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奇兵”到“智慧标配”——低空经济如何“撬动”乡村振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2 09:10 1

摘要:郓城县组织党员技术骨干成立秋粮抢收服务队,24小时开展无人机吊运服务;定陶区冉堌镇的多块玉米田里,无人机变身“空中搬运工”,抢收效率倍增;鲁西新区陈集镇通过无人机打通秋收“最后一百米”,吕陵镇朱佛寺村利用无人机一上午就完成60亩玉米转运……从紧急抢收的“奇兵”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武霈

入秋以来,菏泽遭遇持续阴雨天气,给秋收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关键时刻,无人机成为秋收“奇兵”。

郓城县组织党员技术骨干成立秋粮抢收服务队,24小时开展无人机吊运服务;定陶区冉堌镇的多块玉米田里,无人机变身“空中搬运工”,抢收效率倍增;鲁西新区陈集镇通过无人机打通秋收“最后一百米”,吕陵镇朱佛寺村利用无人机一上午就完成60亩玉米转运……从紧急抢收的“奇兵”到农业生产的“标配”,无人机正以“智慧翅膀”托起农业现代化。

无人机驰援,抢收秋粮有“利器”

10月18日,连绵多日的秋雨终于停歇。尽管天空仍被云层笼罩,但对鲁西新区吕陵镇朱佛寺村村民而言,这已是抢收秋粮的“黄金窗口期”。田间积水尚未完全退去,地里待运的玉米却成了全村人最牵挂的事。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秋粮抢收战中,搭载专业设备的无人机小队成为破局关键,数架带吊装设备的无人机精准完成悬停、抓取、转运连贯动作。这些“空中帮手”由山东天汇光年无人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加急调配,空中航线成功打通泥泞田间的秋收堵点,让丰收的希望在田野上加速传递。

得知朱佛寺村秋收受阻后,该企业第一时间启动公益助农方案,筛选适配泥泞地块的吊装无人机,组织技术人员全面检修设备:更换防滑起落架应对湿滑地面,加固吊装挂钩确保玉米转运安全,调试双GPS定位系统提升作业精度,还特意加装防水护罩抵御田间潮气,全力保障每台设备处于最佳作业状态。现场,飞手仔细标注低洼积水区、田埂走向及障碍物位置,规划多条高效转运航线,让无人机作业既精准又高效。

高效统筹调度是加快秋收进度的关键。为避免无人机“空等车”或“车等机”的低效情况,朱佛寺村党支部书记朱春喜提前谋划,组织5辆运粮车,根据无人机飞行路线划分责任区域,安排专人盯守各航线节点,重点保障低洼易涝地块收粮进度。在田间调度点,他与无人机操作员实时沟通,搭建起“空中转运+地面衔接”的高效联动体系。

“利用无人机在补给站换电池的间隙,我们提前让运粮车到位,实现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减少时间浪费。”朱春喜说。村委会还在调度点旁设临时补给站,备足无人机电池、饮用水和应急工具,既解决飞手换电难题,也为一线人员提供贴心保障。一上午,全村完成60亩玉米转运,进度比预期快三分之一,抢收成效显著。

从“临时支援”到“常态保障”,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近期高频亮相的无人机,更多时候是应急救灾的“奇兵”。而在日常农业生产中,无人机应用正逐步走向常态化。2025年7月玉米病虫害高发期,天汇光年公司就曾为朱佛寺村农田开展植保服务;如今无人机从“空中药房”变身“转运能手”,体现出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

无人机在菏泽农业中的应用已超越单一功能,呈现全链条、多元化发展态势。赵鑫是郓城县知名的无人机“女飞侠”,她带领团队构建起完整的无人机农业服务体系——不仅在近期连绵阴雨中助力百姓秋收,还常态化开展无人机植保工作,业务覆盖多个省份。“我们公司有150余架植保无人机,日作业能力超10万亩。” 赵鑫介绍,团队已完成飞防作业500余万亩。

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只是低空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化服务,无人机正重塑农业生产方式。在东明县,无人机甚至用于西瓜采收。今年6月,东明县大田西瓜迎来丰收季,广袤瓜田里,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西瓜错落分布;不同于往年人工采收的繁忙景象,今年这里的无人机穿梭往来,成了西瓜抢收的“主力军”——它们精准定位成熟西瓜位置,“捧起”西瓜迅速运到田边运输车上。

目前,无人机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扩展:从喷洒药剂、种子、粉剂,到吊运粮食、水果,再到农田监测,无人机在农业生产全流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低空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政策赋能,低空经济助力智慧农业发展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政策导向为无人机农业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文件还指出要拓展人工智能、低空技术等应用场景,推动智慧农业规模化发展。

在政策引领下,菏泽智慧农业建设步伐加快。菏泽联通打造的智慧农业平台,整合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作物长势记录仪等物联网设备,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这些设备24小时采集农田数据,通过高速网络实时上传至云端,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指导。

作为智慧农业的“核心工具”,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今年8月,面对高温天气易引发的病虫害,鲁西新区推广“无人机飞防+水肥一体化”协同作业模式。在陈集镇崔庄村的玉米田间,植保无人机高效作业,防治药剂均匀喷洒在玉米植株上;同时,田间铺设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精准运行,将水分和养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

王朝军是全省首批职业飞手之一,亲历了无人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演进。“农用无人机主要用于植保作业、播种施肥、物资运输、滴灌带回收、地形监测等领域,能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他还分享了一组对比数据:“给十亩地打药,四五个人要干一天,用无人机20分钟就能搞定。无人机日均作业面积达300-800亩,效率相当于20名熟练劳动力同时工作。”随着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无人机正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从精准植保到作物监测,从物资运送到农田巡查,成为智慧农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破解瓶颈:人才短缺成行业待解难题

尽管前景广阔,无人机农业应用仍面临核心挑战——职业飞手紧缺。

“不完全统计,菏泽有证上岗的职业飞手约400名,对于广袤的土地来说,这远远不够。”王朝军坦言。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农业无人机飞手缺口超50万。

2024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要求飞手持证上岗,这一规定推动了职业资质标准化,但也进一步凸显人才短缺问题。

面对这一瓶颈,行业从业者积极行动。赵鑫的公司重点发力人才培养,“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无人机飞手,现有 10余名无人机金牌教练和专业维修能手、100余名职业飞手。截至目前,已组织无人机飞手培训班40余期,培训学员750余人次。”该公司还获评“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站”。

王朝军回顾创业初期的经历:“2017年,我一次性买了20台无人机用于农业植保飞防。刚开始老百姓都不信,我就免费帮大家打药,治不好虫分文不取,慢慢让大家认识并认可了无人机。”如今,他的业务范围已扩展至全国,每年作业面积超175万亩。

展望未来:构建智慧农业新生态

“这些年在全国各地做飞防作业,我发现国内对无人机的需求非常旺盛。一方面是大量农村人员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逐渐短缺;另一方面是无人机作业效率高、经济性好,越来越受农民认可。”王朝军说。

作为农业大市,菏泽物产丰富:粮食年产量超160亿斤,占全省1/7,居全省首位;蔬菜产量占全省1/10;瓜果产量占全省1/4,是全省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同时,菏泽拥有陈集山药、曹县芦笋、单县羊肉汤、东明西瓜、成武大蒜、鄄城鲁锦、菏泽木瓜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菏泽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农业智能实践更加多元,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渗入农业生产各环节,在广袤乡野田间 “落地开花”。

王朝军对行业趋势有敏锐洞察:“未来,无人机应用会更广泛。比如,农用无人机搭载高清相机、光谱分析仪、传感器等设备在农田飞行,能准确测算投保地块种植面积,采集的数据可用于评估农作物风险、确定保险费率;通过无人机巡查,还能实现对农作物的动态监测。”

从应急响应的“奇兵”到常态保障的“标配”,再到智慧农业的“核心工具”,无人机在菏泽农业中的应用历程,正是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生动写照。随着低空经济政策落地和无人机技术进步,菏泽农业正迎来智慧化发展的新阶段。

来源:牡丹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