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家长以为手足口病是“严重的感冒”,其实它是由肠道病毒(比如柯萨奇病毒、EV71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有自己的“专属信号”。
秋天
一个揪心的“小麻烦”又出现了
——“手足口病”
这个总爱对
5岁以下小朋友“下手”的
秋季高发疾病
牵动着家长的心
别急!
只要摸透它的“脾气”
我们就能轻松应对
PART.0 1
发病症状:不是“小感冒”,但不可怕
很多家长以为手足口病是“严重的感冒”,其实它是由肠道病毒(比如柯萨奇病毒、EV71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有自己的“专属信号”。
先发烧再出疹:孩子可能突然发烧(38℃左右),烧1-2天后,手、脚、嘴巴里(舌头、牙龈、咽峡部)会冒出小红点或小疱疹,偶尔膝盖、屁股上也会有。
嘴巴疼是“痛点”:嘴巴里的疱疹破了会变成小溃疡,孩子会哭闹着说“疼”,拒绝吃饭、喝水,甚至流口水——这时候给点温凉的粥、酸奶会更舒服。
不只是“手足口”:少数孩子可能会有轻微咳嗽、拉肚子,但大多症状很轻,7-10天就能自己好,不用过度恐慌。
PART.0 2
传播场景:3个“高危场景”要避开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孩子活泼好动,很容易踩中“雷区”。
游乐场/幼儿园:别的小朋友打喷嚏、摸过玩具,自家孩子再去碰,病毒就可能通过手、口进入体内。
饭前不洗手:孩子玩完沙子、摸过公共设施,手上沾了病毒,直接拿零食吃,相当于“把病毒送进肚子”。
共用物品:和其他小朋友分享水杯、餐具、毛巾,也可能交叉感染。
PART.0 3
如何防治:“预防+护理”两步走
预防是关键,5个“防护动作”要记牢
勤洗手:用“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玩完玩具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洗20秒以上(比唱完一首《生日快乐》时间长一点)。
少扎堆:病毒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通风差的地方,比如拥挤的游乐场、超市。
常消毒:家里的玩具、门把手、桌面,用含氯消毒剂(比如84消毒液,按说明稀释)擦拭,每周1-2次。
喝开水、吃熟食:不给孩子喝生水,水果要洗干净,肉类、蛋类彻底煮熟,避免吃生冷食物。
打疫苗: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能预防最容易引发重症的病毒,建议6月龄-5岁的孩子尽早接种,早打早放心。
护理重点在“缓解不适”
降温:发烧没超过38.5℃,用温水擦额头、腋下帮孩子物理降温;超过38.5℃,在医生指导下用儿童专用退烧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
护口腔:嘴巴疼得吃不下饭,给孩子喝温凉的米汤、果汁,或者用医生开的口腔喷雾,减轻溃疡疼痛。
多休息:让孩子少跑少跳,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帮助病毒排出。
隔离开:孩子生病期间,别去幼儿园或接触其他小朋友,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避免传染给别人。
PART.0 4
重要提醒:出现这3个症状,需马上就医!
大多数手足口病是轻症,但少数孩子可能发展成重症,家长要警惕“危险信号”,发现以下情况马上就医:
1. 持续高烧不退(超过3天),吃退烧药也没用;
2. 孩子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抽搐、呕吐、呼吸急促;
3. 手脚冰凉、出冷汗,或者皮肤出现花纹。
手足口病是孩子成长中的“小考验”
只要家长做好预防、科学护理
孩子大多能顺利康复
不恐慌、不忽视
冷静应对就好啦!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李粒粒LiL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