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喜欢看报纸,谁能想到,就是他的这一习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2 09:51 1

摘要:1935年9月,部队走到甘肃哈达铺,进行短暂休整。侦察连的战士从镇上带回了一些“稀罕物”——不是粮食,不是弹药,而是一台缴获的军用收音机,和一大捆旧月份的《大公报》、《山西日报》,这些都是国民党的“喉舌”。

毛主席喜欢看报纸,谁能想到,就是他的这一个习惯,曾为中国的命运拨开了迷雾?那一年,毛主席刚过不惑之年。

就在几个月前,中央红军历经九死一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但将士们脸上却不见喜色——下一步该往哪里走?谁心里都没有底。革命走到了最迷茫的关口。

1935年9月,部队走到甘肃哈达铺,进行短暂休整。侦察连的战士从镇上带回了一些“稀罕物”——不是粮食,不是弹药,而是一台缴获的军用收音机,和一大捆旧月份的《大公报》、《山西日报》,这些都是国民党的“喉舌”。

毛主席说:“这些报纸有用,留给我看看。”然后,主席就从报纸上看到了敌人的“剿匪捷报”——“陕北赤匪刘志丹部活动猖獗”、“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抵达陕北”……

这些在敌人看来炫耀战功的文字,在毛泽东眼里,却像黑夜中的灯塔。他猛地拍案而起,兴奋地对周恩来说:“恩来,你看!我们不是孤军,陕北有我们的人,有我们的根据地!”

他随即拧开了那部收音机,嘈杂的电流声中,国民党中央社的广播再次印证了报纸上的消息——陕北有一片坚实的红色根据地。

这部收音机,这几张报纸,瞬间驱散了笼罩在红军头上长达一年的迷雾。起初他们还在为红军长征到湘西,还是苏联边界而犹豫不决,这下,立刻定下了前往陕北的目的地!

那一刻,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第二天,在哈达铺的关帝庙里,毛泽东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他挥舞着手中的报纸,声音洪亮而坚定:

“同志们,我们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徐海东同志领导的红军,那里就是我们的根据地,就是我们抗日前进的基础!”

一时间,“到陕北去!”的口号响彻云霄。疲惫的红军将士,眼中重新燃起了火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壮观的新中国历史就此展开了新的画卷。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部偶然缴获的收音机,没有那几份垫箱底的旧报纸,红军或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久,付出更大的代价。正是这个看似偶然的发现,让中国革命找到了最终的落脚点。

就是这么几份旧报纸,冥冥之中改写了历史。

有人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天地万物都会为正义的事业让路,哪怕是几张旧报纸,也会在关键时刻成为照亮前程的明灯。

来源:透条读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