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桌面PC还是笔记本电脑,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就像一条高速公路,连接CPU和各种硬件如显卡、固态硬盘,它决定了数据传输的“车流量”——也就是带宽。为什么有些显卡玩起游戏来卡顿,有些A
无论是桌面PC还是笔记本电脑,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就像一条高速公路,连接CPU和各种硬件如显卡、固态硬盘,它决定了数据传输的“车流量”——也就是带宽。为什么有些显卡玩起游戏来卡顿,有些AI训练慢如蜗牛?有时候可能就是PCIe的带宽限制造成的。
PCIe是什么?从老古董到高速王者
PCIe是电脑主板上的扩展标准,取代了上世纪的古老PCI槽。它的第一版PCIe 1.0在2003年诞生,像一条单车道小路,每秒传输2.5GT/s。如今,PCIe 5.0已成主流,理论带宽每秒高达32GT/s,速度翻了十多倍。
为什么叫“Express”?因为它用串行传输(数据一个个比特发),不像并行传输容易干扰。PCIe的“lanes”(通道)是关键:×1是单车道,×16是16车道高速公路。显卡通常用×16,SSD用×4,简单说lanes越多、版本越高,带宽越大。
带宽怎么算?别被数字骗了
很多人看到“PCIe 4.0 ×16带宽64GB/s”就眼花,但真相没那么简单。带宽计算公式是:单lane速率 × lanes数 × 效率。
单lane速率:PCIe 3.0是8GT/s,4.0是16GT/s,5.0是32GT/s。但注意,这些是编码后的传输率!PCIe用128b/130b编码(每130比特传128比特数据),实际有效带宽会扣掉约1.5%的开销;
双向传输:带宽是全双工的,上行下行各一半。×16的64GB/s是总和,单向32GB/s;
实际值:PCIe 4.0 ×4(常见于NVMe SSD)理论带宽约8GB/s,但读写并发时可能只有6GB/s~7GB/s。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协议开销、队列深度等“隐形杀手”作祟。
带宽的“黑洞”:为什么理论≠现实
别小看PCIe,它的通道带宽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备性能的发挥。首先就是瓶颈问题,PCIe带宽更像水管,越粗越好——当然了,“上游”的CPU和“下游”的硬件、如固态硬盘、显卡性能也得跟上。同时,PCIe的版本差异问题不可忽视:PCIe向下兼容,但速度会自动降级。比如PCIe 5.0的固态放到只支持PCIe 4.0规格的NVME固态硬盘插槽中,固态就会降速到PCIe 4.0规格运行,这和主板芯片组息息相关。第三点其实很容易被忽略掉,那就是功耗与热量的问题。高带宽=高频信号,越是如此信号衰减快,这就需要更好PCB布线和Retimer芯片。服务器级主板为此多花几百块,就是为了稳住那点“带宽黄金”,从而保证高带宽下的稳定特性。
最后再强调一次,PCIe因为版本差异的问题很容易出现带宽瓶颈的事情。所以在购买设备的时候务必要搞清楚主板、CPU支持的PCIe版本,尤其是PCIe全尺寸插槽规格和NVME固态插槽规格,再和自己要购买的显卡、加速卡以及固态硬盘进行规格比对,买错就是人为制造的系统性能瓶颈,得不偿失的事情尽力避免。
来源:智趣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