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霜降不见霜,十月霜降霜打霜。”时序流转,北京时间2025年10月23日11点50分39秒,农历九月初三,迎来一年中第十八个节气——霜降。古人称之为“严霜”“霜刀”,意在提醒天地肃杀、秋意渐深。此时节,阳气潜藏,阴气渐凝,万物从荣转衰,正应那句“霜降一到,
“九月霜降不见霜,十月霜降霜打霜。”时序流转,北京时间2025年10月23日11点50分39秒,农历九月初三,迎来一年中第十八个节气——霜降。古人称之为“严霜”“霜刀”,意在提醒天地肃杀、秋意渐深。此时节,阳气潜藏,阴气渐凝,万物从荣转衰,正应那句“霜降一到,百草枯黄”。
霜降虽名“降霜”,实则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极大。就全国平均而言,这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白日仍暖,夜里已寒,“一日之内,四时皆有”,早晚凉风沁骨,中午却可微热,秋燥也愈加明显,恰是“天高气肃,草木摇落”的季节写照。
古人以北斗星斗柄指向戌位为霜降之始,太阳黄经210°,古法测影定日,距冬至约三百天,时光有序,节气自明。古书有记:“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言天地气转,草木衰谢,生灵各安其位,尽显自然之序。
霜降既是气候分界,也是人间农事的节点。北方秋收已近尾声,大白菜正候收储;而江南、华南仍是“三秋”大忙,稻熟、棉摘、油菜栽种正紧。民谚云:“霜降忙收不歇手,十月小雪要封田。”正是农人惜时赶工的真实写照——霜降过后,秋事收尾,冬令将临。
古代,人们将夏至分为三物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一候为豺乃祭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豺捕兽而祭天也。”意思是说,豺狼在此时节大量捕猎,以示自然中生存的法则。古人观此现象,感叹“物竞天择,各循其性”,万物皆有其时,正应“气肃而霜降,百兽潜行”的秋令之意。
二候为草木黄落。随着气温下降,大地一片金黄,叶落满地。诗中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形容此时景象极为贴切。天地间一片静谧,风吹叶响,秋色满城。人们说“霜降满地金”,此乃自然收敛的美,也是季节更替的回声。
三候为蜇虫咸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蜇虫也,全在土中,无声,而俯其体。”此时昆虫皆伏于地中,屏息不动,以待冬藏。古人以此为喻:“藏之有时,动之有度。”天地如此,人心亦然。霜降至,万物收,亦提醒世人——静以待时,安然过冬。
今年霜降交节的时间是2025年10月23日11点50分39秒,农历九月初三。正值深秋,却未彻寒。古人云:“九月霜降不见霜,十月霜降霜打霜。”意思是说,当霜降来得早,天气仍留余温,天地尚未全寒。今年的霜降,正属这种“无霜霜降”,气候平缓,秋意虽浓,寒气未足。
这一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仍较温和,北风未紧,南地仍带微热。昼夜温差虽大,却少有结霜。人们常说“霜降见霜,立冬见冰”,但今年“霜降无霜”,预示立冬之日也不会骤冷。秋高气爽,正宜田间忙碌,顺天时而作,丰收可期。
从节气运行看,今年霜降处于农历九月初,阳气尚存,阴气未盛。此时的天气多晴朗干爽,白日明媚,夜里微凉,正应“风清露冷秋期半,叶落霜前月影多”。这是自然收敛、天地转化的过程,气候的节奏温和而稳。
对于农人而言,这样的“无霜霜降”是个好兆头。秋作物尚能延时成熟,晚稻、秋菜生长更充足。老话说:“霜迟一日,粮多一升。”今年的霜降虽不见霜,却藏着丰收的气息。岁序已晚,秋光未尽,正是惜时劳作的好光景。
故,明日霜降,今年的霜降不一般,属于“无霜霜降”。古时没有气象预报,老祖宗便在农事中积累经验,以观察天象来判断冷暖变化,好安排耕作。乡间流传一句老话:“最怕霜降一日晴”,这话蕴着农人的智慧,究竟有何意思?不妨听听老人怎么解释。
“霜降一日晴”,在农人眼中并非好兆头。因为霜降若遇晴天,意味着寒气虽至而不凝,天地干燥,水汽稀薄。《农书》有言:“霜不成露,冬少寒。”这类年景往往预示着冬天偏暖、干旱少雪。
正值霜降,气温应当快速下降,昼夜温差拉大。若此时天朗气清,反而代表冷空气势弱,北风未稳。老话说:“霜降无霜,冬水不旺”,农人凭天色而知年成,忧的是土干苗枯,来年少润。
在古人的节气观察中,霜降是天地转寒的标志,若错过了冷气凝霜的时机,冬季便难以彻冷。诗云:“霜落寒江夜,风高雁影疏”,本应是肃然之气。若霜不降,冬势必缓,水田难结冰。
对于农耕而言,霜降晴日虽舒适,却不利于冬麦扎根、秋菜保水。民谚有云:“霜降一晴百日旱”,言天气久晴则少雨雪。今年若真是“无霜霜降”,虽暖一时,却少了冬的底气。
所以,霜降晴天好还是雨天好?咱们不妨一起来听听老祖宗留下的农谚里,是怎么说的。
“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这是古人留下的经验话,流传极广。老一辈常说:“霜降看冬雪,十有八九准。”意思是,霜降这天若天高云淡,预示冬日干冷少雪;若阴雨绵绵,则意味着冬天湿气足、雪水多。节气一到,天地气转,天象便是最直接的年景信号。
霜降正是冬作物播种的关键时节。适量的雨水能润泽泥土,让麦种得气得水。若霜降无雨,土壤干裂,麦苗发根慢,便应了那句老话:“霜降无雨看麦黄。”反之,若遇阴雨天,土湿苗旺,来年粮丰。天时虽无言,却自有定数。
老话还说:“瑞雪兆丰年。”冬雪并非多余,雪融成水,滋养万物。《氾胜之书》里提到:“雪汁者,五谷之精也。”积雪覆盖大地,如同给农田盖上棉被,既防寒,又储水,为来年春耕蓄势。若冬天少雪,土地干涸,春苗难旺。
霜降一晴,或许眼下舒爽,但放在农家眼中,却多几分担忧。因为“雪打高山,霜打洼地”,雪能护苗,霜能警岁。节气虽短,却关乎冬藏与春生。懂得天意者,惜霜亦惜晴,知冷暖,也知丰歉。
“霜降雨淋头,立冬雪满沟。”这句老话,道尽了节气间的气脉相连。霜降若遇阴雨,尤其晨起便落雨,往往意味着立冬时天寒将至,风雪盈野。古人云:“霜降阴,冬雪深。”天地运行自有其序,气候的微变,皆藏着季节的暗语。
霜降为秋之终,立冬为冬之始,一收一藏,一凉一寒。此时阳气潜隐,阴气渐盛,天色低沉,云气凝重,正应那句“气肃而霜降,寒凝而雪生”。节气相交,阴阳互换,秋的收敛孕育着冬的初寒。
农家最懂天象。若霜降逢雨,田间泥泞,农人称“烂了霜降”。这“烂”并非贬意,而是对降雨的形容。老辈说:“霜降泥,冬无饥”,雨水润田,藏于地脉,冬雪亦多,来年庄稼便旺。
在旧时乡村,未铺青砖,遇雨路滑,满脚泥泞。可农人心里明白,这雨是丰年的兆头。天有阴晴,地有丰歉,一场霜降雨,换来一个雪润冬。节气轮转,天地自有回馈,岁月静候其丰盈。
老话常说:“烂了霜降,寒冬雪厚。”在乡下,若霜降一到便下雨,泥路湿滑,农人脚上尽是泥浆,这“烂”字,正是对雨多之景的形容。古人凭天观象,认为霜降遇雨,是冬雪丰盈的信号,也寓意来岁风调雨顺。
霜降为秋终之令,阴气渐盛,寒意潜生。农谚云:“霜降有雨,冬雪盈田。”这并非虚言,而是自然规律。雨水入地,滋润土壤,待冷气凝结,雪便易生。冬雪丰,来春水足,正是“天寒地润,百谷可期”的年景。
冬雪之利,古人深知。《氾胜之书》载:“雪汁者,五谷之精也。”雪落田中,可覆地保温,融化时氮气渗土,滋养庄稼。民间亦有言:“冬天盖被三层厚,来年粮仓堆满粟。”说的便是雪厚之年,麦熟粮丰。
霜降之雨,看似扰人,却是农人心中的好兆头。老辈道:“霜降有雨麦满仓。”这雨润的是土地,也润了希望。节气如序,年岁轮回,一场秋雨落下,已预示了来年的丰收景象。
老话说:“霜降天晴日,干旱至冬收。”意思是霜降若遇晴天,往往意味着自此少雨无雪,旱气延绵到冬至。古人凭岁月积累出的经验,早已察得天象之理——晴空虽美,却多预示天地干裂、寒而无润。
霜降为秋终冬始之交,正是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播种的关键时节。此时若天久晴无雨,土地干燥难耕,种子得不到润泽,出苗缓慢。古人云:“地润苗壮,土燥根枯”,说的正是这层道理。
《齐民要术》载:“霜降后十日,无雨则土燥,作物难生。”这并非虚言。少雨之年,农田裂痕,墒情不足,土壤水分蒸发极快。农作物因缺水而生长乏力,根系浅弱,来春返青更为艰难。
霜降晴朗,看似天朗风轻,却是农人心中的隐忧。古语有言:“久晴无润,百谷难荣。”一场好雨能润物无声,而连日晴空,却让大地焦渴。节气虽美,唯有风雨得时,方能孕育来年的丰登。
总结:明日霜降,今年的霜降不一般,属于“无霜霜降”,老人说:最怕“霜降一日晴”,虽说不是铁律,但却是古人经验积累的结果,有一定参考价值。农谚虽简,却不空,咱们还是该理性看待,你怎么看?
来源:乡村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