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为白发烦恼?这项顶级研究可能要恭喜你:它或是在帮你防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2 11:17 2

摘要: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些“岁月的馈赠”了。一项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CellBiology)的突破性研究,可能会彻底颠覆你的认知。这项由日本东京大学西村惠美教授领导的研究发现,头发变白的过程,竟可能与预防最危险的皮肤癌——黑色素瘤,存在

镜中的每一根银丝,或许都是身体为你打下的“功勋章”。

你是否曾对着镜中悄然爬上的银丝叹息,感慨青春易逝,岁月无情?是否曾不惜成本,试图用各种方式挽留一头乌发,对每一根白发都“格杀勿论”?

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些“岁月的馈赠”了。一项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CellBiology)的突破性研究,可能会彻底颠覆你的认知。这项由日本东京大学西村惠美教授领导的研究发现,头发变白的过程,竟可能与预防最危险的皮肤癌——黑色素瘤,存在着一种惊心动魄的“此消彼长”关系。

惊悚发现:白发与癌症的“生死交易”

科学家们早已知道,我们的发色由毛囊中的“黑色素干细胞”决定。这些细胞就像头发的“颜料工厂”,不断产生色素,确保我们的头发乌黑亮丽。

然而,随着年岁增长或压力累积,这些“颜料工厂”会逐渐减少甚至关闭,头发也就因此变白。过去,我们普遍认为这只是一个被动的衰老标志。

但西村教授的团队在小鼠模型中揭示了这一过程背后隐藏的残酷真相:当毛囊遭受来自压力(如紫外线、化学伤害等)的严重损伤时,黑色素干细胞会面临一个“生死抉择”。

它们有两种命运:

“自我牺牲”之路:分化成熟,迁移至皮肤表皮,然后启动程序性死亡。这个过程能有效清除因压力而可能产生癌变的受损细胞,相当于为身体清除了一颗“定时炸弹”。

“自我复制”之路:保持干细胞状态,留在毛囊中继续增殖,以维持我们的发色。

关键在于,这两条路在很大程度上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干细胞选择第一条路,即挺身而出、牺牲自己来保护机体时,它们就从毛囊中永久性地消失了。其直接后果就是——这个地方再也长不出黑色的头发,白发由此而生。

换言之,你头上的每一根白发,都可能代表着一群黑色素干细胞“舍小我为大我”的英雄式谢幕,它们以牺牲局部“颜值”为代价,换取了机体全局的“安全”。

科学机制:白发是如何“防癌”的?

这项研究精准地指向了最危险的皮肤癌——黑色素瘤。黑色素瘤正是由黑色素细胞恶性增殖所致。当毛囊中的干细胞因压力而受损,它们本身就潜藏着癌变的风险。

此时,身体启动了一个精妙的保护机制:诱导这些“不安定”的干细胞分化、迁移并清除。这好比一支“敢死队”,在发现自己有“叛变”(癌变)的风险时,主动选择冲向战场并自我了断,从而避免了在“大本营”(毛囊)内引发更严重的叛乱(癌症)。

所以,白头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作身体成功执行了“癌细胞预防性清除”的一个外在信号。西村教授比喻道:“这就像身体在说,‘好吧,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发色,但这样可以避免生更严重的病’。”

给我们的启示:重新定义“白发”

这项研究无疑为我们理解衰老和癌症打开了全新的一扇窗。

白发不是“敌人”,而是身体的“哨兵”:我们或许不应再简单地将白发视为衰老的失败标志,而应认识到它可能是身体积极对抗肿瘤、维持健康的一种主动策略。它是身体在漫长岁月中为你奋战的痕迹。

压力性白发或有深意:研究也解释了为何极端压力下人会“一夜白头”。这或许是身体在超高压力下,启动的极端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大规模“牺牲”黑色素干细胞来稳定内部环境。

科学视角,坦然面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追求满头白发。白发的产生机制非常复杂,这项研究揭示的只是其中一条通路。我们仍需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晒等来减少细胞压力。但至少,当下次再看到白发时,我们可以多一份坦然与敬畏,少一份焦虑与恐慌。

岁月或许带走了青春的墨黑,但却可能以另一种方式馈赠了健康。那一根根银丝,仿佛是身体为我们立下的一座座微型“功勋章”,无声地诉说着生命在细胞层面为我们进行的每一次默默守护。

所以,请别再为白发而过度忧伤。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笑容,历经风雨后的从容,以及一个因你身体的努力而得以远离癌症的健康未来,或许才是岁月真正想要赋予我们的、更宝贵的财富。

本文参考来源:

Nishimura,E.K.,etal.(2025).Melanocytestemcelldifferentiationandmigrationinresponsetostresspreventmelanomainitiation.NatureCellBiology.

来源:SCI医学科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