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无法灭掉辽夏金,实现大一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2 10:58 2

摘要:光一个“燕云十六州”,就反复跟辽国拉扯了几十年。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太宗赵光义不惜亲征,甚至差点因此而丢掉性命。

宋朝虽然灭掉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和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但始终未能实现大一统。

光一个“燕云十六州”,就反复跟辽国拉扯了几十年。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太宗赵光义不惜亲征,甚至差点因此而丢掉性命。

到宋真宗时,宋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1005年):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向辽支付巨额“岁币”。

这是一笔经济账。

原本每年打仗,要死很多人,而打仗花掉的钱,一定也比岁币的数量多得多。实现和平后,双方在边境设立榷场,进行贸易,各取所需。而由于宋朝的货物都是辽国的必需品,在贸易中占有极大优势,所以宋朝很容易把送出去的岁币再悄无声息地赚回来。

更绝的是,辽国到了后期不再制造货币,而是直接使用北宋的货币。北宋的货币成了硬通货,在当时的各国间自由流通,堪称宋代的“世界货币”。

宋辽之间,从此和睦相处了100多年。苏辙对此曾有评论:“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西夏有样学样,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双方也在榷场进行贸易。

北宋末年,金国突然在东北强势崛起,作为草原民族中的后起之秀,它的战斗力强到爆表,一路南下,灭掉辽和北宋,迫使南宋以杭州(临安)为都城。

北宋的时候,还在跟辽国争夺燕云十六州,到了南宋,连黄河流域也落到金国的手里。多次的北伐,劳民伤财,收效甚微。最终,南宋跟北宋一样,放弃了“收复失地”的执念,选择躺平。

宋高宗偏安一隅,向金称臣,每年缴纳“岁贡”,一点也不觉得丢人。

都说大宋国力衰弱,打不过辽夏金,但反过来说,辽夏金的战斗力虽然猛,但自始至终,也没能灭得了大宋(金灭的只是北宋)。

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北宋与辽和西夏对峙,南宋与金和西夏对峙。

两宋和辽夏金始终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谁要是想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谁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

北宋灭亡后,金国想一鼓作气,把江南也纳入自己的版图。但新建立的南宋重用韩世忠、岳飞等将领,跟完颜宗弼(金兀术)等金国悍将打得有来有往,互有胜负,僵持不下。在黄天荡,完颜宗弼差点死在韩世忠手里。

不光宋朝有卖国贼,金国也有“卖国贼”。主和派完颜宗磐、完颜宗隽、完颜昌跟南宋签订“天眷和议”(1139年),将河南、陕西两地割还给了宋朝。

但是很快,金国就撕毁协议,以谋反罪诛杀了完颜宗磐、完颜宗隽,解除完颜昌兵权,由完颜宗弼出兵,迅速夺回了河南和陕西。

完颜宗弼企图趁势占领淮河以北地区,于是挥军南下。在郾城,遇到了“岳家军”。

岳家军有如天神下凡,个个奋勇争先,大破金国精锐骑兵“铁浮屠”和“拐子马”,打得金兵抱头鼠窜,打到完颜宗弼怀疑人生。

岳飞乘胜追击,大有收复河南、拿下河北的趋势。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宋高宗命令岳飞班师,让宋军全部撤出了河南。

完颜宗弼派人送密信给宋宰相秦桧,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

宋高宗遣使表示愿意接受议和条件。绍兴十一年(1141年)双方议和:划定两国边境,南宋向金称臣,每年输纳岁币。史称“绍兴和议”。

不久,岳飞被害死。

和议后,掌握了金国军政大权的完颜宗弼信守诺言,停止了侵宋。想着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后,再一举灭宋。

在河南、陕西两地,金国任用汉官励精图治,努力恢复社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当地的民心。

宋金两国偃旗息鼓,停止干戈。直到二十年后,金国的海陵王兵分四路,对南宋发动了全面进攻。

之前,完颜亮为了发动侵宋战争在全国横征暴敛,早就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正式南侵后,各地又陆续出现了规模不等的义军,“大者连城邑,小者保山泽”。由于绝大多数军队被调往前线,地方官员根本无力镇压这些叛乱。

而对于南侵的金兵来说,以前玩命打仗,是为了吃饱肚子,是为了抢钱抢人抢东西,现在生活都变好了,打仗是为了实现海陵王的人生理想,——天下一统。他们对海陵王的这个理想,并不感冒。

所以,金国的南侵,非常不得人心。后来,甚至发生兵变,完颜亮被手下将领缢杀,而南侵之事也就草草收尾,不了了之。

两年后,宋高宗赵构退位。继任者宋孝宗赵昚,一边为岳飞平反,一边发动北伐,想收复中原,一雪前耻。

然而南宋的北伐也是不得人心,最终惨遭失败。

无奈之下,南宋又跟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1164年),恢复了之前的和平状态。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宋朝为什么灭不了辽夏金?

要知道,宋朝在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后,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实施了一系列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方面,通过分权的方式来集权,在中央和地方叠床架屋般设置了很多官员和机构,这就造成了极大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严格贯彻“重文轻武”的理念,抬高文官的地位,打压武将,制定更戍法,频繁换防,结果,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识兵,兵不识将,这就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其实,中国几乎所有的朝代,都在想办法规避前朝的重大失误。

唐朝鉴于两晋南北朝时中原政权军事太弱无法实现统一的教训,疯狂发展军事力量,先后攻灭了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西突厥、百济、高句丽等三十多个国家,几乎打服了周边所有的少数民族政权,唐太宗甚至一度被各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但是后遗症也很明显,到了唐中期,大权在握、拥兵自重的节度使起兵造反,酿成“安史之乱”,而在镇压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不断给地方放权,最终安史之乱虽然平定,可是又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代十国,就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宋初的一系列制度建设,虽然消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但也造成了后来的积贫积弱,外战失利。

可是只要放松各种限制,让岳飞、韩世忠等人尽情发挥,宋军的战斗力又立马开挂,甚至连步兵都能打败骑兵。

但问题是,南宋朝廷绝对不可能容忍岳飞、韩世忠这种地方军阀无限壮大。

赵构要的是偏安一隅,而不是天下一统。偏安一隅,至少能保住半壁江山,可如果强行一统天下,最后就连这半壁江山,都可能无法保全。

后来的事实证明,宋金之间确实谁也灭不了谁,唯一的出路,就是南北对峙,发展自己经济的同时,设立榷场,相互开展一下贸易。

很简单的道理:

不管上层的管理者、统治者有什么样的惊天计划、伟大理想,对于广大的普通百姓来说,生活就是种地、吃饭、穿衣、娶老婆、生孩子。只要不被饿死,不被冻死,生活无忧,就算万事大吉。一个吃饱穿暖了的人,他会情愿动不动就上战场跟别人玩命?不可能的事。

来源:苦行僧225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