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没听错,就是这个价格。我们明天就飞过来和您面谈。"汉斯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带着德国人特有的严谨和坚定。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李先生,我代表我们公司正式向您提出收购意向。"
"什么?你说这台破机床?它都在我厂里吃灰十年了。"
"是的,就是它。我们愿意出..."
电话里传来的数字让李明瞬间愣住,他握着电话的手开始微微颤抖。
"您没听错,就是这个价格。我们明天就飞过来和您面谈。"汉斯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带着德国人特有的严谨和坚定。
李明放下电话,眼神飘向车间角落那台锈迹斑斑的老机床。十年前800块钱从废品站淘回来的破烂,如今竟然...
01
2014年7月15日,闷热的午后,李明骑着那辆破旧的摩托车慢悠悠地驶过城郊的废品收购站。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滴落,湿透了褪色的工作服。
自从钢铁厂倒闭后,李明就靠着在家开的小机械维修店勉强维持生计。四十三岁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每个月微薄的收入让这个男人愁白了头。这个月生意特别不好,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老王!有没有什么好货?"李明冲着废品站里喊了一声。
满脸络腮胡的老王从一堆废铁中探出头来,手里还拿着铁锤:"明子,你来得正好!昨天拆迁队从老化工厂拖来一批东西,有几样还不错。"
李明熟练地穿梭在各种废铁堆中,眼睛不停地扫视着。做了二十多年机械工,他对金属制品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度。一块普通的废铁,他一眼就能看出材质好坏;一台报废的设备,他也能判断出还有没有利用价值。
这些年来,他就是靠着这种眼光,从废品堆里淘到不少好东西。有时候花几十块钱买回来的零件,修修补补后能卖几百块。虽然赚得不多,但也勉强能维持生活。
废品站很大,各种废旧物品分类堆放。电线堆成小山,废铁按类型分开,还有一些说不清楚用途的机械设备。李明走走停停,时不时蹲下来仔细检查某个零件。
就在即将走出废品站的时候,角落里一个巨大的黑色轮廓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那是一台机床,被厚厚的油布覆盖着,只露出一角锈迹斑斑的铁质底座。
李明走过去,掀开油布的一角。虽然表面锈迹累累,但他能看出这绝不是普通货色。机床的主体结构异常厚重,那种沉稳的造型透露着不同寻常的气质。更重要的是,从露出的几个部件来看,精密程度远超他见过的任何国产机床。
"老王,这台机床哪来的?"李明努力保持着平静的语调。
"昨天拆迁队从老化工厂拖来的,听说是德国货。"老王漫不经心地答道,"不过都锈成这样了,估计也就是废铁的价。那工厂倒闭好几年了,设备都没人要。"
李明心中一动。老化工厂他知道,八十年代的时候挺有名的,据说承接过不少重要项目。后来效益不好,九十年代就关停了,设备一直堆在那里吃灰。
他仔细观察这台机床。虽然锈迹严重,但基本轮廓还算完整。从造型来看,确实有欧洲设备的风格——线条简洁但结构厚重,每个细节都透着严谨。
最让他注意的是机床的底座。那种铸铁的质感,还有精密的加工痕迹,绝对不是一般工厂能做出来的。他用手敲了敲,发出沉闷的回响,说明铸铁密度很高。
"这台机床能用吗?"李明试探着问道。
老王摇摇头:"谁知道呢?放在那工厂好几年了,估计内部都锈透了。你要这干什么?搬都搬不动。"
李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观察。他掀开更多的油布,看到了机床的主轴和导轨。虽然表面有锈,但并不严重,说明当年封存的时候做了一定的防护措施。
"多少钱?"李明压低声音问道。
老王上下打量了一下李明:"你真要这破玩意?"
"我想试试看能不能修好,反正死马当活马医。"李明装作很随意的样子。
"这么大一台设备,运费就不少,"老王摸着下巴思考,"给个千把块钱就行了。"
李明心中狂喜,但脸上依然保持着平静:"太贵了!这么多锈,能不能用都不知道。而且你看这个型号,太老了,就算修好也不值钱。500怎么样?"
"500?明子,你这是在打劫啊!"老王瞪起了眼睛,"这么大一台设备,就算卖废铁也不止这个价。"
两人开始了激烈的讨价还价。李明深知这台机床的潜在价值,但又不能表现得太急切。他一会儿说机床太老,一会儿说运输困难,总之就是想压价。
老王也不是省油的灯,坚持要800块钱:"明子,咱们也是老交情了,我就不赚你钱了。800,少一分都不行。这台机床当年进价肯定不少,就算是废铁也值这个价。"
李明心里算了算。800块钱对现在的他来说不是小数目,但如果这台机床真的能修好,绝对物超所值。
"行,800就800。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李明指着机床说,"要是修不好,可别怪我找你退货。"
"成交!"老王伸出手,"不过你得自己想办法运走,我这里没有吊车。"
李明找来了两个搬家工人,还租了一辆小吊车。光是运输费就花了200多块钱。机床的重量远超预期,三个人加上机械设备,折腾了一整天才把它搬到李明的小厂房里。
搬运过程中,李明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这台机床的重量至少有两吨,那种厚重感绝不是普通机床能有的。而且在搬运时,他发现了一些细节:螺栓的规格非常特殊,导轨的材质明显不是普通钢材,就连最不起眼的小零件都做工精细。
晚上,李明一个人留在厂房里,借着昏暗的日光灯仔细观察这台机床。他找来了手电筒,钻到机床下面查看底部结构。
铭牌!在机床底部,他发现了一块金属铭牌。虽然已经氧化发黑,但还是能看清楚上面的文字。那是德文,李明一个字都看不懂,但从字母的工整程度来看,绝对是正规厂家的产品。
"德国制造..."李明自言自语,"难怪质量这么好。"
他用手机拍下了铭牌的照片,准备回头上网查查。但现在最重要的是评估一下这台机床的实际状况。
李明打开机床的各个防护罩,逐一检查内部结构。主轴看起来还不错,轴承转动有些生涩,但没有严重磨损。导轨表面有轻微锈迹,但并不深,应该能够修复。
最让他兴奋的是电气系统。虽然外壳有些老旧,但内部线路保护得很好,甚至还能看到一些他从未见过的精密元件。
"这绝对不是普通货色。"李明擦着满手的油污,心中充满了期待。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李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这台机床上。他先是用工业除锈剂清理表面的锈迹,然后逐一检查每个部件的状况。
清理工作非常繁琐。每个螺丝都要拆下来单独处理,每个轴承都要清洗上油。李明干得很仔细,生怕损坏了什么重要部件。
随着清理工作的深入,李明越来越兴奋。这台机床的做工精细程度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每个螺丝都经过精密计算,每个轴承都异常光滑,就连最细小的零部件都体现着德国制造的严谨态度。
特别是主轴部分,李明发现了一些他从未见过的技术。主轴的材质明显不是普通钢材,表面有特殊的处理工艺。轴承的精度也高得惊人,即使经过这么多年,依然能保持很好的同心度。
"这到底是什么级别的设备?"李明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就这个工艺水平,国内根本做不出来。"
一个月后,机床的清理工作基本完成。李明看着焕然一新的设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虽然还有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主体结构已经恢复了原貌。
现在该是测试的时候了。李明小心翼翼地连接电源,检查各个系统的运行状况。控制面板上的指示灯一个个亮起,机床发出低沉的轰鸣声。
"竟然还能启动!"李明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能启动是一回事,能否正常工作又是另一回事。李明需要进行全面的功能测试,看看这台老机床是否还具备实用价值。
02
经过一个多月的清理和初步维修,李明终于让这台神秘的德国机床重新运转起来。
8月底的一个早晨,李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厂房。今天是机床第一次正式测试的日子。他准备了一块普通的45号钢,打算先做一个简单的加工测试。
启动机床的那一瞬间,李明的心跳得很厉害。机床发出低沉而稳定的轰鸣声,各项指标显示正常。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了第一次加工操作。
选择的测试项目很简单:加工一个直径50毫米、长度100毫米的圆柱体,表面粗糙度要求Ra3.2,尺寸公差±0.05毫米。这对一台正常的机床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台封存了十多年的设备来说,能达到这个精度就已经很不错了。
机床开始工作。刀具接触工件的瞬间,李明就感觉到了不同。切削过程异常平稳,几乎听不到任何异常噪音。更让他惊讶的是,切削下来的铁屑呈现完美的螺旋状,这说明切削力分布非常均匀。
加工过程持续了约20分钟。当机床停止运转,李明取下工件的时候,完全被眼前的结果震惊了。
工件表面光洁如镜,完全达到了镜面效果。他用手触摸表面,感觉不到任何刀纹或波纹。这种表面质量,通常需要磨削或抛光才能达到。
"这...这怎么可能?"李明揉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
他立即拿出游标卡尺测量尺寸。结果更让他震惊:直径49.998毫米,长度99.997毫米。误差分别只有0.002毫米和0.003毫米,远远超过了预期的精度要求。
"这精度也太高了吧?"李明反复测量了几遍,每次结果都一样。
他又用表面粗糙度仪检测表面质量。仪器显示的数值让他目瞪口呆:Ra0.4,远远超过了要求的Ra3.2。
这意味着什么?李明心里很清楚。这种精度水平,即使是最先进的数控机床也很难达到。而这台看起来破旧不堪的老设备,竟然能一次加工就达到如此高的精度。
李明立即想到了一个人——张工。张工是附近一家精密仪器厂的技术总监,专门负责高精度零件的加工。如果这台机床真的有这样的能力,那张工肯定会很感兴趣。
第二天,李明就给张工打了电话:"张工,我这边搞了台新设备,你要不要过来看看?可能对你们那些高精度零件有用。"
张工是个技术狂人,对新设备总是很感兴趣:"什么设备?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德国货,老设备但是精度很高。"
"德国的?"张工来了兴趣,"行,我下午过去看看。"
当天下午,张工开着车来了。他是个50多岁的老技术员,在精密加工行业干了大半辈子,什么样的设备没见过。
当张工看到这台破旧的机床时,脸上明显露出了失望的表情:"明子,你不会是想用这台破烂糊弄我吧?这看起来得有三十年了。"
"别急,先看看效果。"李明信心满满地说,"我给你现场加工一个零件。"
张工从车里拿出了一张图纸:"那就按这个来吧。"
李明看了看图纸,是一个复杂的异形零件,尺寸精度要求±0.01毫米,表面粗糙度Ra1.6。这种零件通常需要数控机床才能加工,而且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很高。
"这个有点难度啊。"李明皱了皱眉头。
"怎么,不敢接?"张工半开玩笑地说,"这种精度要求,一般的机床可做不了。"
李明咬咬牙:"试试看吧。"
他选了一块不锈钢材料,开始了复杂的加工过程。这个零件需要多次换刀,多道工序,对机床的刚性和精度都是很大的考验。
整个加工过程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张工就站在旁边观察,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怀疑,逐渐变成了惊讶。
机床运行得异常平稳,即使在高速切削时也没有任何颤动。更重要的是,切削过程中的声音很特别——不是普通机床那种刺耳的金属摩擦声,而是一种低沉而均匀的嗡鸣。
"这声音不对啊。"张工皱着眉头说,"按理说,不锈钢切削应该很刺耳才对。"
"我也觉得奇怪。"李明一边操作一边说,"这台机床的切削震动很小,可能是因为机身够重,刚性好。"
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李明取下零件递给张工时,张工的表情瞬间变了。
张工拿着零件翻来覆去地看,眼神中满是不敢置信。然后他从工具箱里掏出专业的测量仪器,开始仔细检测每个尺寸。
"这...这精度怎么可能?"张工盯着仪器上的数值,"最大误差只有0.003毫米?而且表面粗糙度..."
他又拿出表面粗糙度仪检测表面质量。结果让他更加震惊:Ra0.8,远远超过了图纸要求的Ra1.6。
"明子,你这台机床哪来的?"张工的语调变得严肃起来,"这种精度,我们厂那台进口设备也就这个水平,那可是花了200万买的!"
"废品站淘的。"李明故意轻描淡写地说。
"废品站?"张工简直不敢相信,"你花了多少钱?"
"800块。"
"800?"张工瞪大了眼睛,"你确定没有少说一个零?"
李明笑了笑,没有回答。他心里清楚,这台机床的价值远不止800块。但具体值多少钱,他现在也说不清楚。
张工围着机床转了好几圈,仔细观察每个细节:"这个牌子我没见过,德文的?你知道是什么型号吗?"
"不知道,铭牌上的字我看不懂。"
"能拍个照片给我看看吗?我认识一个德国的技术专家,可以帮忙翻译一下。"
李明同意了,他也很想知道这台机床的真实身份。
就这样,张工当场下了一个大订单。原本需要外包给其他工厂的高精度零件,现在可以直接在李明这里完成了。而且价格比外包便宜30%,质量却更好。
"明子,你这是要发财的节奏啊。"张工感叹道,"有了这台设备,你的生意肯定会好起来。"
张工走后,李明一个人站在车间里,看着这台神奇的机床。从外表看,它依然是那台锈迹斑斑的老设备。但现在李明知道,这绝对不是一台普通的机床。
接下来的几天,消息很快在圈内传开。一些对加工精度要求极高的客户纷纷找上门来。李明的小厂房里开始热闹起来,订单比以往增加了好几倍。
隔壁开机械厂的老刘特意跑过来看热闹:"明子,听说你搞了台宝贝设备?"
"就是台老机床,能用而已。"李明依然很低调。
老刘围着机床转了一圈:"这牌子没见过啊,德国的?你花了多少钱?"
"不多,800块钱。"
老刘差点噎住:"800?你骗鬼呢!这么大一台德国设备,800块钱能买到?就算是废铁也不止这个价吧。"
李明笑而不语。他现在已经习惯了别人的质疑和惊讶。确实,800块钱买一台德国机床,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
但事实就是如此。更重要的是,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李明对这台机床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他发现这台设备不仅精度高,而且稳定性极强。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都没有任何问题,温升也控制得很好。
"这绝对不是普通的工业设备。"李明暗自思考,"也许是某个特殊项目的产品?"
03
2015年春天,李明的生意彻底火了起来。
那台神秘的德国机床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端客户。原本只有大工厂才能接到的精密加工订单,现在纷纷找到了李明这个小作坊。
订单多了,李明也不得不招聘工人。他先是找了两个有经验的机械师,然后又添置了一些辅助设备。小厂房很快就不够用了,他只好在隔壁租了间更大的车间。
但那台德国机床依然是整个工厂的核心。最精密、最重要的零件,只能用它来加工。其他设备虽然也能干活,但精度和质量根本没法比。
"李师傅,你这台设备真是太厉害了!"一位来自航空企业的采购员感叹道,"我们跑了好几家大厂,都说这个精度要求太高,做不了。没想到在你这里轻松搞定。"
李明谦逊地笑了笑:"设备好,主要是设备好。"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各种各样的客户都来了。有做医疗器械的,有做精密仪表的,甚至还有航天系统的单位。每个客户看到那台机床加工出来的零件,都会露出惊讶的表情。
春天的一个下午,一位特殊的客人来访。这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穿着朴素,但举止间透着学者的气质。
"您好,我是孙教授,本地大学机械系的。听说你这里有台很特别的德国机床?"老人推了推眼镜,"能让我看看吗?"
李明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学者。当孙教授看到那台机床时,眼神中立即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
"这个造型...这个工艺..."孙教授绕着机床走了好几圈,"能让我看看铭牌吗?"
李明指向机床底部的德文铭牌。孙教授蹲下身子,戴上老花镜仔细研究那些模糊的字母。
过了很久,孙教授才站起来,神色有些兴奋:"如果我没看错的话,这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的产品。从技术特征来看,很可能是定制设备。"
"定制设备?"李明来了兴趣。
"是的。那个年代,德国有些高端制造企业会为特殊项目定制专用设备。这种机床一般不会大批量生产,性能往往比常规产品高出很多。"孙教授解释道,"你是从哪里得到它的?"
李明如实告知了获得机床的经过。孙教授听后若有所思。
"那个化工厂我知道,80年代确实很有名。当时承接过一些国家重点项目,需要高精度的加工设备。"孙教授回忆道,"不过具体是什么项目,我就不太清楚了。"
孙教授的话让李明对这台机床的身世更加好奇了。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相关信息,希望能了解更多背景。
夏天的时候,又来了一位重要客人。这是一位德国的技术专家,名叫施密特,是应某个客户邀请来做技术指导的。当他无意间看到李明的机床时,竟然主动询问起来。
"这台机床很特别,"施密特用蹩脚的中文说,"在德国,这样的设备很少见。"
"您认识这个品牌?"李明兴奋地问道。
施密特仔细观察了铭牌,然后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我需要回去查查资料。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帮你了解一下它的历史。"
几个星期后,施密特发来了一封邮件。邮件内容让李明大吃一惊:
"经过查证,这台机床确实来自德国某知名制造商,生产年代大约在1983-1985年间。但这个型号在常规产品目录中查不到,很可能是特别定制的。当时这种级别的设备主要用于航空航天或精密仪器制造,在德国国内都很少见。"
航空航天!李明看着邮件,心情激动。原来这台机床有如此不凡的出身。
邮件还提到,80年代中期,德国确实向中国出口过一批高精度设备,主要用于一些重要的工业项目。但具体的设备清单和去向,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很难查证了。
这些信息让李明对机床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如果真的是航空航天级别的设备,那价值绝对不菲。但他也没有过分激动,毕竟现在这台机床已经成了他事业的支柱,具体值多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
2016年秋天,李明收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客户是某研究所的,需要加工一批超高精度的实验零件,尺寸精度要求±0.002毫米,表面粗糙度Ra0.2。
"这个要求有点过分了。"李明看着图纸皱眉头,"Ra0.2,这几乎是镜面级别了。"
客户的技术人员解释说:"这批零件用于精密测量实验,精度要求确实很高。我们跑了好几家大厂,都说做不到。听说您这里有台德国设备,精度很高?"
李明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个订单。虽然要求很严格,但他对那台机床有信心。
加工过程比预想的要顺利。机床的表现再次让所有人惊叹。不仅精度达到了要求,表面质量甚至超过了期望。客户的技术人员用显微镜检查零件表面,几乎找不到任何瑕疵。
"这种加工质量,我只在国外的实验室见过。"技术人员感叹道,"您这台设备真的很不简单。"
从那以后,李明的名气在精密加工圈子里彻底传开了。越来越多的高端客户慕名而来,有些甚至从外省专门过来下订单。
但李明始终保持着低调。他从不主动宣传自己的设备,也很少对外透露机床的详细信息。在他看来,这台机床就像一个老朋友,默默地帮助他实现了事业上的成功。
时间一晃,又过了几年。李明的工厂越来越大,员工也增加到了二十多人。但那台德国机床依然是整个工厂最重要的设备,承担着所有高精度订单的加工任务。
李明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年没有在废品站遇到这台机床,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也许还在那个小作坊里勉强维持生计,也许早就改行做别的了。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一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一个人的整个人生轨迹。
04
2024年春天,当李明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平静下去的时候,一个突然的电话打破了宁静。
4月15日,上午10点,李明正在车间里检查设备运行情况。那台德国机床依然在稳定地工作着,加工一批精密轴承的内圈。十年来,它几乎没有出过任何故障,就像一个忠实的老伙伴。
手机铃声响起,显示是一个陌生号码,而且是国外的。
"您好,请问是李明先生吗?我是汉斯·施密特,来自德国。"电话里传来一个略带口音的中文声音,语调很正式。
李明有些疑惑:"德国?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我们了解到您拥有一台特殊的机床设备。我代表我们公司,想和您谈一笔生意。"汉斯的声音很平稳,但透着某种紧迫感。
李明心中一惊。这么多年来,除了偶尔有技术专家询问,很少有人专门为了那台机床找到他。这个德国人是怎么知道的?而且听起来很正式,像是有备而来。
"什么生意?"李明谨慎地问道。
"我们想收购您的那台机床设备。具体情况电话里不太方便说,如果您有时间的话,我希望能当面详谈。"汉斯停顿了一下,"我可以明天就飞过来。"
收购?李明愣住了。这台机床已经成了他工厂的核心,所有高端订单都要靠它完成。没有这台设备,他的生意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不好意思,我没有出售的打算。"李明直接拒绝了。
"李先生,请不要急着拒绝。"汉斯的声音透着一种莫名的自信,"我相信,听到我们的诚意后,您会重新考虑的。我们的报价绝对不会让您失望。"
"报价?"李明有点好奇,"您打算出多少钱?"
"这个数字我需要当面告诉您。但我可以保证,绝对超出您的想象。"汉斯停顿了一下,"请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详细解释我们的想法。"
李明犹豫了。虽然不打算卖机床,但他确实很好奇这个德国人到底想干什么。为什么会有人专门从德国跑来收购一台旧机床?
"好吧,您可以过来谈谈。但我提前声明,我真的不打算卖。"
"谢谢您!我明天下午就到。"汉斯的声音明显轻松了一些,"到时候我会详细解释一切。"
第二天下午,一辆黑色轿车准时停在了李明厂房门口。车上下来一位50多岁的外国人,身着笔挺的深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典型的德国人做派。他提着一个黑色公文包,看起来很正式。
"李先生,我是汉斯·施密特。"他用流利的中文自我介绍,然后递上一张名片,"感谢您抽时间见我。"
李明接过名片看了看,上面印着德文和中文,显示汉斯是某家德国企业的高级代表。名片的质感很好,印刷精美,说明这不是一家小公司。
"汉斯先生,您远道而来,肯定有很重要的事情。"李明客气地说,"不过我必须再次说明,那台机床对我的事业很重要,我真的不考虑出售。"
汉斯微笑着点头:"我理解您的想法。在您做最终决定之前,能不能让我看看那台设备?我需要确认一些信息。"
李明想了想,同意了。他带着汉斯穿过车间,来到机床所在的区域。
当汉斯看到那台机床的瞬间,整个人都愣住了。他停下脚步,眼神紧紧盯着机床,表情变得异常复杂。过了好几秒钟,他才开始慢慢向前走去。
"就是它...真的是它..."汉斯用德语低声自言自语,声音中带着颤抖。他走到机床旁边,伸出手轻抚着机床的表面,就像在抚摸一个失散多年的亲人。
这种反应让李明很意外。从汉斯的表情来看,这台机床对他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件商品,而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汉斯先生,您认识这台机床?"李明察觉到了异常。
汉斯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围着机床转了一圈,仔细观察每个细节。他特别关注铭牌和一些技术标识,时不时点点头,似乎在确认什么。
"李先生,"过了很久,汉斯才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李明,"这不仅仅是一台普通的机床。对我们来说,它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
"什么价值?"李明更加好奇了。
汉斯深深地看了李明一眼,似乎在考虑该说些什么:"这涉及到一些历史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但我可以告诉您,我们为了找到这台设备,已经寻找了很多年。"
"寻找了很多年?"李明感到震惊,"您是说,你们一直在找这台机床?"
"不只是这一台,"汉斯点点头,"还有另外两台。它们是同一个项目的产品,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个回答让李明更加困惑了。什么样的项目,能让人寻找三十多年?这台机床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汉斯似乎看出了李明的疑惑,继续解释道:"李先生,您知道这台机床是什么时候生产的吗?"
"大概是80年代吧,有专家帮我查过。"
"1984年,准确地说是1984年7月。"汉斯的答案很精确,"当时全世界只生产了三台这样的设备,这是其中的一台。"
全世界只有三台!这个信息让李明彻底震惊了。难怪这台机床的性能如此出众,原来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为什么只生产三台?"李明问道。
"因为它们是为特殊项目定制的,"汉斯停顿了一下,"那是一个涉及多个国家的合作项目,对精度要求极高。"
虽然汉斯的解释很模糊,但李明能感受到这个项目的重要性。能让多个国家合作,而且对精度要求极高,肯定不是一般的工业项目。
"那另外两台在哪里?"李明好奇地问。
"已经找到了,都在博物馆收藏。"汉斯回答道,"只有这一台失去了联系,我们找了很久都没有消息。"
博物馆收藏!这说明这些机床确实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技术价值。李明开始意识到,自己800块钱买来的"破烂",可能真的是无价之宝。
"汉斯先生,"李明试探着问道,"如果这台机床这么珍贵,您打算出多少钱收购?"
汉斯深深地看着李明,然后缓缓开口:"李先生,在报价之前,我需要您理解一点:对我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台设备的问题。它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份情怀。"
"我理解。"李明点点头。
汉斯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这是我们公司的授权书,以及相关的证明材料。我们是合法的收藏机构,有能力给这台机床提供最好的归宿。"
李明接过文件粗略看了看,虽然大部分是德文,但能看出这是一家很正规的企业。
"关于收购价格,"汉斯的语调变得更加严肃,"我们公司经过慎重考虑,准备出一个您绝对想象不到的价格。"
空气仿佛凝固了。车间里只能听到机床运转的低沉轰鸣声,还有李明紧张的心跳声。
汉斯走到机床旁边,再次轻抚着那块斑驳的德文铭牌,神色复杂:"三十多年了,我们终于找到了它。"
"找到?你们一直在找这台机床?"李明的声音有些发颤。
"不只是找,"汉斯转身面对李明,目光深邃,"而是在寻回一段历史,完成一个承诺。李先生,我现在正式向您报价..."
时间仿佛停滞了,汉斯的嘴唇微微张开,一个震撼的数字即将脱口而出。
李明握紧双拳,等待着那个改变命运的瞬间。
"你...你刚才说多少?"李明瞪大了眼睛,声音颤抖得几乎听不清楚。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