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是怎么收复新疆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06:00 2

摘要:1865 年,晚清的天空阴霾密布,内忧外患交织如麻。在遥远的西北边陲,中亚浩罕汗国的军阀阿古柏如饿狼般趁乱入侵。他以喀什噶尔为巢穴,挥舞着血腥的屠刀,逐步吞食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阿古柏建立起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铁蹄所至,百姓如坠深渊,田园荒芜,哀鸿遍野。

作者:黄申

1865 年,晚清的天空阴霾密布,内忧外患交织如麻。在遥远的西北边陲,中亚浩罕汗国的军阀阿古柏如饿狼般趁乱入侵。他以喀什噶尔为巢穴,挥舞着血腥的屠刀,逐步吞食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阿古柏建立起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铁蹄所至,百姓如坠深渊,田园荒芜,哀鸿遍野。

与此同时,沙俄这头北方的北极熊,于 1871 年以“代管”为幌子,悍然出兵强占伊犁地区,妄图将这片沃土永远纳入其囊中。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英国殖民者,也在幕后蠢蠢欲动,暗中支持阿古柏,幻想着在中亚腹地插上米字旗,分一杯羹。

紫禁城内,朝堂之上,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激烈辩论如风暴般展开。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大臣们言辞急切:“东南海防形势危如累卵,日本野心勃勃,觊觎我国已久,当务之急,是集中财力购置铁甲舰,巩固海防!”

话音未落,年过六旬的左宗棠猛地拍案而起,他那因常年征战布满老茧的手,重重地按在地图上,声如洪钟:“新疆乃西北之屏障,若弃新疆,则蒙古危矣!蒙古一失,京师必将震动!唇亡齿寒,此乃千古至理!”

1875 年春天,在左宗棠的据理力争下,清廷终于做出决断,任命这位湘军老将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深知,此役肩负着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未来,容不得半点闪失。在兰州大营,他日夜谋划,精心布局,制定出“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恰似一位运筹帷幄的棋手,每一步都深思熟虑。

兰州机器局内,炉火熊熊,昼夜不息,新式枪炮在工匠们的巧手下源源不断地诞生。河西走廊上,运粮车队首尾相连,如一条蜿蜒的长龙,穿梭在茫茫戈壁。戈壁滩中,兵士们种下一排排“左公柳”,它们不仅为行军指引方向,更在大漠风沙中顽强扎根,防风固沙。

老将军常常身着戎装,亲自巡视营地。望着正在刻苦操练的湘军子弟兵,他满是期许地对身旁的刘锦棠感慨道:“此去关山万里,路途艰险,但为了华夏版图的完整,为了万千百姓的安宁,即便万死,吾辈也绝不推辞!”

1876 年四月,肃州城头,战旗猎猎作响,似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壮烈。三军誓师的呐喊声,如滚滚惊雷,震彻云霄,直冲天际。刘锦棠率领的主力部队,宛如出鞘的利剑,闪耀着寒光,直指北疆。

攻打古牧地,是这场战役的关键一役。清军如暗夜中的幽灵,连夜挖掘地道。当晨曦初露,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时,随着一声令下,城墙下的炸药瞬间引爆,刹那间,地动山摇,尘土飞扬。那巨大的声响,仿佛要将天地撕裂。

冲锋的号角声尖锐响起,湘军将士们如潮水般迅猛地涌入城墙缺口。他们眼神坚毅,视死如归,与负隅顽抗的守军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巷战。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鲜血染红了大地。

至八月,乌鲁木齐光复的消息如春风般吹进左宗棠的营帐。当时,他正在营帐中全神贯注地批阅文书,听闻喜讯,手中的毛笔缓缓放下。他凝视着案头那盆来自湖南老家的君子兰,那翠绿的叶片、娇艳的花朵,仿佛让他短暂地回到了故乡。然而,此刻他眼中闪过的,是欣慰的泪光,是对牺牲将士的缅怀,更是对胜利的期许。

时光流转,次年春天,冰雪初融,大地复苏。清军如猛虎下山,分三路向南疆挺进。达坂城之战,敌人如困兽犹斗,竟使出令人发指的手段,将城内无辜百姓驱赶至城墙,充当他们的肉盾。刘锦棠见此情景,怒目圆睁,当即果断下令停止炮击。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策马来到阵前,大声向城内喊话:“天兵降临,只为诛杀首恶,绝不伤害无辜百姓!尔等莫要被贼人蒙蔽!”

城内百姓听闻此言,顿时群情激愤,他们再也无法忍受阿古柏军队的残暴统治,随即发动哗变。在夜幕的掩护下,百姓们连夜打开城门,迎接清军入城。

与此同时,在托克逊郊外的茫茫戈壁滩上,阿古柏最精锐的骑兵遭遇了清军精心布置的“车阵”。数百辆战车首尾紧密相连,犹如一座坚固无比的移动堡垒。战车上,火枪兵严阵以待,眼神如鹰般锐利。当敌军骑兵如黑色的潮水般汹涌冲来时,清军一声令下,火枪轮番齐射。一时间,枪声大作,硝烟弥漫,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敌阵。阿古柏的骑兵们在这猛烈的火力打击下,顿时阵脚大乱,纷纷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五月间,随着战局的急转直下,穷途末路的阿古柏被困库尔勒。这位曾经在新疆大地肆虐一时的侵略者,此刻犹如丧家之犬。据传,他最终被部下毒杀,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曾经不可一世的“哲德沙尔汗国”,随着阿古柏的暴毙,开始摇摇欲坠。

秋风起,凉意渐浓,清军的攻势却愈发猛烈,如秋风扫落叶般势不可挡。在收复喀什噶尔的战斗中,当地维吾尔族民众怀着对阿古柏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自发为清军带路。大街小巷中,孩子们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爬上屋顶,为清军指认残敌的藏身之处。军民一心,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敌人无处可逃。

1878 年元旦,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最后一支残敌在和田缴械投降。至此,除伊犁地区外,新疆大部分地区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捷报如雪片般传至京城,整个京城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

然而,左宗棠并未就此满足。伊犁,那片仍被沙俄侵占的土地,始终如鲠在喉,让他寝食难安。1880 年,年逾古稀的左宗棠以老迈之躯屯兵哈密,他决心以武力为后盾,与沙俄谈判收复伊犁。在营帐中,沙俄派来的谈判代表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白发苍苍的左宗棠,案头一边摆放着新疆各地呈报的屯田丰收账册,另一边则是详细标注着俄军动向的沙盘。这位代表在回忆录中不禁写道:“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们能在短短三年内横扫天山南北。”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收复新疆之战中,不仅有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更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车城外,清军截获了一队特殊商旅。商队首领艾买提趁人不备,暗中向刘锦棠献上阿古柏军的布防图。原来,他竟是潜伏多年的清军密探。更令人感慨万千的是,随行的商队少年,竟是十二年前被掳走的清军遗孤。左宗棠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特批白银五百两助其返乡,并题写“赤子之心”匾额相赠。这段佳话后来被编成鼓词《千里献图》,在西北各地传唱,成为人们口中的传奇。

收复和田的最后一战,“灯笼计”堪称神来之笔。伯克·胡里残部趁夜突围时,只见四周山头上突然亮起无数灯笼火把,火光绵延数十里,如同一条蜿蜒的火龙。这其实是左宗棠早先安排的疑兵之计——每名士兵手持三支火把,间隔排列。阿古柏残军见状,肝胆俱裂,以为中了清军的埋伏,纷纷跪地投降。后来当地民歌这样唱道:“左公妙计赛诸葛,三千火把化十万兵。”

战争胜利后,在喀什噶尔举行的庆功宴上,一位维吾尔族长老怀着崇敬之情,捧来珍藏多年的葡萄美酒。然而,左宗棠却神色凝重,他命人先祭奠那些为收复新疆而壮烈牺牲的将士。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他含泪吟诵自撰的祭文:“黄沙白骨,明月天山。尔辈之功,永镇边关。”此刻,大营外传来此起彼伏的“万岁”声——各族百姓自发前来犒军,人群中既有赶着羊群的哈萨克牧民,也有捧着哈密瓜的吐鲁番农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清军的感激与敬意。

这些鲜活的细节,就像戈壁滩上盛开的红柳花,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增添了动人的色彩。当我们轻轻翻阅当年士兵家书时,还能看到这样充满温情的字句:“将军教我们在驻地种活了三棵柳树,说等它们枝繁叶茂时,就能接家眷来团圆了......”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人与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编织成了收复新疆这一壮丽史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铭记这段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光辉历程。左宗棠及其麾下将士们,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在西北边陲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壮丽战歌。

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深知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亟待休养生息、重建家园。他雷厉风行地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干涸的大地。在经济上,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让原本荒芜的田野逐渐恢复生机,麦浪翻滚,瓜果飘香。商业方面,他积极整顿市场秩序,降低商税,促进了内地与新疆之间的贸易往来,大街小巷再度热闹非凡,驼铃声声,商贾云集。

在文化教育领域,左宗棠更是不遗余力。他兴办书院,广设义学,让各族子弟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天山南北。他希望通过知识的传播,打破民族与地域之间的隔阂,培育出一批批有识之士,为新疆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而那些在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与感人故事,成为了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们在口口相传中不断升华,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无论是清军将士的英勇奋战,还是各族百姓的全力支持,都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伟大精神。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写照。它让我们明白,在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面临威胁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挺身而出,捍卫我们共同的家园。这种精神,如同天山之巅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拼搏,砥砺前行。每当后人回顾这段历史,都会为先辈们的壮举所震撼,从中汲取无尽的力量,续写中华民族辉煌的篇章。

来源:写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