发挥优势。
智趣烈马的配置也针对性很强:基于“福特福域”原生新能源架构打造,纯电版续航650公里,增程版超1200公里,还支持6千瓦对外放电——露营时能煮火锅、开投影仪,正好戳中户外爱好者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这款车的研发、设计全是福特上海团队主导,还用了国内的座舱和智驾技术,比以前“把海外车型国产化”更接地气。
高启航的店里已经摆上了智趣烈马的样车,虽然价格还没公布,他已经盲订了十几台:“客户问的人不少,就等定价了,要是在30万-45万之间,应该能卖得不错。”
但风险也不小。现在电动越野市场已经有对手了:坦克400Hi4-T卖28.98万起,方程豹5卖25.98万起,都是走性价比路线;比亚迪仰望U8虽然贵到109.8万,但占了“高端新能源越野”的先发优势。
比亚迪仰望U8
福特智趣烈马要是定价太高,会丢性价比客户;定价太低,又会拉低“福特纵横”的高端形象,怎么平衡是个难题。
更重要的是,福特在新能源领域的口碑还没立起来。2021年推出的福特电马,四年累计销量不足1万辆;今年推出的领睿、领裕插混版,也没溅起水花。
这次智趣烈马要是卖不好,福特的电动化转型就真的悬了。
其实不止福特,最近合资车企都在搞渠道整合:一汽马自达并入长安马自达,结束了“南北马自达”内耗;丰田在部分区域试点“双品牌同店销售”,让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的车在一家店卖。
但福特的做法最决绝——直接成立全资公司把销售权收回来,而丰田、马自达还是在合资框架内调整。
崔东树评价说:“丰田更注重平衡,慢慢调;福特是‘一刀切’,适合短期止损,但风险也大。”
风险在哪?首先是经销商稳定性。虽然现在经销商没抵触,但要是后续淘汰标准不透明,或者新公司给的政策不到位,很可能引发不满
毕竟380家店砍到300家,总有经销商要出局,要是处理不好,反而会丢客户。
其次是品牌认知混乱。老客户习惯了“长安福特”“江铃福特”,突然改成“福特纵横”,可能会以为是新品牌,需要时间适应;新客户要是分不清车型来源,也可能犹豫要不要买。
最后是电动化转型的速度。现在中国新能源车迭代太快,比亚迪、蔚来、理想每年都出好几款新车,福特要是只靠智趣烈马一款车撑场面,很容易被甩在后面。
不过福特也有底气——2024年它实现了近七年首次全年盈利,2025年第二季度还在盈利,已经连续8个季度赚钱了。
这钱主要来自砍成本:停售了10款不盈利车型(比如福睿斯、福克斯),把哈尔滨工厂卖给吉利,减少了浪费。
但盈利只是暂时的,要是渠道整合出问题,智趣烈马卖不动,福特的好日子很快就会结束。毕竟中国车市不等人,现在连BBA都在疯狂推新能源车,福特要是跟不上,别说重回巅峰,能不能保住现有份额都是个问题。
总的来说,福特这次渠道整合,是被逼出来的正确选择,但能不能成,还要看后续的执行——门店更名能不能顺利推进,经销商能不能稳住,智趣烈马能不能卖爆。
对福特来说,这不仅是渠道整合,更是在中国市场的生死局。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