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西湖大学发文悼念杨振宁,学校官网已转为黑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2 01:22 1

摘要:朋友圈刷到这条时,我正排队买豆浆,前面的大叔手机外放着央视新闻,声音不大,却让整个队伍瞬间安静。

“杨先生走了”——消息像一根细针,扎进很多人心里,不疼,却酸。

朋友圈刷到这条时,我正排队买豆浆,前面的大叔手机外放着央视新闻,声音不大,却让整个队伍瞬间安静。

那一刻才意识到,原来一个百岁老人的离开,也能让普通人愣神。

国际上的反应来得更快。

CERN官网把杨-米尔斯理论放进“高能物理五大基石”名单,措辞克制,却等于把杨先生的名字和牛顿、麦克斯韦摆在了同一排。

LHC的主任说,对撞机每转一圈,都在验证他六十年前写下的那几页草稿。

听起来像夸张,可这就是理论物理的魔力:一张纸,能让十几亿美元的机器跑得更准。

国内也没慢半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破天荒地“追授”,小行星编号35412直接改叫“杨振宁星”。

有人调侃,这是把“星辰大海”四个字写进了户口本。

清华搬出了他捐的全部家当:1.2万册书,1949年爱因斯坦的回信,1957年诺贝尔奖的邀请函,纸边泛黄,字迹却倔强地清晰。

那些信封上的邮戳,像一枚枚时间戳,把“中国人在科学舞台中央”这件事,钉得死死的。

最意外的是谷歌量子AI团队的一纸致谢。

他们把杨-巴克斯特方程塞进54量子比特的纠缠迷宫,居然跑通了。

公式还是老公式,只是换了赛道,从粒子物理跳到了量子计算,像老摇滚被DJ重新混音,节奏一起,年轻人照样跟着摇头晃脑。

科学界的“翻红”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只要方程对,永远不会过气。

杨先生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八月,视频里他坐在自家客厅,背后是满满一墙书。20分钟的演讲,他花了15分钟讲“给年轻人留问题”,剩下5分钟才提自己的老本行。

镜头拉远,能看见他手边搁着一只搪瓷杯,杯口掉瓷,像是从上世纪穿越过来的老物件。

有人截屏放大,杯身上印着“我爱科学”四个字,字体幼稚,却莫名应景。

石溪分校准备把他的故居改成纪念馆,门口那棵他亲手栽的银杏树刚好黄了。

去年秋天,他还跟邻居说,叶子落得比往年早,怕看不着了。

如今树还在,人先走。

APS年会给他留了一整个下午,不颁奖、不合影,只放一段他1980年在巴黎的录音,音质沙沙,英语里夹着合肥口音,台下坐满了白发人,安静得像上课。

香港中文大学更实在,直接设了个“杨振宁访问学者基金”,首批名单2026年放榜,金额不高,却够一个博士后买张机票、安心待半年。

有人算过,这笔钱刚好是他1957年拿诺奖奖金的一半——当年他用那笔钱给母亲买了栋小楼,剩下的捐给清华买了书。

兜兜转转,奖金又回到年轻人手里,像一场跨越七十年的接力。

说到底,大家纪念的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可能”:原来中国人也能在理论物理的源头刻下坐标,原来百岁还能关心“下一个问题”,原来书房里的草稿纸可以比股票更值钱。

那些看起来枯燥的方程,其实悄悄撑起了我们手机里GPS的精度、医院里核磁的清晰度,甚至未来量子电脑的密码锁。

豆浆排到我时,老板抬头问要不要加糖,我摇了摇头。

甜味太浅,压不住心里那点涩。

杨先生自己说过,“物理研究就像喝一杯苦茶,回甘在后头。

”如今茶凉了,回甘还在,只是喝茶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

来源:山谷狂欢迎日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