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只跟熟人玩了,你忽略的微信好友,才是你最大的财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09:47 1

摘要:你是不是跟自己最熟悉的朋友在一起玩,感觉很放松,很舒服?那我先告诉你个扎心的真相:人生的丰富性往往来自于我们圈子之外的未知,跟你关系越近的人,很多时候却无法成为你人生真正的关键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泛泛之交”,往往才是真正改变我们人生的关键力量

撰写丨沈理

分类丨职场方法论

你是不是跟自己最熟悉的朋友在一起玩,感觉很放松,很舒服?那我先告诉你个扎心的真相:人生的丰富性往往来自于我们圈子之外的未知,跟你关系越近的人,很多时候却无法成为你人生真正的关键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泛泛之交”,往往才是真正改变我们人生的关键力量

写在前边的话。

我在来这个公司上班前,一位在行业群聊中偶然加的好友突然给我发来消息,说他们公司正在招聘一个高级管理岗位,薪酬待遇都相当不错,问我是否有兴趣。当时让我颇为惊讶——我们已有大半年没有联系,仅仅是在朋友圈偶尔点赞的关系。

我在这个群里两年多了,那些天天聊天的'熟人'从来没给过我任何机会,反而是这个几乎不说话的'陌生人'改变了我职业生涯。

更让我深思的是,最近几个真正改变我职业轨迹的机会,竟然都来自这样的“泛泛之交”,而非我那些天天一起吃饭、称兄道弟的亲密好友。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真相:真正改变我们命运的,往往不是你微信里那些天天聊天的挚友,而是那些保持着微妙联系的弱连接。

我们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更倾向于建立紧密的小圈子。原因非常现实:舒适区的安全感。与熟悉的人交往,我们可以预测对方的反应,避免尴尬和拒绝的风险。与好友聚会,我们不必担心说错话;与家人相处,我们能够放松做自己。这种安全感,让我们感到舒适。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当我回顾自己的职业历程,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我最亲密的朋友圈,大多与我背景相似、行业相近、收入相当。我们阅读类似的公众号,关注同一个领域的新闻,甚至认识的人也大同小异。这种同质化严重的社交圈,虽然舒适,却在无形中限制了我的视野和机会

我的经验是,一个人如果只停留在强连接的舒适区,就像在信息的回音壁里自言自语——你听到的永远是自己和相似之人的回声。

但这批“最熟悉的人”,为什么带不来价值呢?

1、熟人之间圈子同质化

最熟悉的人跟你的信息高度重合,你和你最好的朋友,大概率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差不多的收入水平、类似的朋友圈。你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高度重合,他知道的你也知道,你不知道的他也大概率不知道,没有新的知识碰撞就没有进步。比如大家都在月薪5000的水平,你的好朋友哪有机会给你推荐月薪10000的工作?

2、熟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熟人之间往往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你混得好,朋友当然高兴,但如果好太多,人性的复杂就会显现。这不是说朋友不真诚,而是人的本能反应。你月薪五千的时候,朋友愿意帮你;你月薪五万的时候,同样那个朋友可能就开始保持距离了。所以,你们这种关系导致好友之间差距不能也不一会太大了,两个人进步都有限。

3、熟人对你的印象更固化

熟悉的人对你的认知是固化的。在他们眼中,你就是那个平时大大咧咧的愤青,或者那个曾经搞砸项目的失意人,因为你总是把你弱的一面展示给他们,也把最没有修饰的一面展示给他们,长期以往,他们很难接受你的成长和变化,也就很难把你推荐到更高的平台上。

反观那些不熟悉的人,你忽略的微信好友,也就是那些你认识但不太熟的人:前同事、校友、行业活动认识的同行、朋友的同事...你们保持着礼貌性的联系,偶尔点个赞,节日发个问候,但不会有深入的交集。这种人反而是非常有价值的,为什么是这样呢?

1、这些泛泛之交的人跟你有信息差

这些泛泛之交最大的价值在于信息差。你和他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信息壁垒",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机会、资源,往往是你完全不知道的。 对你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源,信息产生价值。

2、人都喜欢向陌生人传递善意

人性中有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对陌生人的善意往往比对熟人的善意成本更低。帮一个不太熟的人介绍工作,成功了对方感激,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但帮最好的朋友介绍工作,压力就大了,万一不合适,连朋友都做不成了。

所以,泛泛之交更喜欢帮助你的。

3、泛泛之交对你有更客观的评价

泛泛之交的人对你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看到的你是现在的你,而不是过去的你。这种客观的视角,反而更容易让他们发现你的价值。我记得有个HR朋友跟我说过:"我招人最喜欢内部推荐,但推荐人不能太熟。太熟的人推荐往往带有感情色彩,不太熟的人推荐反而更可靠。"

4、人际关系背后的网路很大

每个泛泛之交背后都有一个全新的社交网络。通过一个弱连接,你可能接触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圈子、一群完全不同的人。这种网络效应的放大,是熟悉的朋友永远无法比拟的。

那么我们理解了不熟悉的人能够产生关键的价值,怎么做维护这种关系呢?
1、有意识的走出自己社交舒适区

我给自己定下一个要求:每月至少参加一次跨行业的活动或讲座,主动认识三位以上不同领域的人。这不是为了功利地积累人脉,而是真诚地对其他领域保持好奇。事实上,我认为保持好奇心是拓展泛泛之交的核心动力。当你真正对他人的工作和生活感兴趣时,对方是能感受到的。

2、保持一定的尺度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人一听说弱连接有价值,立马就开始各种加好友、发消息,这种行为适得其反。这种一般关系朋友的维护需要微妙的平衡,太热情了让人警惕,太冷淡了又断了联系。

我的经验是,保持"有温度的距离"。比如,前同事发了新项目,点个赞留个言;校友群里有人求助,能帮就帮一把;行业活动认识了新朋友,加个微信,偶尔互动一下就行。

另一方面,维护弱连接需要摒弃功利心态。我见过不少人把人际关系当作交易,计算着每一次付出的回报。这种心态往往会被敏锐地察觉到,反而适得其反。我的经验是,把每个人都当作值得学习的独特个体,而不是潜在的资源,反而会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3、树立个人的形象标签

一般关系的朋友维护不是靠你主动去联系别人,而是让别人愿意联系你。这就需要你在某个领域建立专业形象。当你在某个领域有了一定知名度,机会就会主动找上你。

怎么建立个人品牌?不需要高大上,只需要让别人知道你是做什么的,而且做得还不错。比如在行业群里分享有价值的观点,在朋友圈发一些专业见解,参加线下活动时积极发言。

4、定期梳理和激活

每隔几个月,梳理一下自己的关系网络,看看哪些人最近比较活跃,哪些人可以进一步接触。激活的方式要自然,比如看到对方发了什么动态,借机聊几句;或者有什么好的机会,主动分享一下。

5、互惠互利的原则

一般朋友关系的维护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互惠互利。今天你可能帮不了别人,但要有帮人的心态。我有个习惯,看到好的工作机会、有价值的信息,都会分享给可能用得到的人。时间久了,这些人也会想着你。

这么多年,我自己的感悟也非常的深。

1、也不要忽视真正的朋友:泛泛之交是补充,不是替代

泛泛之交的人很重要,但真正的朋友同样不可替代。身边的朋友能给我们提供情感支持、应急帮助,在我们失意时给予鼓励,这些都是圈外的人无法替代的。

家人生病住院时,是身边的亲友轮流帮忙照顾;创业失败时,是多年的挚友借钱给我周转。这些关键时刻,能依靠的还是身边的熟人朋友。

泛泛之交的人和身边的朋友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有我们的 “情感后盾”,也有我们的 “机会窗口”。只有平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构建完整的职业和生活网络。

2、现在已经很容易拓展自己圈子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工具大大降低了维护弱连接的成本。领英、微信、脉脉等平台让我们可以轻松地保持轻量级联系。但我发现,偶尔的线下会面或一通简短的电话,能够大大提升关系的深度和质量。定期邀请邀请几位不同的“泛泛之交”共进午餐,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往往能激发出更多可能性。

3、质量比数量重要

微信里几千个好友,但真正有价值的没几个。与其这样,不如精心维护几十个有价值的泛泛之交。我的经验是,每年重点维护20-30个就够了。这里边的价值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在于你能否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通过合适的人,获得合适的机会。

从今天开始,重新审视你的社交圈。不要忽视那些"不太熟"的人,因为他们可能就是你人生的转折点。也不要急于功利化地拓展人脉,因为真正有价值的连接,永远是建立在真诚和专业基础上的。

记住:世界很小,弱连接很大。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联系,可能就是改变你命运的金钥匙。

来源:沈理职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