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来想搞个 “薄利多销” 的小宣传,结果遇上一群外国人非要买寿衣当日常衣服穿,老板拒绝卖寿衣,只打折卖了顶帽子,反倒落了个 “没良心” 的名声。
“寿衣卖给中国人 25,卖给外国人 15,你这老板咋这么双标?”
“不是我双标!这衣服能随便穿吗?”
最近江苏有家寿衣店的老板,因为一件事被网友骂上了热搜。
本来想搞个 “薄利多销” 的小宣传,结果遇上一群外国人非要买寿衣当日常衣服穿,老板拒绝卖寿衣,只打折卖了顶帽子,反倒落了个 “没良心” 的名声。
这事你听着是不是挺离谱?外国人咋会想
先说江苏这家寿衣店,老板平时会拍点短视频宣传生意,那天他本来想发个 “宠客” 片段 —— 店里有些帽子,本来是给百岁老人配寿衣的,晦气感没那么重,他想着 “外国人来照顾生意,少赚点也行”,就把 25 块的帽子 15 块卖给人家了。
可谁能想到,这几个外国人买完帽子还不满足,指着货架上的寿衣就问:“这衣服挺好看,多少钱一件?我们想买来穿。”
老板一听就懵了,赶紧摆手:“不行不行,这衣服不能卖你们穿!”
你别觉得老板小题大做,咱都知道,寿衣在咱们中国文化里是啥分量 —— 那是给逝者穿的 “最后一套衣服”,跟 “死亡”“离别” 紧紧绑在一起,平时别说穿了,就连碰都得讲究个分寸。
谁家要是把寿衣当日常衣服穿,那不是咒人吗?
老板也是好意,怕外国人不懂这些忌讳,真穿出去让人笑话,也怕冲撞了咱们的文化讲究。可他没成想,自己这一拒绝,再加上 “中国人 25、外国人 15” 的帽子定价,网上直接炸了锅。
网友的评论分成了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有网友直接骂老板:“你为啥不跟人家说清楚寿衣是啥?就知道卖东西!回头人家知道这是寿衣,不得觉得中国人故意坑他?这不是给咱们丢脸吗?”
也有网友帮老板说话:“人家外国人根本不懂咱们的忌讳,只觉得衣服好看,老板都拒卖寿衣了,已经够负责了。总不能逼着人家买自己不懂的东西吧?”
其实老板也委屈,他后来在视频里说:“我不是不想解释,可语言不通啊,用翻译软件翻‘寿衣’,出来的是‘longevity clothes’,人家还以为是祝长寿的好东西,更想买了。我总不能跟人说‘这是死人穿的’吧?多不礼貌啊!”
你看,这事儿从一开始就拧巴了 —— 咱们眼里的 “忌讳”,在外国人那儿成了 “新鲜玩意儿”,不是谁的错,就是文化差了那么一截。
无独有偶,江苏这事儿还没平息,墨西哥那边又出了个更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
有个墨西哥网友发了段视频,视频里的小伙穿着一身红色的传统服饰,挺胸抬头地在大街上走,还对着镜头炫耀:“这是我爸去中国旅游买的,说是中国的传统衣服,特别好看,你们看我穿是不是特酷?”
底下评论区直接炸了 —— 中国网友一看就懵了:“这不是咱们的寿衣吗?红色寿衣是给老人穿的,咋成‘传统潮牌’了?”
还有网友调侃:“小伙要是知道这衣服的用途,估计得当场社死。”
但笑着笑着,不少人就觉得有点心酸。有网友说:“其实也不能怪小伙和他爸,他们根本不懂咱们的文化,看着衣服好看、有特色就买了,哪知道背后还有这么多讲究。”
后来有人扒出来,可能是导游或者商家没说清楚,也可能是翻译出了错 —— 把 “寿衣” 翻译成 “传统服饰”,才让人家闹了这么个乌龙。
这事儿跟江苏的寿衣店事件,其实是一个道理:咱们文化里那些 “默认的规矩”,比如寿衣不能日常穿、红色在丧葬里有特殊含义,在外国人眼里根本不存在。
他们看东西,就是看好不好看、实不实用,没那么多 “忌讳” 的包袱。
就像咱们看外国人的婚礼,也会觉得 “奇怪”—— 比如日韩的婚礼,经常用白色装饰,甚至贴绿色、紫色的对联,咱们一看就会下意识想:“这不是办丧事才用的颜色吗?” 可在人家那儿,白色是纯洁的象征,绿紫色是吉祥的颜色,跟 “丧” 一点关系都没有。
还有欧美那边的棺材,咱们看电影里的棺材,总想起吸血鬼、恐怖片,觉得阴森森的。
可在人家那儿,棺材是告别仪式上的重要物品,设计得庄重又精致,是对逝者的尊重,跟 “恐怖” 完全不沾边。
你看,文化这东西就是这样,没有对错,只有 “不一样”。你觉得 “不能碰” 的东西,人家可能觉得 “很正常”;你觉得 “理所当然” 的规矩,人家可能听都没听过。
其实不管是江苏老板拒卖寿衣,还是墨西哥小伙穿寿衣逛街,本质上都不是 “谁做错了” 的问题,而是 “文化认知错位” 的问题。
咱们总说 “入乡随俗”,可 “随俗” 的前提是 “知俗”。外国人不知道咱们的寿衣忌讳,不是他们不尊重,是他们没机会了解;咱们看到外国人穿寿衣觉得别扭,也不是咱们小题大做,是咱们的文化里早就刻下了这些印记。
就像有个理性的网友说:“遇到这种事儿,别先忙着骂。老板多一句耐心解释,网友少一点道德绑架,外国人多一分好奇追问,可能误会就没了。”
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个藏族朋友请汉族同事吃 “风干肉”,汉族同事一看那黑乎乎的肉,当场就皱了眉,觉得 “不卫生”。
后来藏族朋友慢慢解释,说这是他们高原上保存食物的方法,也是招待贵客的心意,汉族同事才试着尝了尝,最后还爱上了这个味道。
你看,文化之间的隔阂,往往不是因为 “不一样”,而是因为 “不愿意了解不一样”。
咱们总说 “文化自信”,可自信不是 “我觉得我的文化最好,你的不对”,而是 “我懂我的文化,也愿意听你说你的文化,咱们互相理解”。
就像寿衣这事儿,要是当时江苏的老板能找到懂双语的人,跟外国人好好说说:“这衣服是我们给逝者穿的,代表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不是日常穿的,如果你喜欢中国传统服饰,我可以给你推荐别的款式”,说不定就不会有后面的骂战了。
外国人要是能多问一句:“这衣服在你们文化里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也不会闹着要买寿衣穿的乌龙。
所以啊,别把文化差异当成矛盾,它更像是一个 “交流的机会”。遇到不懂的事儿,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好奇,少一点偏见。
你跟人家说清楚你的规矩,人家也会尊重你的文化;你也试着了解人家的习惯,说不定还能发现新的乐趣。
回头看这两件寿衣引发的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 —— 它像一面小镜子,照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照出了我们对 “文化交流” 的态度。
咱们不用怕外国人不懂咱们的文化,也不用因为人家不懂就生气。文化这东西,不是靠 “指责” 让别人接受的,是靠 “解释” 让别人理解的。
就像有人说的:“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我知道我的文化好,也愿意让你知道它好在哪里;是我尊重你的文化,也希望你尊重我的文化。”
以后再遇到这种 “文化乌龙”,咱们不如先别急着站队骂街,而是想想:“我能不能跟他好好说说?”“他是不是真的不懂?”
毕竟,尊重从来不是 “理所当然” 的,而是 “互相理解” 出来的。
当我们愿意花点时间,跟不同文化的人好好聊聊,那些看似离谱的 “乌龙”,说不定就会变成文化交流里的小趣事,而那些因为 “不懂” 产生的矛盾,也会变成 “懂了” 之后的温暖。
这,才是文化最可爱的样子,不是吗?
资料来源:
来源:小人物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