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乎同一时间,印度海军司令也在公开场合强硬放话,宣称印度完全有能力掌控海上战线,并警告巴基斯坦不要轻举妄动。印度军方为何突然如此高调?这番言论究竟是战略试探,还是单纯的“嘴炮”表演?
一段印度退役将军的连线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他语出惊人地表示,若在巴基斯坦和中国之间选择对手,他更倾向于与中国作战。
几乎同一时间,印度海军司令也在公开场合强硬放话,宣称印度完全有能力掌控海上战线,并警告巴基斯坦不要轻举妄动。印度军方为何突然如此高调?这番言论究竟是战略试探,还是单纯的“嘴炮”表演?
5月11日,在印巴全面停火之后,印度军方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会上称印度这次赢麻了,直接表示对巴基斯坦境内目标进行了有效打击,达成了预期目标。
本以为这就是最抽象的了,结果更离谱的还在后面,就在这场发布会召开不到24小时,一名印度退役将军在连线视频时的讲话更是语出惊人:相比于巴基斯坦,更愿意与中国作战。
就在这位将军放狠话没多久,退役中将桑贾伊·乔希在直播里撂狠话"更愿意打中国",海军司令维韦克·库马尔跟着喊话要"绝对制海权"。
虽然印军高层脸不红心不跳地继续放狠话,但现实却狠狠抽了他们的耳光, 陆军的T-90S坦克,听着挺唬人,可据说连个无人机传来的新数据都消化不良,米格-21那“飞行棺材”三天两头出事,先进点的苏-30MKI,居然跟自家预警机说话都无法加密。
这堆“万国牌”装备凑一块儿,可不是1+1等于2那么简单,更像是一场后勤和协同的灾难。法国战机的通讯系统可能跟俄罗斯的对不上暗号,美国的导弹指引说不定跟以色列的雷达闹别扭,在今天这种讲究整体作战的战场上,简直是送人头!
但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掩盖自己的失败,印度媒体却将军队包装成了英勇神武、天下无敌的神话。报纸上、网上都是印军的“辉煌战绩”,老百姓听得热血沸腾,真以为打了多大胜仗,这种把可能吃瘪的局面硬拗成宣传上的成功,甚至描绘成胜利的套路,被网友们戏称为“宝莱坞式威慑”,看来已经是他们惯用的公关伎俩,一种在精神层面找补胜利的独门绝技。
一直以来,社会上层的婆罗门、刹帝利这些高种姓群体把持着话语权,他们从小就听惯了奉承话,骨子里就有一种唯我独尊、绝不认栽的劲儿,这也就导致了印度人有一种盲目的自信,所以印度的将军才会说出以下“神论”。
尤其是在西方的忽悠下,他们好像坚信,只要从买几架先进战机,从俄罗斯租一两艘核潜艇,就能在地区内横着走了。他们哪知道,现代战争早就不是比谁装备多、谁的个别装备性能好了,而是看谁的体系更强、信息更灵、能在所有领域协同作战。
印度军方这些奇谈怪论,说白了就是输了战争又不愿认账。长期依赖进口装备,让他们错把买来的武器当实力,根本没意识到军事体系建设、人员训练这些才是关键。当这种迷之自信成了习惯,印度在军事决策上还会栽多少跟头?这完全是鲁迅笔下阿Q的真实写照!
这种战略上的冒险,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在国际上,印度那些硬话和在边境地区的单方面小动作,很容易就把地区局势推向更紧张的境地。巴基斯坦在最近的冲突后已经把话挑明了:“我们不会主动停火”。如果印度继续在中国方向上挑衅,那很可能就要面对两头受气的两线作战压力,这可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都该拼命避免的局面。
国际社会都在劝,希望各方都冷静点,有话好好说,别把地区和平给毁了。可新德里的一些做法,正把整个地区往火坑边上推。从长远看,这种天天想着“边境威慑”、追求虚头巴脑的“大国地位”的战略,不仅没啥用,反而可能让印度自己栽大跟头。现在全球科技竞争这么激烈,中国在关键高科技领域正拼命搞自主创新,摆脱对外部的依赖。
如果印度还抱着地缘政治对抗的老黄历不放,继续限制外部科技合作,那很可能就会在技术封锁和债务压力的双重夹击下,面临盟友不理你、自己发展也受阻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又是搬不走的邻居,两国合作的好处远比互相掐架的消耗要大得多。无论是疫情后可能重启的朝圣之路,还是双方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国际场合的合作,都说明了两国关系改善的可能性和巨大利益。
加勒万河谷的星光照耀着两国哨所,印度士兵摆弄着老旧的INSAS步枪,中国边防部队的单兵外骨骼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两军对峙的寂静中,或许唯有喜马拉雅山脉亘古不变的雪崩轰鸣,能惊醒某些人迷醉于“精神胜利”的幻梦。
与其沉迷在虚幻的“胜利”和不切实际的豪言壮语里,不如先低下头,老老实实看看自家军事体系里那些急等着解决的根本问题。那些“会爆炸”的国产战机到底能不能安全上天了?海军那艘独苗航母,什么时候才能把舰载机给配齐了?说到底,战场才是检验一切的唯一标准,而不是话筒前的那些漂亮话。
信源:
观察者网2025.5.13——印度退役中将张口就来:巴基斯坦人操控中国武器更好,宁愿和中国作战而非巴基斯坦
来源:屏风浊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