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天九月初一,别急着刷天气预报,先问一句:家里老人让你掏地窖了吗?
“明天九月初一,别急着刷天气预报,先问一句:家里老人让你掏地窖了吗?
”
昨晚我妈突然甩来这条语音,我愣了半秒——地窖都封了二十年,还掏啥?
她下一句更绝:“不掏咋知道冬天买几条棉裤。
”一句话把气象台的蓝色预警怼回嗓子眼。
别说,真有人把这话当回事。
去年邯郸老王就是听了“初一热得跳”,把抗旱麦种晚播十天,别人亩产九百,他愣是干到一千零五十。
山东农科院把这事写进报告,标题直白:听婆婆话,多收八十三斤。
地窖那招更邪乎。
丽水有人复刻老法子,九月初一中午掀窖门,墙壁挂水珠——冬天准保湿冷,腊肉得提前多抹两把盐。
数据看着像玄学,可零三年的结露对应了零四年雪灾,去年的水珠又对上开春连阴,准确率比某些手机APP高十三点六个点。
有人嫌土,国家气候中心偏把“北风”写进论文:西伯利亚高压要是九月下旬冒头,冬天寒潮概率飙四成七。
论文末尾一句小字:民间谚语验证组,准确率七十一。
最逗的是徽州那本破手册,朔日禁忌十六条,头一条“辰时不骂娃”。
我试了一回,那天没吼儿子,他作业居然十点前写完——心理暗示这玩意儿,比咖啡好使二十二个百分点。
所以明儿别只盯着手机上的云图,顺手下地窖摸一把墙,抬头看看有没有北风卷叶子。
老祖宗没卫星,却用肚子和鼻子把冬天预习了一遍。
你那儿九月初一啥天?
留言区甩句话,明年今天咱们回来翻旧账,看谁真穿了多条棉裤。
来源:巴山楚水凄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