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主持大赛》在进行第一赛段之前,往往要进行海选,也就是说进入第一赛段的60人是从海选中产生的,那么进入第三赛段的18强就是从5000人中杀出重围的!
央视《主持大赛》在进行第一赛段之前,往往要进行海选,也就是说进入第一赛段的60人是从海选中产生的,那么进入第三赛段的18强就是从5000人中杀出重围的!
这些选手不仅有主流媒体的代表,而且有自媒体的代表,这恰好代表了当下新闻媒体的新形式!
第二赛段结束,18强名单已经产生,分数和名次一目了然。
林芷祎以97.538分位居第一,柳逸飞97.479分紧随其后,杨东昊97.327分位列第三,秦韵筝97.316分第四,第四名与榜首仅差0.222分。而当时赵德煜和王航的分差只有0.083分。
接下来,比赛将进入更加激烈的第三赛段。
这场赛事已不仅是传统主持人基本功的较量,更是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一场实战演练!那么,这0.222分的差距中暗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今天,让我们来揭开谜底!
第二赛段采用了一种混合赛制,既有传统的播报环节,也有新元素,那就是模拟现场报道。
比赛内容囊括了即兴口播、镜头把控、连线互动和多语种报道,还加入了选手自带的创意环节。
评分体系也更加复杂:评委打分的同时,还有100位大众评审也在线实时打分。
从赛前准备、上场、完成任务到下场,每一步都被仔细观察,许多分差就靠这些细微差别拉开。分差小到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评判尺度之精细,预示着后续比拼充满悬念。
18位晋级选手背景多元,年龄从21岁到39岁不等,构成了当代主持界的微缩景观。
他们中既有央视老面孔,也有地方台的资深主播,还有靠短视频自学成才的年轻人。
有人是记者出身转主播,有人从学术背景走向主持台,有的擅长新媒体互动,有的以声音辨识度为标志。
学院派代表林芷祎,24岁,武汉大学本科后保研至北京大学,现在研究生在读。
她做过央视新闻“云游武大”等直播,学术背景和自然镜头感是她的标签,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舞台气质让她夺得榜首。
实战派代表柳逸飞,34岁,长沙电视台王牌主持,拥有十年一线经验。声音富有磁性,播报时善于运用押韵技巧,突发口播几乎零停顿,现场表现稳定流畅,有人说他是康辉和朱广权的合体。
新媒体派代表秦韵筝,22岁,自由职业者,靠短视频自学主持。观众好感度最高,以97.316分排名第四。草根出身、靠短内容起家,这种亲和力在互动环节被放大,表现随性自然成为她的优势。
特色派代表杨东昊,30岁,四川电视台主持人。他能在方言和普通话间切换自如,被称为“声线切换器”。控场能力强,用方言拉近本地观众再迅速回归普通话,兼顾亲切感和传播广度。
比赛过程中,几个精彩瞬间尤为引人注目。孙亚鹏的超快口播让人印象深刻,平均每分钟达到205字,信息量极大,但评委指出速度覆盖了情感层次,建议速度与温度并重。
葛晶提出了现场无人机连线的创意,观众互动效果不错,但技术上出了小插曲,影响了创意落地的流畅性。
整体来看,把新媒体思路带进传统赛场是加分项,但细节要靠稳定性支撑。
柳逸飞在处理突发稿件时几乎没有断句,稳如教科书,展现出十年磨一剑的专业功底。
像郭墨涵、王骏尧这样的年轻选手,虽然经验不足,但在舞台表现中展现出的学习能力,让人看到明显潜力。
评分细到小数点后三位,是一个明确信号:每个细微动作、每次语速变化、每声停顿都可能影响排名。
其实,这中间运气也占很大的成分,有的人实力很强,但是抽到的对手更强大,而有的人和对手的水平不相上下,所以说谁能笑到最后,也有天意在其中!
传统媒体的评判标准依然重要,但新媒体表达方式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观众反馈权重的上升,表明传播方式正在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
参赛选手的准备不再只是背诵稿件和练习发音,而是要从创意到技术细节全面覆盖。
突发新闻应对、多场景切换、跨媒介互动,都成为新一代主持人的必备技能。
那些既能保持专业水准,又能打破与观众之间无形壁垒的选手,正在重塑主持人的定义。
周日第三赛段将开启,0.222分的差距,可能在一场突发新闻里被风吹平。谁能在这个更高的变数中站稳脚跟,就要看他的临场发挥,看他的主持基本功!
最终能晋级的,不一定是最标准的那一个,但一定是能让观众忘记滑动屏幕的那一个。
来源:兰姐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