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日,全省天气多云转晴,半岛地区出现4~5级阵风6~7级的偏北大风;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和中部出现6~7级阵风8级的偏北大风。20日夜间到21日早晨,鲁西北、鲁中山区和半岛内陆地区的最低气温大部在1~3℃,国家气象观测站中宁津最低为-0.2℃。
近日
冷空气是呼呼冲业绩
一顿 “疯狂输出” 根本没带歇的
降温、大风催换季
活儿干得又快又利索!
10月21日8时整点气温实况图
21—22日
夜间部分地区有霜冻或轻霜冻
23日起气温略有回升
总体来说
这次升温进度比较缓慢
25日至26日还有一次冷空气活动
25日前后
全省天气多云转阴有小雨
20日,全省天气多云转晴,半岛地区出现4~5级阵风6~7级的偏北大风;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和中部出现6~7级阵风8级的偏北大风。20日夜间到21日早晨,鲁西北、鲁中山区和半岛内陆地区的最低气温大部在1~3℃,国家气象观测站中宁津最低为-0.2℃。
未来三天全省天气预报
21日白天到夜间,全省天气晴到少云。北风,威海和南部沿海地区4~5级阵风6~7级,其他地区3~4级。
夜间最低气温:德州、滨州和鲁中山区3℃左右,有霜冻;沿海地区8℃左右,其他地区6℃左右。
最高气温:烟台、威海和鲁中山区11℃左右,其他地区14℃左右。
22日白天到夜间,全省天气晴间多云。北风,半岛地区4级阵风5~6级,其他地区2~3级。
夜间最低气温:鲁中山区5℃左右,有轻霜冻;沿海地区9℃左右,其他地区7℃左右。
最高气温:鲁中山区12℃左右,其他地区15℃左右。
23日白天到夜间,全省天气晴转多云。北风,威海和南部沿海地区4级阵风5~6级,其他地区2~3级。
夜间最低气温:沿海地区9℃左右,其他地区6℃左右。
最高气温:烟台、威海和鲁中山区13℃左右,其他地区15℃左右。
烟台市气象局10月21日15时发布:
预计未来三天,全市以云量变化为主;北风,沿海海面风力最大6~7 级,陆地4~5级阵风6级,烟台市气象台今天下午继续发布大风警报;最高气温13℃左右,最低气温3~5℃。内陆地区局部有轻霜冻。
受前期连续降水影响,目前田间土壤湿度普遍偏高。未来三天我市无降水,有利于土壤散墒。建议利用晴好天气加快抢收,抢晴晾晒或烘干,确保颗粒归仓。及时清理已收地块的杂草和秸秆,将秸秆运出地块有利于散墒,待墒情适宜再秸秆还田。播期服从墒情,做好播种前准备工作,墒情适宜后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并及时进行播种。因播期已偏晚,适当浅播有利于出苗,施足底肥,并适当增加播量应对晚播带来的不利影响。
今年的冷是速冻模式
不是错觉!秋天真的在变短
夏天和冬天的过渡期——秋天仿佛越来越短,这不是错觉!据@中国天气 梳理常年秋季大数据:
华北东北普遍在50天左右
我国各地的秋天普遍不长,西南地区相对较长,大概在70至80天,除去春秋相连不列入盘点的昆明外,贵阳、成都、重庆在秋季长度上遥遥领先,最长的贵阳达79天,可以说拥有“最长情的秋天”。
而秋季最短暂的地区要数东北和华北了,大多在50天上下。在北京,小伙伴甚至调侃,“脱下夏装,直接穿上冬装”,感觉风衣是最不实用的装束。
郑州深圳等地入秋“拖延”超10天
1991年至今,我国多地的秋季都在推迟,总体来说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明显。对比1991年至2020年逐十年的平均入秋日期,郑州、宁波、深圳等地的秋季推迟幅度最大,超过10天,南京、合肥、杭州、南昌、厦门、福州、青岛、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城市的秋季也比之前晚了5天至9天。
论文《气温突变对我国四季开始日期的影响》研究也表明,从全国平均来看,20世纪90年代开始,春季、夏季偏早,秋季偏晚。
入秋时间推迟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介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地气温逐渐升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事实,并影响到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气温升高,必然对以平均气温来衡量的气候季节产生影响。
这个地方秋季“缩水”12天
秋天不仅来得晚了,长度也在逐步缩短。不少科学家对我国季节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很多地的入秋时间和入冬时间推迟,而且冬季、春季和秋季的长度均变短;从区域来看,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明显,东部地区变化比西部地区明显。
据中国天气网,整理了近三十年的气象数据发现,1991年以来,我国多地秋季的变化情况与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大城市中,长沙、宁波、杭州、上海、郑州、银川等地秋季明显“缩水”,幅度较大的宁波,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秋季缩短12天,银川、杭州、长沙也变少了7天至9天。
专家研判
今年秋冬或形成
一次弱拉尼娜事件
根据近期海洋和大气监测情况,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预测,今年冬季,我国渤海、东海南部海温预计略偏高0.5℃到1℃,黄海、东海中部与北部海温预计偏高1℃到2℃,南海大部海温接近常年平均水平。
专家还表示,根据监测,今年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将处于中性偏冷状态,可能形成一次弱拉尼娜事件。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助理研究员 史珍:在海洋中,我们划定了几个非常重要的监测海温的区域指标,其中用尼诺3.4区的指数,来监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当这个指数连续五个月低于-0.5℃,就认为形成拉尼娜事件,相反就是形成了厄尔尼诺事件。
拉尼娜会带来极寒冷冬吗?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
2021年~2023年的“三重”拉尼娜期间,华北在2021年冬季有60多个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突破或达到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内蒙古多地更是遭遇了有历史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暴风雪,有超过 11.8 亿人口和 90% 的地区(包括海南)都受到了影响。
许多人以为拉尼娜的出现,意味着我国冬天将变得更冷,甚至带来超强寒潮,但“拉尼娜”和“冷冬”不能划等号。
我国冬季究竟是偏冷还是偏暖,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除拉尼娜外,北极海冰、欧亚积雪以及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等也起到重要作用。
不过从统计数据来看,出现拉尼娜事件以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确实更大一些,但由于今年秋冬或将形成的是弱拉尼娜事件,它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冬季气温,还得拭目以待。
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距平。
目前对拉尼娜事件是否会带来极寒冬天的担忧为时尚早,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两天北方大部的气温将持续偏低,南方的气温也会快速下滑,多地将冷如常年11月。
来源:芝罘湾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