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到玉岗时,于来发现孩子们对手机游戏的沉迷远超书本,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单调。“乡村振兴不能只修路盖房,更要唤醒文化的内生动力。”于来决定以传统文化为切口,创办青鸾溪塾,用故事、技艺与情怀重构乡村教育生态。
陇南山区腹地,宕昌县哈达铺镇玉岗村的溪水蜿蜒流淌,一座名为“青鸾溪塾”的传统文化学堂,正以润物无声的力量,改变着这个山村的教育图景。
2025年3月,中央财经大学派驻玉岗村的第一书记于来,以“让传统活在当下”为初心,创办了这座乡村学堂。
十期活动、十种主题、十场文化盛宴,青鸾溪塾不仅为留守儿童打开了认知世界的窗口,更以文化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
而于来,这位扎根山村的“文化摆渡人”,用智慧与热忱,在青山绿水间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教育传奇。
破局
从“输血”到“造血”的教育觉醒
初到玉岗时,于来发现孩子们对手机游戏的沉迷远超书本,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单调。“乡村振兴不能只修路盖房,更要唤醒文化的内生动力。”于来决定以传统文化为切口,创办青鸾溪塾,用故事、技艺与情怀重构乡村教育生态。
青鸾溪塾在《青羽长生劫》神话故事拉开序幕。于来化身“故事爷爷”,以后羿求取仙药的传说为引,将“努力”“责任”“知足”等价值观融入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孩子们听得入神,互动环节争相举手:“后羿教会我们,坚持才能成功!”这场“神话启蒙”不仅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让村民看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魅力。
于来还将《山海经》中的火神祝融传说与现代防火教育结合。通过“祝融赠火种—天火酿灾祸”的辩证叙事,孩子们懂得了“火是文明的伙伴,也是危险的双刃剑”。三年级学生张宸宇拉着父亲改用鲜花祭祖,一句“火神发怒会烧山”让村民感慨:“娃娃成了移风易俗的小老师!”于来以文化为媒,让安全教育从口号变为行动,更让乡村治理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智慧。
深耕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交响
青鸾溪塾的课程设计,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于来以“四季时序”为脉络,构建起“神话+非遗+实践”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让文化传承跳出书本,走进生活。
素白棉布经捆扎、浸染,幻化为靛蓝艺术品。孩子们体验过扎染技艺后,举着作品追问:“为什么蓝色越洗越好看?”于来答道:“这就是古人智慧的密码。”从春扎染、夏民歌到秋造纸、冬皮影,青鸾溪塾的非遗课程让孩子们触摸到文明的温度,更让古老技艺在童心中焕发新生。
孩子们还在岷江幼儿园非遗工坊里体验陶艺、木工、布艺与自然艺术;在生态农场,协作烹饪柴火鸡,领悟“粮食是土地的呼吸”;在官鹅沟少数民族村落鹿仁村,于来向孩子们介绍了鹿仁村的羌藏文化,激起了孩子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致。
这场城乡教育牵手,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让于来坚定了“造血式帮扶”的理念:“乡村振兴需要构建‘文化毛细血管’,让优质资源如春雨般润泽山乡。”
“推手为琵,引手为琶”,随着敦煌壁画、浔阳江头的诗意画卷在讲述中展开,孩子们触摸到了丝路文明的脉搏。五月的槐花香里,孩子们端坐于靛蓝扎染方几旁,屏息凝望老师手中的曲颈琵琶。当《茉莉花》的旋律从琵琶弦上流淌而出,前排的闵荣泽小朋友模仿轮指手势,在空气中划出稚嫩的弧线。课后,孩子们兴奋地说:“原来古诗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是真的!”于来深知,音乐是跨越时空的语言,这场“古风乐曲进学堂”不仅让千年雅韵回荡山间,更在孩童心中种下了文化自觉的种子。
活动还以《甘肃省高校探秘》为主题,用“参天大树与特色花卉”比喻综合性院校与职业院校,为孩子们勾勒出大学图景。课后,12岁的闵荣柯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像张姐姐一样,考上大学,回来建设家乡!”于来深知,教育帮扶的核心是播种希望,而青鸾溪塾正是那颗照亮未来的“启明星”。
升华
文化基因激活振兴引擎
在于来的规划中,青鸾溪塾不仅是课堂,更是玉岗村文旅融合与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他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动能,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创新路径。
《货币的前世今生》《储蓄魔法课》开启财商教育。从商代贝币到数字货币,从压岁钱管理到复利思维,孩子们第一次意识到“经济”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于来期待,这些财商嫩芽未来能成长为“守护乡村的经济林”。
于来带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从河姆渡水稻化石到“稻鱼共生”生态模式,从二十四节气到亲手种植蔬菜,孩子们在汗水中读懂“精耕细作”的智慧。活动同步展示湖北荆楚农耕园数字化展陈案例,于来提出:“玉岗村可依托农耕体验园,打造‘神话地理’研学路线,让农耕文化成为文旅IP。”
传承
星火燎原的振兴答卷
从首期到第十期,青鸾溪塾累计举办活动40余场,惠及村民与儿童超500人次。玉岗村的改变悄然发生:孩子们放下手机,争当“学堂之星”;村民主动提供本地传说素材,参与课程开发;非遗工坊的作品成为乡村旅游纪念品,带动村民增收……
于来的驻村笔记中写道:“乡村振兴是一场新长征,需要文化火种的照亮。”如今,青鸾溪塾的孩子们哼着《朝代歌》走过田埂,举着扎染方巾奔跑在溪畔,传统文化的基因已深植血脉。而于来,这位“文化摆渡人”,仍在续写着他的山乡故事——让每一株山野百合都能绽放芬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照亮乡村振兴路的火种。
结语
高山流水遇知音
当后羿的箭矢化作破除桎梏的锐意,当夸父的步履凝成永不停歇的斗志,玉岗村正以文化自觉点燃振兴引擎。青鸾溪塾的十年之约,不仅是中华文明根脉的当代延续,更彰显着一位驻村书记的初心与担当。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从未停歇,青鸾溪塾的故事,正如岷江的流水,携着希望与梦想,奔向更辽阔的远方。
来源:陇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