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泰安日报讯“山农之辈,将续耕读之魂,乘奋进之风,以笃行传薪火,以卓越争一流,接续山农新章”……近日,伴随着学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山东农业大学第三届耕读文化节在洋溢着青春理想与奋斗热情的浓郁氛围中正式拉开序幕。
泰安日报讯 “山农之辈,将续耕读之魂,乘奋进之风,以笃行传薪火,以卓越争一流,接续山农新章”……近日,伴随着学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山东农业大学第三届耕读文化节在洋溢着青春理想与奋斗热情的浓郁氛围中正式拉开序幕。
据了解,学校本届耕读文化节围绕“耕读铸魂•实践育人•强农兴校”主线展开,设有农耕文明展、办学成果展两大展区以及世界之窗、老手艺、乡村答卷、智能农机等八大体验区,打破课堂与田野的界限,将传统耕读文化与现代农业教育深度融合,化耕为劳、化读为育,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耕读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实践能力,从而成长为扎根大地、担当重任的卓越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青春力量。
走进农具实物展区,学生们正围着一台清朝末期的扬场机仔细研究,随后,又轻轻拿起锄头,模仿松土动作。“作为涉农高校的学子,只有知农情、懂农意才能解农愁。”学校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本届耕读文化节的耕读文明展溯源了农学典籍的思想精华,生动讲述了农作物的“前世今生”,并联合泰安市古村乡愁博物馆开展“耕织用具实物展”,把博物馆搬到了校园里,串联起古今流淌的文化情怀,打造了沉浸式感悟农耕智慧的“第二课堂”。
与此同时,科教站园人头攒动,一排大型农机具和无人智能农业设备整齐列阵,气势恢宏。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涌入农学院站园作物种植区,探寻作物生长的奥秘;亲身体验全喂入式小麦联合收割机、小麦小区收割机、小区条播播种机等智能装备,感受科技为农业带来的强大力量;直观了解现代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流程,掌握科研实验的基本方法,真正“接了地气”、学了本领。
“先辈智慧令人震撼,我要赓续文化血脉,厚植爱农情怀,在实验室与试验田里求索真知,为农业科技创新作出自己的贡献。”学校学生邢煜晗激动地说。
“这是我们科技小院研发的黑枣醋、黑枣果脯、黑枣白兰地等产品,大家可以品尝一下”“这是小院运用自主研发的‘菌菜轮作’栽培模式培育出来的番茄,个大汁多,番茄味十足”……在“耕读下的乡村答卷”展区,来自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化身产品讲解员,将他们扎根生产一线、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丰硕成果娓娓道来。
山东泰安马铃薯科技小院是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马俊杰扎根的地方,他们攻关研发的马铃薯专用的微生物菌剂目前已经依托企业顺利进入到了中试阶段。“我们在科技小院里,皮肤晒黑了,但对农业的理解更深了;手脚沾满了泥土,但科研的思路却更清晰了。”马俊杰说。
一直以来,山东农业大学将人才培养扎根在广阔田野、把科技创新瞄准产业需求,鼓励学生把个人成长融入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在服务“三农”中书写青春篇章。在这里,一群像马俊杰一样的青年学子,正用青春与智慧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真切地将论文写在丰收的大地上。
此外,学校在邀请中小学生进校参观体验耕读文化节的同时,还依托泰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充分发挥农业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面向泰安市及周边地区中小学开发并实施18门系列耕读教育课程,内容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涵盖农作物种植体验、农业科技探索、农事智慧传承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搭建高校服务基础教育、传递农耕文化的联动平台。
记者:杨丽宁
来源:泰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