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拉维派,又称努赛里耶派,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中一个独特而神秘的分支,其教义和实践与主流伊斯兰教有显著差异。这个约占叙利亚总人口11%-12%的少数派别,虽然在人口比例上微不足道,却在叙利亚政治格局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主导了该国近半个世纪的政治命运。
阿拉维派,又称努赛里耶派,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中一个独特而神秘的分支,其教义和实践与主流伊斯兰教有显著差异。这个约占叙利亚总人口11%-12%的少数派别,虽然在人口比例上微不足道,却在叙利亚政治格局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主导了该国近半个世纪的政治命运。
阿拉维派的教义体系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融合了多种宗教哲学思想的复杂体系。
1. 神学思想
阿拉维派的神学思想深深植根于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他们认为真主是抽象、神秘的,不可言状,没有人类的任何属性。真主并不直接创造万物,而是先衍生出"元体",然后由"元体"创造万事万物。这一思想与主流伊斯兰教的"真主直接创造万物"观念截然不同。
在阿拉维派的神学体系中,阿里被视为拥有真主本质的神圣存在,穆罕默德则是"元体"的化身,起到遮盖人类罪恶、防止真主被人类罪恶污染的作用。赛尔曼被视作"门",信徒必须通过他才能敬拜真主。这种对阿里和穆罕默德的神化程度远超其他什叶派分支。
2. 灵魂转世
阿拉维派最令人瞩目的特点之一是其对灵魂转世的信仰。他们认为有德之人的灵魂死后会成为天上的星辰,而无德之人的灵魂则会转世为牲畜或动物。更特别的是,他们还相信人死后灵魂会转移到另一个人、植物、昆虫或无生命物体身上,直到最后阶段。这种轮回观念在伊斯兰教中极为罕见,与印度教和佛教的轮回思想有相似之处。
3. 仪式与实践
阿拉维派的宗教实践与传统伊斯兰教大相径庭。他们不去清真寺,而是在私人住宅进行礼拜;在敬拜时食用"圣餐",包括红酒和面包,这明显受到基督教圣餐仪式的影响。除了穆斯林的节日,他们还庆祝基督教的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和圣灵降临节。
这种混合宗教实践使阿拉维派长期被逊尼派视为"异端",甚至在传统逊尼派穆斯林眼中,他们比犹太人更为危险。在叙利亚,阿拉维派的宗教仪式和节日庆祝成为其区别于其他穆斯林社群的最明显标志。
阿拉维派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被排斥、压迫却又顽强生存的历史。
1. 起源
阿拉维派最早可追溯至9世纪,由伊本·努塞尔创立。他原是什叶派第十一伊玛目哈桑的学生,后来宣称自己是第十二伊玛目,也是最后一个隐遁伊玛目,这一主张使他遭到什叶派主流的谴责、驱逐和入狱。然而,他的教义在支持者中迅速传播。
1032年,阿拉维派宗教学者阿布·塔巴拉尼发展并奠定了该教派的思想基础,形成了一套融合新柏拉图主义、斯诺提思想、基督教、伊斯兰教、拜火教甚至佛教元素的神学体系。在阿布·塔巴拉尼的努力下,阿拉维派一度拥有两个宗教中心,一个在巴格达,另一个在叙利亚的拉塔基亚。1258年,蒙古军队攻占巴格达后,拉塔基亚成为阿拉维派唯一的宗教中心。
2. 历史上的压迫
在穆斯林世界,阿拉维派长期被视为"异端",遭受各种形式的压迫。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曾强迫阿拉维派信徒改信逊尼派,结果引发阿拉维派大起义。1317年,穆罕穆德·伊本·哈桑宣称自己是"马赫迪"(救世主),并率部起义,不久起义军遭到镇压,2万起义者被屠杀。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阿拉维派仍长期受到压迫,基本上处于社会边缘。不过,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弱,该派的生存处境稍有改善。
3. 法国统治时期
法国统治时期(1920-1946年)是阿拉维派生存处境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法国为有效统治叙利亚,特别喜欢从少数派别中征兵,包括阿拉维派、德鲁兹派和库尔德人等。由于阿拉维派长期受逊尼派压制,对法国殖民政府不仅不反对,反而很忠心。
在法国的支持下,阿拉维派在政治、军事力量和社会地位上得到迅速提升。阿拉维派的精英阶层通过法国殖民政府获得教育和军事机会,形成了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有政治抱负的阿拉维派精英阶层。
阿拉维派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与其宗教特点密切相关,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但内部凝聚力极强的社群。
1. 人口分布与地域
阿拉维派在叙利亚的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拉塔基亚省(占62.1%),形成当地多数。在拉塔基亚省,农村地区居住着占当地人口12.8%的希腊东正教徒。阿拉维派主要聚居在拉塔基亚山区,而沿海城镇则以逊尼派和基督徒为主。
阿拉维派包括四个主要部落联盟:哈亚吞、哈达顿、马塔维拉和卡尔比亚。他们分散在拉塔基亚及其周边地区,许多村庄及其土地分配给属于不同部落的家庭。联盟内部又分为多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大多甚至还有自己的宗教领袖。
2. 社会结构
拉塔基亚地区的阿拉维派社会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
● 山区阿拉维派:绝大多数居住在山区的乡村,从事农业,是当地农业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部落纽带在山区阿拉维派中仍有强大影响力,社会结构以部落为基础。
● 平原和沿海阿拉维派:在拉塔基亚的沿海城镇,阿拉维派的势力较弱,部落纽带已近消失,家庭成为重要的社会单位,家族的团结性趋于加强。经济上,平原和沿海地区的阿拉维派受到逊尼派及基督徒的控制与剥削。
● 经济地位:山区的阿拉维派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高,因为他们不受本教派人的剥削;而平原和沿海地区的阿拉维派则处于经济劣势。
3. 信仰
阿拉维派信徒一直认为自己是穆斯林,但长期得不到逊尼派的承认。在传统逊尼派穆斯林看来,阿拉维派是伊斯兰教最危险的敌人,是毁灭穆斯林世界的最可怕力量。这种身份认同的冲突使阿拉维派在社会中处于一种"双重边缘化"状态:既不被逊尼派接受,又不被什叶派主流接纳。
阿拉维派在叙利亚政治中的地位是其历史命运的延续,也是其独特宗教地位的直接体现。
1. 阿萨德家族的统治
自1970年哈菲兹·阿萨德掌权以来,阿拉维派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巩固了在叙利亚的统治地位。阿萨德家族属于阿拉维派,这一家族在叙利亚的统治持续了近50年。阿拉维派控制了叙利亚军队、安全机构和政府核心部门,成为政权的支柱。
2. 什叶派新月地带
叙利亚是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新月地带"(从伊朗经伊拉克、叙利亚到黎巴嫩真主党)的重要一环。阿拉维派作为叙利亚的统治阶层,与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建立了紧密联系,成为伊朗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关键节点。
3. 叙利亚内战中的角色
在2011年叙利亚内战中,阿拉维派成为阿萨德政权的"保护者"。由于阿拉维派在叙利亚人口中占少数,却控制着政权和军事力量,这引发了逊尼派为主的反政府军的强烈反抗。"自由叙利亚军"等反对派武装主要由逊尼派组成,试图推翻阿拉维派主导的政权。
阿拉维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其宗教身份的合法性问题。在伊斯兰世界,尤其是逊尼派占主导的中东地区,阿拉维派的教义被视为"异端",这使得他们在宗教上处于孤立状态。同时,作为少数派统治多数人口的政权,阿拉维派的统治合法性也受到质疑。
在叙利亚内战后,阿拉维派的未来面临不确定性。阿萨德政权垮台,阿拉维派可能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因为逊尼派反政府军可能会对阿拉维派进行报复。另外,如果阿拉维派能够与逊尼派达成和解,或者通过政治改革扩大政权基础,他们或许能在叙利亚政治中找到新的定位。
来源:棱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