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重病缠身,却写出一部惊风泣雨的回忆录,书问世三版仍供不应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22:56 2

摘要:大别山的故事,还远没讲完——有人说风卷残云,有人说血染旷野。但翻过这一页,你会发现,那些年坚持在荒山野岭、冒着命悬一线去打仗的不只是胜利将军,更有一群被历史边缘化的倔强老兵。何耀榜,就是其中之一。

大别山的故事,还远没讲完——有人说风卷残云,有人说血染旷野。但翻过这一页,你会发现,那些年坚持在荒山野岭、冒着命悬一线去打仗的不只是胜利将军,更有一群被历史边缘化的倔强老兵。何耀榜,就是其中之一。

那年是1947,九月刚过,何耀榜的游击队在七里坪与刘邓大军碰头。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其实背后风风火火,闹腾得不行。各路散兵游勇,一下子被卷进了席卷南北的洪流,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命数到底往哪儿走。何耀榜那会儿,人是答应了,但脚呢,却已是一身毛病——风湿把他的骨节折磨得铁打的也软,爬山钻洞,趴冰卧雪,都是玩命。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以为他该继续冲锋陷阵,但他却一句,“我干不动了”,组织上也就真让他退下来养病去了。

1956年盛夏,湖北军区体贴地给他安排去上海休养。有道是养病顺便开开眼,看看祖国的江山翻新,又能瞧瞧新中国的气派,于是他被安排在华东医院住下。不过你要说这休养是真闲了,那还真不见得。躺在病床上的何耀榜,反而迎来了自己另一场战役。

这时,各路红军干部都在南京军事政治学院学习,中央准备收拾从头到尾的战史资料。红四、红二十五军那些老伙计都开始忙活起来,捡旧事儿、翻记忆、凑方案,可偏偏红二十八军这块绊脚石难踢。老战士们心里结着一疙瘩:高敬亭死得不明不白,又没平反,红二十八军的兄弟背了不少黑锅,心里不得劲。有人气鼓鼓,有人老躲着不提,有人憋着窝囊,谁都不敢踩这条线。

何耀榜的老战友们听说他在上海养病,特意撂下一堆事,跑来商量。气氛有点紧张,谁都怕一不小心“说错话”,给自己惹上政治麻烦。这是五十年代,大气候还晃悠悠呢。蔡炳臣急得坐不住,“何老不当官了,有时间又最懂大别山的旧账儿,让他野下来先写几篇文章,咱们看看风向。”这建议大家一听都觉靠谱,何耀榜自己也没推脱,一口答应,心里还像是捡回了点使命感。

就这样,病房里,何耀榜和妻子陈苏波,一口一声地开始讲过去。那种回忆,不像课本那样冷冰冰,也不是文艺小说;更多的是一边说,一边带着旧日的冷暖,说到伤口,也就是一声唏嘘。陈苏波负责记录整理,慢慢地,几万字就这么蹭出来了。回忆录初稿送到红二十八军的战友手上,说实话,他们一翻,都觉写得踏实——不是遮遮掩掩,也没吹没贬,大家都安心了。意见汇总后,鼓劲让何耀榜再接着写,把这些年的山风夜雨都收进去。

后来回到武汉,何耀榜继续收拾自己的笔记。可越写,越绕不过一个人——高敬亭。这一笔要怎么落?说太好,是在给自己和战友找不痛快,说太坏,又不是正经史实,心里终究过不去。何耀榜干脆和陈苏波掏心窝子聊:“高敬亭的功劳,谁都得认;他的硬茬和狠劲,也不是没害过自己兄弟。可那年月,每一步都是递着刀往前走,这仗没法不狠。冤枉有冤枉,但不能都拉在他一个人身上。”你说,这是评功论过,还是自我救赎?或许两者都有,归根结底,是和过去和自己讲和。

病房里,半截旧事在笔下重现。那不是胜利的轰鸣,更多是一地鸡毛——夜里冰冷,山路难走,有兄弟断臂残腿,有人悄悄投敌,有时根本想不明白,这革命到底图什么。但何耀榜认了,这一切都得有人记——不记,过了几十年,就剩下墓碑和空旷。

资料是真不自觉地越来越厚,一打开闸门就收不住。陈苏波帮着打字、整理,再送给老战友,各家一看都齐声点头——这才像个红二十八军的回忆。后来的事也挺怪,工人出版社一听说这稿子,不等水热就抢着联系出版。何耀榜以为快了,可谁知稿子一递交,一年多没个回音。“大概率是受高敬亭的事影响,”他才仔细琢磨着,心中还是有点凉。

世上的巧事有时候就这么撞上。中国青年出版社忽然从别的文章里看到有提到何耀榜,在查实后喜不自胜,总算摸准了这个半虚名的传奇人物。故事巧得很,正好全国都在播《五更寒》,里头主人公刘书记的原型就是何耀榜,红二十八军留下来的那些刀口人生,又一次被放进了灯光下。

这时候,出版社把底稿一看,觉得内容太对味了——不写大领袖,不只表扬,还真把当年的困境、人与人的纠结都掏出来了。“这样的书,教孩子也好,存历史也好,都是第一等的。”于是一边退稿催工人出版社,一边大胆去找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请他点头。

小小出版社焦虑地等着结果,说实话,谁敢拍胸脯保证这事能过?但很快,邓子恢批复下来:“同意出版。”说白了,过去的疙瘩,终归还是需要有人摆上桌来让大伙认。

《大别山上红旗飘》于是赶在1959年建党38周年、建国10周年前夕出炉。五万册刚下印,就没了,十八万册一再版也是供不应求。书店门口排队的,有青年,有老人,说到底,大家都在等一个能确实讲出“大别山怎么熬过来的”故事。

所以,后来流行说:那本书不是讲给英雄听的,是讲给所有在泥里、雪里、风里坚持过的人听的。何耀榜毕竟不像那些传奇头牌,终身没做大官,但他病房里的一边口述、一边记录,妥妥地让历史翻了个身。

那个年代,有多少人的名字最后落在几页书稿西角?又有谁还能把那些没法说的旧事,哪怕带着点委屈、犹疑、甚至一点自我妥协,都写进卷里?我们常说,“历史要真实”,其实就是希望那些潮头上的人,哪怕被误解、被边缘,也能留有一份真心和记忆。

何耀榜的故事,到底教会了什么?怕是没人能说得明白。只记得他咬牙坚持时不是奔着名利,倒像是“这一段路有人走过,总不能都忘了”。至于高敬亭和大别山的恩怨清白,有些事还是得留在老兵们的梦里,等未来谁能再提起。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