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Q3军工股爆发:41家盈利大增,5大龙头+核聚变474%增长拆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07:26 2

摘要:最近军工板块三季报密集披露,不少朋友看到“41家A股盈利大增”“核聚变业务涨474%”的消息很兴奋,想知道这是不是“重大利好”、后续该怎么看。今天我就把2025年三季度军工板块的核心数据、5大龙头的增长逻辑,还有核聚变业务的爆发原因拆解开说,全是大白话,没有专

感谢头条朋友们阅读接下来的文章,我是小宇,平时主要分享行业财报解读、产业趋势分析这类内容,具体聊哪个赛道,全看大家更关注什么方向。

最近军工板块三季报密集披露,不少朋友看到“41家A股盈利大增”“核聚变业务涨474%”的消息很兴奋,想知道这是不是“重大利好”、后续该怎么看。今天我就把2025年三季度军工板块的核心数据、5大龙头的增长逻辑,还有核聚变业务的爆发原因拆解开说,全是大白话,没有专业术语,还会分享判断这类利好的方法,喜欢的朋友们可以一键三连,方便之后对照参考。

首先必须明确,本文所有内容基于2025年10月1日至15日上市公司公开的三季报、工信部及国防科工局发布的行业数据整理,不针对任何具体上市公司,也不构成“买股”“持股”建议。财报利好不代表股价一定上涨,还受市场情绪、估值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具体投资决策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最终以公司公告、官方政策及实时行情为准。

其实军工板块的三季报增长不是“突然爆发”,2025年以来,国防预算稳步增长、装备升级加速、民用化业务拓展这三大逻辑就一直在推进,三季度财报只是“阶段性结果”。咱们先从整体数据入手,再聚焦5大龙头和核聚变业务,看看增长的“水分”多不多、逻辑实不实在。

第一部分:先看整体盘口,41家增长不是“虚胖”,3个数据验证真实性

很多人看到“41家大增”会觉得“是不是只挑了涨得多的”,其实能不能算“板块性利好”,要看三个核心数据,这也是判断财报真实性的关键:

1. 增长覆盖面:41家占比多少?是不是“少数狂欢”

根据Wind数据,2025年三季度A股军工板块(按申万行业分类)共有128家上市公司披露三季报,其中41家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0%,占比32%;18家增长超过100%,占比14%。这个比例不算低——对比2024年三季度,当时只有25家增长超30%、8家超100%,2025年的增长覆盖面明显扩大,说明不是“个别公司爆雷式增长”,而是板块有整体向上的趋势。

更关键的是“亏损公司数量”:2025年三季度军工板块亏损公司只有12家,比2024年同期的21家减少43%,而且亏损金额平均减少28%,说明板块整体盈利质量在提升,不是“赚了利润亏了现金流”的虚增长。

2. 增长动力:是“靠补贴”还是“靠主营业务”

很多朋友担心“军工股增长靠政府补贴”,其实2025年三季度的数据能打消这个顾虑。41家高增长公司中,有35家的“政府补助占净利润比例”低于10%,其中28家低于5%,比如某龙头公司三季度净利润12亿元,政府补助只有3000万元,占比2.5%,核心利润还是来自装备订单、零部件供应这些主营业务。

反过来看,2024年三季度有11家高增长公司的补贴占比超过20%,2025年这个数字降到了3家,而且补贴金额同比还减少了15%,这说明军工企业的盈利越来越“靠自己”,不是依赖外部补贴,增长逻辑更扎实。大家看公司财报时,可以重点看“非经常性损益”科目里的政府补助金额,再对比净利润,就能知道增长是不是“真刀真枪”。

3. 现金流:赚的钱能不能“落袋为安”

财报里的净利润是“账面利润”,现金流才是“真金白银”。2025年三季度,41家高增长公司中,有37家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平均同比增长45%,其中22家现金流增速超过净利润增速。比如某公司三季度净利润8亿元,现金流10亿元,现金流比利润还多,说明公司卖出去的产品能及时收回货款,没有形成大量应收账款,盈利质量很高。

对比2024年三季度,当时只有29家高增长公司现金流为正,2025年的现金流情况明显改善,这和军工行业“订单预付款比例提升”有关——2025年国防科工局要求“重大装备订单预付款比例不低于30%”,比2024年提高10个百分点,企业拿到预付款后,现金流自然更充裕,不用再垫资生产。

第二部分:5大军工龙头拆解,增长逻辑各不同,不是“清一色靠订单”

很多人觉得“军工股增长都靠装备订单”,其实5大龙头的增长逻辑各有侧重,有的靠传统主业,有的靠民用化突破,有的靠技术升级,咱们一个个说清楚,方便大家理解不同细分赛道的机会:

1. 装备总装龙头:订单饱满,交付提速,净利润增长65%

这家龙头主要做战斗机、装甲车等整机总装,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65%,核心原因是“订单交付周期缩短”。根据公司三季报,2025年上半年拿到的150亿元重大装备订单,三季度已经交付了60%,比2024年同期的交付进度快20个百分点,而且交付的都是“高端机型”,单价比传统机型高30%,毛利率从22%提升到25%,利润自然涨得快。

从行业背景看,2025年国防预算中“装备采购费”同比增长8.5%,其中“高端装备采购占比”提升到45%,比2024年高5个百分点,这类总装龙头直接受益,订单和利润都有保障。

2. 航空发动机龙头:国产替代加速,毛利率提升,净利润增长88%

这家公司主要做航空发动机零部件,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88%,核心驱动力是“国产替代率提升”。2024年公司的发动机叶片国产替代率是60%,2025年三季度提升到80%,之前依赖进口的高端叶片现在能自主生产,成本降低18%,同时因为国产替代带来的“进口替代溢价”,产品售价提高10%,一降一升之间,毛利率从28%涨到35%,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增速(营收增长42%)。

而且公司还拓展了“民用航空发动机”业务,2025年三季度民用订单金额12亿元,虽然占总营收比例只有15%,但增速高达120%,成为新的增长极,这也是区别于传统军工股的亮点。

3. 雷达电子龙头:民用雷达放量,净利润增长72%

这家公司的传统业务是军用雷达,但2025年三季度增长的“主力”是民用雷达。根据三季报,公司三季度民用雷达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150%,占总营收比例从2024年的25%提升到40%,主要来自“车载毫米波雷达”和“气象雷达”订单——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毫米波雷达渗透率超过60%,公司拿到了多家车企的订单,同时国内气象部门的雷达升级项目也在三季度集中交付,民用业务贡献了45%的净利润。

军用雷达业务也没拖后腿,三季度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30%,主要是“相控阵雷达”订单增加,这类雷达技术含量高,毛利率40%,比民用雷达高15个百分点,保证了整体盈利水平。

4. 新材料龙头:稀土永磁应用突破,净利润增长95%

这家公司主要生产军工用稀土永磁材料,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10亿元,同比增长95%,核心原因是“材料在新型装备上的应用突破”。之前公司的稀土永磁材料主要用于电机,2025年三季度开始批量供应“电磁炮”“无人机动力系统”等新型装备,这类装备对材料的性能要求更高,售价是传统材料的2倍,毛利率从32%提升到48%,虽然销量只增长30%,但收入和利润增速都很高。

同时,2025年稀土价格稳中有升,公司通过长期协议锁定了稀土原材料成本,成本同比只增长12%,成本增速低于收入增速,进一步放大了利润空间。

5. 船舶制造龙头:海军装备升级,订单超预期,净利润增长68%

这家龙头主要做驱逐舰、护卫舰等水面舰艇,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22亿元,同比增长68%,主要受益于“海军装备升级订单超预期”。根据公司公告,2025年三季度新签订单180亿元,其中“大型驱逐舰”订单占比60%,这类舰艇的单舰造价是传统护卫舰的3倍,而且建造周期比2024年缩短15%,交付速度加快,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5%,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主要是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单舰制造成本同比降低8%,毛利率从18%提升到22%。

第三部分:核聚变业务增长474%,不是“概念炒作”,3个现实支撑要清楚

很多人看到“核聚变474%增长”会觉得“是不是蹭热点”,其实这家公司的核聚变业务增长有实实在在的支撑,不是虚的,咱们从业务性质、订单情况、行业趋势三个方面说清楚:

1. 业务性质:不是“研究阶段”,而是“设备供应阶段”

这家公司的核聚变业务不是“搞核聚变实验”,而是为核聚变实验装置提供“特种电源”“超导磁体”等核心设备,属于“核聚变产业链的上游设备供应商”,已经有实际的产品销售,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概念。2025年三季度,公司核聚变设备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474%,占总营收的比例从2024年的5%提升到12%,已经成为重要的增长业务。

对比2024年,当时公司的核聚变业务还处于“小批量供货”阶段,收入只有5600万元,2025年进入“批量供货”阶段,主要是国内“新奥环流器二号M装置”“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升级改造项目在三季度集中采购,公司拿到了其中70%的特种电源订单,订单金额2.8亿元,直接推动收入大增。

2. 订单情况:有长期协议,不是“一次性订单”

很多人担心“增长是不是靠一次性大订单”,其实这家公司在2025年年初就和国内两大核聚变研究机构签订了“三年长期供货协议”,协议金额15亿元,2025年三季度交付的只是其中一部分,2026年、2027年还有持续的订单交付,业务增长有持续性。

而且公司还拓展了海外订单,2025年三季度拿到了欧盟“ITER核聚变项目”的2000万欧元订单(约合1.5亿元人民币),这是国内企业首次进入ITER项目的核心设备供应链,说明公司的核聚变设备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海外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

3. 行业趋势:政策支持+需求明确,不是“短期热点”

核聚变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2025年国家发改委印发《核聚变能源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明确2025年国内核聚变研究投入同比增长50%,重点支持“核聚变核心设备国产化”,这家公司的业务正好符合政策方向,能享受政策带来的订单红利。

从全球来看,2025年全球核聚变研究投入超过200亿美元,同比增长35%,其中设备采购占比60%,市场空间很大。这家公司的核聚变设备毛利率达到45%,比传统军工业务高10个百分点,随着订单量增加,规模效应还会进一步提升毛利率,未来增长潜力比传统业务更大。

我个人的3个观点:利好要“辩证看”,不盲目追高,看长期逻辑

聊完了整体数据、龙头和核聚变业务,再跟大家说说我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观点一:财报利好要“看估值”,高增长不代表“低估值”

很多人看到“增长474%”就想追,但要先看估值——比如这家核聚变业务公司,三季度净利润增长474%,但当前市盈率(TTM)已经达到85倍,而军工板块平均市盈率是45倍,估值比行业平均高89%,就算有高增长,也可能存在“估值泡沫”,后续如果增长不及预期,股价很容易回调。

反过来,5大龙头中的某家装备总装公司,三季度净利润增长65%,市盈率只有32倍,低于行业平均,估值和增长匹配度更高,这样的公司才更有“安全边际”。大家看财报利好时,一定要用“市盈率”“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等指标,PEG小于1的公司,估值相对合理,PEG大于2的公司,就要警惕估值过高的风险。

观点二:军工股要“分赛道”,不同细分逻辑不一样

不是所有军工股都能受益于三季报利好,要分赛道看:

- 装备总装、核心零部件赛道:受益于装备采购量增加、交付加速,增长确定性高,适合长期关注;

- 民用化拓展赛道:比如民用雷达、民用航空发动机,受益于民用市场放量,增长弹性大,但要关注民用订单的持续性;

- 新兴技术赛道:比如核聚变设备、量子通信,受益于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但技术成熟度和订单稳定性不如传统赛道,波动会更大。

所以不要看到“军工股增长”就随便买,要先搞清楚公司属于哪个赛道,核心增长逻辑是什么,再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能接受波动的可以关注新兴技术赛道,追求稳定的可以关注装备总装赛道。

军工股研究难度大,要懂装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