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梓杉和李禹喜聊天记录曝光,抠到让人发笑,要被评论区笑死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2 08:49 1

摘要:聊天记录里,荣梓杉把房费AA到小数点后两位,转头却用女友私密照当微信头像,威胁“不给100块就不说话”。

聊天记录里,荣梓杉把房费AA到小数点后两位,转头却用女友私密照当微信头像,威胁“不给100块就不说话”。

这条消息像一根火柴,直接点着了网友的怒火:原来“明星滤镜”这么脆,一戳就破。

火还没灭,工作室的声明先到了。

“恶意拼接、断章取义,已取证,将追责。

短短三行,却像考试时写下的“解”字——态度有了,过程空白。

网友追问:哪句是拼接?

私密照到底拍没拍?

声明统统跳过,留下大片沉默,反而成了二次发酵的培养皿。

品牌方比声明更诚实。

青少年服装品牌连夜撤下他的海报,电商客服一句“合作已到期”,轻飘飘把三个月前才签的“年度青春代言人”送进回收站。

待播剧那边更狠,内部直接开“风险评估会”,初步方案是“能剪就剪,不能剪就AI换脸”。

流量刚冒头,商业价值先腰斩,这就是娱乐圈的速度:昨天还是“待爆帝”,今天变“待爆雷”。

事件的女主角李禹喜,在清空微博后,朋友圈扔出八个字:“真相不会被掩盖。

配图是一盏红灯,像给对手发信号:底牌还没打完。

知情人补刀:她已联系律师,案由不是名誉侵权,而是“侵犯隐私权”——一旦立案,荣梓杉要面对的就不只是舆论,还有法庭上的举证质证。

“给你100块才说话”的梗,真可能变成“赔你100万才和解”的罚单。

到这里,剧情已经脱离“明星抠门”这种八卦段位,升级到“私德、法律、饭碗”三连击。

对荣梓杉而言,最致命的还不是“抠”,而是“拍”——只要私密照坐实,无论是否传播,都已踩到法律红线。

《民法典》第1033条写得明明白白:未经同意制作、拍摄他人私密部位,属于侵犯隐私权;一旦扩散,还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刑法》。

粉丝再洗“恋爱小纠纷”也救不了,因为法律不看超话等级。

更尴尬的是他的父母——一对被扒出来的“人民教师”。

网友把旧采访截图翻得满天飞:荣梓杉说“妈妈教我背古诗,爸爸教我写检讨”。

如今再看,检讨没写到点上,古诗也挡不住人设翻车。

家庭教育成了背锅侠,却给所有鸡娃家长提了个醒:才艺可以外包,人品必须自营,否则孩子站上再高的舞台,也挡不住后台塌方。

行业端已经把此事写进“风险教材”。

某平台制片人透露,现在签约25岁以下艺人,新增两条背调:

1. 手机相册里有无异性隐私照;

2. 微信聊天记录敢不敢投屏公放。

以前看流量,现在先看“雷量”,资本不想再用几部待播剧给年轻人交学费。

“私德管理”四个字,从宣传口号变成硬指标,谁踩线谁出局,观众不再原谅,品牌不再冒险。

回到观众席,我们能得到什么实在教训?

第一,别把职业角色当真人。

镜头前演“白月光”,不代表生活里不欠电费;明星提供的是作品,不是道德保险。

第二,恋爱里遇到“要钱才沟通”的对象,及时止损。

情感勒索只有一次和无数次,今天敢要100块,明天就敢用照片标价。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隐私照片一旦按下快门,控制权就不在你手里。

无论多亲密,都别让手机镜头越过底线——这不是信任问题,而是风险问题;不是“他会不会泄露”,而是“只要存在,就随时可能泄露”。

荣梓杉会不会彻底糊掉,取决于女方手里的证据,也取决于他能否拿出更有力的反证。

法律程序漫长,但品牌方和制片方已经用脚步投了票。

娱乐圈从不缺新人,缺的是让人放心把作品、代言、片酬一并交到你手里的“安全牌”。

一张私密照,可能毁掉一张王牌;一次抠门对话,也可能抠掉整个职业生涯。

故事写到这儿,结局未定,但伏笔已明:

流量可以一夜长成参天树,人品却要一厘米一厘米往下扎根;根若空了,风一来,树就倒。

来源:瑾瑾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