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削藩为什么会失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11:32 2

摘要:朝廷与藩镇的博弈是历史的一条主线,大部分王朝都会面对这个历史课题,但总体来说,藩镇的势力虽强,但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朝廷的对手,即使像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的烈火照样被汉景帝所扑灭。不过,明朝的建文帝在手拿一手好牌的情况下却削藩失败绝对是一个概率事件。究其原因还是,建

文 / 子玉

朝廷与藩镇的博弈是历史的一条主线,大部分王朝都会面对这个历史课题,但总体来说,藩镇的势力虽强,但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朝廷的对手,即使像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的烈火照样被汉景帝所扑灭。不过,明朝的建文帝在手拿一手好牌的情况下却削藩失败绝对是一个概率事件。究其原因还是,建文帝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做事优柔寡断所导致。

洪武三年(1370),在考虑到元朝灭亡是因为地方缺少强有力的藩王的情况下,朱元璋决定将儿子们封王,表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对于皇帝的决策众人当然举双手赞成,于是朱元璋就在四月初七日这一天发布了一道正式诏谕:封第二子为秦王、第三子为晋王、第四子为燕王、第五子为吴王、第六子为楚王、第七子为齐王、第八子为潭王、第九子为赵王、第十子为鲁王、侄孙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设置相傅官属。

对于分封的目的朱元璋解释得也非常明白:明长幼之分;固内外之势。

而且,朱元璋还给了诸王极大的权力,诸王不仅被授予金册金宝,年食禄米万石,还被配置了“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的护卫力量。尤其是燕王、宁王这种负责守边的“塞王”,其军事力量就更加雄厚,比如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是典型的强藩。

同时朱元璋还规定:朝廷如果调动地方军队,地方守镇官必须要得到当地藩王的令旨后才能调动;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领兵将军要听藩王的调遣,比如,明军在征讨乃儿不花时,傅友德就必须要接受燕王朱棣的调遣。

不过呢,诸王也只有军事权力,却没有行政权。至于朱元璋为何给晋王、宁王、燕王等极大的军事权力则又是因为,明朝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是分离的(政治东南,军事西北),朱元璋让儿子们承担了守边的重任,因此也不得不将军事权力下放给诸子。

面对朱元璋复制汉晋大封诸王的做法,一些大臣鉴于历史教训就及时站出来反对,比如解缙就对朱元璋说:“分封太重了,这样很容易发生汉朝时淮南王刘长、吴王刘濞造反的事。”

解缙说得比较委婉,而叶伯巨就说得比较直接了,他在洪武九年(1376)上书明确反对朱元璋大封诸王的做法,表示:“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廓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则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总之就一句话,分封太过,很容易出事。

朱元璋面对叶伯巨的上书直接就将其定义为离间他们父子骨肉的行为,叶伯巨最终死于狱中。

洪武十三年(1380)春天,朱棣在从凤阳回到南京之后正式前往北平的封地,而他的王府正是元朝的宫殿,属于天子级别的配置。

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的四月,67岁的朱元璋遭受了命运的重击,皇太子朱标病死。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就必须得重新立储,他当时的想法是准备立燕王为皇太子,在朱元璋的认知中,诸子之中,只有燕王和自己最像,继承了自己刚毅勇猛、雄才大略的体质,这从朱元璋将朱棣封于北平的形胜之地并让其居住在元朝的旧宫中就能看出来,就连朱标都认为,父皇最爱燕王。

至于朱元璋为何不想立朱允炆一个是因为他年纪比较小,没有驾驭帝国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朱元璋觉得朱允炆和他父亲朱标一样,性格柔弱,不适合做皇帝。还是性格刚猛的朱棣比较合适。

朱元璋觉得燕王和自己最像 图源/剧照

但是呢,此举却遭到了部分朝臣的反对,比如翰林学士刘三吾就表示:“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且皇孙年长,可继承矣。”

意思是,如果朱元璋立燕王为皇太子,那老二秦王和老三晋王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再说,朱允炆也不是小孩子了,能够继承帝国的江山。

朱元璋在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之所以放弃朱棣是因为,他必须坚持嫡长子继承制,避免大明朝复制唐朝当年的命运,常态化陷于宗室内斗的乱局中。

洪武二十八年(1395),秦王朱樉去世,三十一年(1398),晋王朱㭎又接着去世,虽然秦王和晋王的接连去世使朱元璋能够光明正大的立老四朱棣为皇太子,但由于朱允炆已经被立为皇太孙好几年,再加上朱元璋此时也没有精力再主持废立储君这件事,所以就只能维持既有格局。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十日,一代雄主朱元璋去世,享年71岁。对于后事,朱元璋在遗诏中也安排得是明明白白:“朕应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但是呢,朱元璋虽然要求诸王不要来京师奔丧,可这些人毕竟是他的子侄,所以大家也都赶来京师参加朱元璋的葬礼,包括朱棣,不过朱棣却因为朱允炆要求他单骑进入京师、怕自投罗网,走到江边时又返回了北平。

由此可见,朱允炆和诸王的关系此时就已经非常敏感。原因是,朱允炆在朱元璋还在世时就对众藩王表示头疼,他曾经问过黄子澄这样的话:“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黄子澄的回答是,藩王再强也不是朝廷的对手,汉朝的七国之乱势头那么猛,不照样被朝廷大军给灭了。

朱允炆呢,想想也是,就开开心心地做他的皇太孙。不过,他虽然表情坦然,内心却仍然忌惮藩王势力,所以,他和朱元璋之间就有了一次非常深刻的对话——朱元璋表示,“我把守边的重任都交给你的叔叔们了,你以后就好好当你的太平皇帝吧”,朱允炆呢,则忧虑地说:“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谁去抵御他们呢?”

一句话把朱元璋给问住了,他因此是“默然良久”,完了又问朱允炆会如何应对。朱允炆表示:“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意思就是,先来软的,如果不行的话就削他们的地,削地不行的话就直接废掉,再不行的话就举兵讨伐。

朱元璋在听完之后也只能表示:“是也,无以易此矣。”

是呀,他确实已经没有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既然朱允炆在朱元璋在世时就考虑削藩的事,那么他在即位之后与诸王的关系必然会变得紧张,也必然会打削藩这张牌。

本质来说,藩王这张牌是有其作用的,但周期却非常短,变数就是藩王和皇帝之间血缘的浓度,你想,大明藩王能听朱元璋的话,但却很难听朱允炆的话,原因不仅是朱允炆年龄小、威望低、能力弱,更是因为,他们之间血缘的稀释。

所以,皇权和藩王的矛盾必然成为朱允炆即位初期大明朝的主要矛盾,这就是为什么朱棣半路返回的核心原因。当时,姚广孝甚至对朱棣说:“愿殿下养成龙虎之威也,他日风云感会,羽翼高举,则大江只投鞭可断也。”

很明显,作为叔叔辈又具备雄厚实力的藩王也有问鼎的意志。

朱允炆在即位之后出于维护皇权的本能很自然地就准备打削藩这张牌,争议只是先对谁动手的问题,对此,兵部尚书齐泰的意见是先削燕王,因为燕王的实力最强,搞定了燕王,其他诸王就容易对付了,但翰林学士黄子澄却表示反对,认为应该先削周、齐、湘、代、岷诸王,原因是这些人都有不法的事,容易搞定,建议先削周王,而且,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搞定周王就等于断了燕王的手足。

建文帝呢,则听了黄子澄的话,决定先对周王动手,恰巧周王的次子又上告周王谋逆,于是建文帝就命李景隆率兵北上巡边,在路过开封的时候突然将周王府包围,在逮捕周王后将其送往京师,周王最终被建文帝禁锢于京师。

实事求是地说,此时的建文帝已经犯了战略错误,因为,削藩不比打仗,可以先扫清外围以孤立主城,如果建文帝先削其他藩王的话必然会引起燕王的警惕,肯定会做相关准备工作,等于是,建文帝给了燕王充分的准备时间。

但即使先对周王动手,建文帝一样可以调转枪头接着对燕王动手,齐泰和黄子澄当时就建议建文帝以“连谋”的罪名一块将燕王给废了,但建文帝却放弃了这个最佳时间窗口。理由是,没有抓到燕王的什么把柄,甚至表示,要不事情就到此为止吧,要不是齐泰和黄子澄坚持,建文估计都放弃削藩了。也难怪齐泰和黄子澄认为建文是“妇人之仁”。

既然决定先不针对燕王,建文就继续对其他藩王动手:建文元年(1399)初,有人告发湘王谋反,湘王朱柏在恐惧之中自焚而死;齐王朱榑同样被人告发谋反,被召入京师后削除王爵、废为庶人,和周王关在一起;被分封于大同的代王朱桂也以罪被废为庶人;六月,建文帝又废掉了岷王朱楩,将其徙往漳州。

等于是,在建文元年(1399)的七月之前,建文帝一口气废掉了五个藩王,但削藩大计也只是走出了一小步,因为坚城燕王还屹立不倒。而且,由于建文帝的连续削藩,还给燕王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危机,燕王已经在秘密为起兵做准备,典型动作就是,他挑选了一批身手不凡的壮士作为自己的贴身护卫,还在全国各地广泛招纳奇人异士来协助自己,并让姚广孝负责在王府后苑操练将士、打造兵器。

从这就可以看出建文的不成熟,按照正常逻辑,燕王必然会起兵,而他却迟迟不动手,反而给了燕王准备的时间。

建文的犹豫给了朱棣充分的准备时间 图源/剧照

至于建文为何如此,一个是他性格的原因,没有向强者亮剑的勇气,又受困于亲情和大义,所以就导致他在对待燕王时是犹犹豫豫。

可能,建文也是太过自信,因为,他已经对燕王实施了全面包围。建文元年(1399)三月,建文帝命都督宋忠调沿边各卫马步兵三万,驻守开平,将燕王掌控的精锐都转到宋忠麾下。同时,建文还将燕王部下关童调入京师,将其所掌控的蒙古骑兵转入宋忠麾下。另外,建文帝作了这样的安排:调属于北平的永清左卫官兵驻守彰德,永清右卫的官兵驻守顺德,命都督徐凯练兵临清,同时安排人在山海关练兵。

等于是,建文不仅将燕王手中的军队抽空,还派军队在北平周围钳制燕王,在此之前,建文还任命谢贵为北平都指挥使,掌管北平军事,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掌管行政,在北平城内监控燕王。

建文自信地认为,燕王已经完全处于他的控制中。

实际上,建文削藩是有多种选择的,比如,他可以复制汉武帝“推恩令”的方案,也可以将燕王改封在南方,比如,户部侍郎卓敬就曾建议将燕王改封到南昌,认为:“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所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

但建文却表示,“燕王是朕的叔叔,这样做不妥”,卓敬则反问:“难道隋文帝和杨广不是父子关系吗?”

即使卓敬将道理给建文讲明白,建文还是下不了决心。可以肯定,如果建文选择将燕王改封到南昌,朱棣还真不好说什么,可能历史就会是另外一套剧本。

当然,当时的朝中还存在着许多反对削藩的人,比如御史郁新、礼部左侍郎董伦等人,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了建文的决策。

此后,建文对待燕王的态度依然是犹犹豫豫,下不了决心,比如,都御史暴昭在巡视北平回来后就建议建文早作准备,但建文还是没有足够重视。如此不仅给了燕王准备的时间,又进一步加深了双方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燕王起兵成为必然。

复盘建文削藩的失败,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将实力最强的燕王作为首选目标,完了又在对待燕王的态度上犹犹豫豫,最终给了燕王充分的准备时间。

另外,建文重用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等文人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因为,文人缺乏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应对能力。

等于是,朱允炆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但却没有继承朱元璋的政治智慧和果猛的性格。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来源:子玉史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