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硕果盈枝。2025年10月15日下午三时,新洲一中“2025-2026学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策略研讨会”于航天城校区学术报告厅圆满收官。这场以“跨学科融合塑能、个性化培优提质”为内核的育人盛会,聚状元恩师之智,汇三校区同仁之力,经四轮深度议程,
破界融智育英才,凝心聚力谱新章
——新洲一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圆满落幕
金秋十月,硕果盈枝。2025年10月15日下午三时,新洲一中“2025-2026学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策略研讨会”于航天城校区学术报告厅圆满收官。这场以“跨学科融合塑能、个性化培优提质”为内核的育人盛会,聚状元恩师之智,汇三校区同仁之力,经四轮深度议程,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绘就了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崭新蓝图。
一、状元恩师传智:四维解码育英道,实战分享授良策
何志平、朱志刚、梅文琳、张千秋四位状元导师,携深耕教坛的实战经验登台,从四大维度拆解“从单科高分到全科高能”的育人密码,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
何志平(2015年市理科状元物理导师):擘画“大科学+大人文”课程图景,以“船体三维设计”“生态环境调研”等项目式学习为纽带,串联多学科知识;联动高校实验室资源,引尖优生走进“植物抗逆性研究”等真实科研场域,让分数沉淀为创新力、领导力等面向未来的“硬核素养”。
朱志刚(2023年物理向省状元英语导师):以“双语科学阅读沙龙”“跨文化科技史研讨”搭建成长舞台,打破“唯分数论”桎梏,助学生锚定长远人生航向;更传“478呼吸法”“考场正向暗示”等实用心法,为尖优生消解焦虑、轻装上阵。
梅文琳(2025年物理向省状元化学导师):独创“学科基因图谱”,从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志趣方向三维为学生精准画像;构建“基础套餐+营养加餐+特色定制餐”分层课程体系,支持学生自主研发实验装置,实现从“解题”到“创题”的思维跃迁。
张千秋(2025年物理向省状元数学导师):针对农村校资源瓶颈,提出“向内挖潜、向外借势”之策——推“学生主讲+师生同学”模式补师资短板,借B站“一数”、学科网等优质资源破信息壁垒;以“每日一题、每周一研、每月一测、每期一目标”的“四个一”工程,为农村尖优生筑牢成长根基。
二、互动交流碰撞:思维激荡出火花,疑义相析共成长
经验分享毕,互动研讨环节随即升温。邾城、阳逻、航天城三校区教师代表,围绕“跨学科教师协作机制”“主副科时间平衡”“尖优生高原期突破”等实践痛点发问,四位导师一一拆解:或建议组建跨校区资源共享小组,或提出开启跨学科探索。短短15分钟,思想碰撞间催生“尖优生思维诊断”“赋分科目1+1融合项目”等创新方案,如星火汇聚,点亮育人新思路。
三、高层擘画引领:锚定方向明路径,绘就蓝图聚共识
陶校长、程书记登台致辞,高屋建瓴地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四位教师的分享,扎根教学沃土,聚焦学生成长,既有理论高度,更有实践温度,为我校育尖工作提供了宝贵方法论。”同时,领导班子明确未来三大育人方向:以“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育学生系统思维;以“个性化培优”为核心,推广“学科基因图谱”“分层课程”,实现“一人一策”;以“资源破壁”为支撑,整合三校区师资、线上资源,建“跨校区育尖共同体”,最终锚定“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未来领跑者”目标,凝聚起三校区协同育人的强大共识。
四、学科分组研讨:聚焦实践寻对策,各科提炼育精英
随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六大学科组,在汪昕、杨连传等组长带领下,结合导师经验深研落地之策,各显学科特色。
语文组:以“破‘教知识’窠臼,育‘会思维’之才”为导向,推三策略:重构课堂,借“古典诗词家国情怀”议题让学生整合作品并解读创作;拓宽实践,设“校园文化调研”写报告,搞“跨学科写作”;优化评价,重观点、逻辑与表达,鼓励个性化解读。同时建“阅读+思维+表达”学情档案,实现“一人一策”。
数学组:推行“思维历程本”制度,记录学生解题思路、错题反思与迁移方法;设计“数学+”跨学科项目,如“用概率统计分析校园作息与学习效率”“用函数模型模拟生物种群增长”,让数学成为解决跨学科问题的“金钥匙”。
英语组:搭建“双语学科资源库”,收录生物、化学等学科英文科普素材;开设“英语科技辩论社”,围绕“基因编辑伦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议题辩论,提升学生语言应用与批判性思维。
物理组:设“实验室开放日”,支持学生自主设计“改进伏安法测电阻”等实验;联动高校物理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研学,感受真实科研氛围。
化学组:构建“基础+提升+创新”三级实验课程,优化评价体系,将“实验设计创新性”“数据处理严谨性”“团队协作力”纳入评价维度,替代单一结果导向。
生物组:紧扣“超知识记忆,育思维践行者”核心,借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带学生重走“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假说演绎→实验验证”科研路,吃透“假说-演绎法”;建“概念掌握+方法运用+探究能力+学科志趣”学情档案,开放实验室支持“洗手液抑菌效果探究”等小课题,更联合数学组开展“校园生态调查与数据建模”跨学科项目,让知识在实践中创新。
五、研讨会议总结:破界融合启新程,凝心聚力育英才
这场历时近三小时的研讨会,是新洲一中育英智慧的集中迸发,更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破界”前行的重要里程碑。从状元导师的经验分享,到三校区的思想碰撞,再到学科组的落地深耕,每一环都紧扣“跨学科融合”与“个性化培优”核心。
未来,新洲一中将以此次研讨会为起点,把研讨成果转化为育人实践,以“学科基因图谱”精准赋能,以“跨学科项目”打破壁垒,以“三校区资源整合”缩小差距,助力尖优生在“知识积累-思维提升-创新实践”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培育兼具高分实力与高能素养的未来领跑者,书写学校育人新篇章!
2022年新洲一中录取人数为1360人。
2025年高考,新洲一中600分以上439人(武汉市第二),物理方向最高分700分,5人达清华北大预估线(含省理科前20名1人),过特控线1070人,保持武汉市领先地位。
● 高分段成绩突出:
○ 600分以上人数达到439人,在武汉市排名第二,仅次于华师一附中。
○ 物理方向最高分700分,680分以上有8人,600分以上有324人。
○ 班级成绩优异,高三(22)班全班77人中有54人分数超过600分,最高分689分,最低分524分。
● 清华北大有望:
○ 5人达到清华北大预估分数线,其中1名同学跻身省理科前20名,已确定能考上清华。
○ 另有1名同学获得高分保护,李森睿同学高考成绩为700分,梅瑞祺同学为688分。
● 本科上线情况:
○ 过特殊本科线人数为1070人。
新洲一中在2025年高考中展现了强劲的实力,高分段学生集中,整体成绩优异,继续保持了在武汉市的领先地位。
2025年武汉市新洲区高考参考总人数为7489人,较2024年增加367人。其中普通高中类考生5647人,技能高考类考生1842人。2022年新洲一中录取人数为1360人。
城市评论家
2025年,全国高考在今天落下帷幕。
武汉作为教育强市,高考成绩一直在全省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
而位于武汉市远城区的新洲一中,在最近几年高考中声名鹊起,享誉荆楚大地。
新洲一中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江城的范围,在整个湖北省乃至省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有媒体分析指出,新洲一中正在创造新的“高考神话”。
武汉市新洲一中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先看几组数据:
1987年高考湖北省理科状元:新洲一中刘赛游(635分)
1、1987年新洲一中诞生了高考省理科状元刘赛游,高考成绩是635分。我国著名企业家雷军当年在仙桃中学参加高考,和刘赛游是同一届,当年雷军考了500多分,成绩也算比较优异,考入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之前网传雷军是当年湖北省高考理科状元,考了700分,其实是不属实的,因为目前可以考证的资料显示,雷军参加高考的1987年,湖北理科状元就是新洲一中的刘赛游,对此,雷军本人也曾经辟谣过:他说自己不是高考状元,卡里面也没有冰冷的40亿,希望各位媒体帮他辟谣,以正视听。
2、在过去十几年,新洲一中也诞生了多位省市高考状元:2015年,新洲一中的张栩铭以总分693分,夺得高考武汉市理科状元。2023年,新洲一中的方力航以715分的高分,夺得高考湖北省理科状元,轰动湖北!他以绝对的优势力压武汉九大名高及襄阳四中、襄阳五中,成为当年高考湖北最强王者,也正是因为如此,新洲一中再次被荆楚大地的人民所熟悉,也引发了全国媒体的广泛报道。
2023年高考湖北理科状元:方立航
2015年武汉市理科高考状元:新洲一中张栩铭
3、在600分以上的高分层,最近十几年新洲一中的表现非常优异,不仅碾压武汉市所有远城区的一中,而且还超过了武汉市内大部分的重点高中。以2024年高考为例,新洲一中600分以上的人数高达324人,牢牢占据武汉市第一方阵头部位置,一共有8位同学,高考分数在680分以上,其中最高分为692分。如果只考核6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数,新洲一中位居武汉市所有重点高中的前列。不止如此,在过去10多年中,几乎每年新洲一中都有4~6名同学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样的骄人成绩远远超出了江夏一中、黄陂一中等武汉市其它远城区的一中。
2024年新洲一中高考成绩
最近几年新洲一中的高考成绩为何如此广受关注?
原因是有几点:
1、新洲区只是武汉市的一个远城区,它只面向新洲区的学生进行招生,生源主要是以新洲区为主;而像华师一附中则是面向全省招生,尖子生的范围更加广泛。
武汉市行政区划图
2、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讲,新洲区以前只是一个农业大县,在1998年撤县改区,因此无论是从教育资源还是经济实力来看,和武汉市主城区差距较大。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越强,越是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和人才,这个地区的教育就会很强大。例如武汉市作为省会城市,在过去几十年,吸纳了很多黄冈中学的名师,因此武汉的中学教育质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武汉市高校云集,教育氛围浓厚,这些都是湖北其它地级市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经济实力对一个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个世纪80年代黄冈中学闻名全国,但是由于黄冈的经济远不如武汉、深圳等重点城市,导致了黄冈中学很多名师、特级教师纷纷流失到深圳、武汉等经济发达地区,这无形当中导致在过去10多年黄冈中学高考成绩比不上上个世纪80-90年代巅峰时期。新洲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考能够占据武汉遥遥领先的位置,实属不易,这也是武汉人民和教育专家对新洲一中给予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汉市新洲区最新国土空间规划示意图
新洲一中高考所取得的卓越成绩,被有的教育专家称之为高考的“新洲现象”。
为何出现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新洲教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上,孔子曾经周游列国,来到过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在旧街留下了“孔子使主路问津处”的千古美谈。到了东汉末年,淮南王刘安命人在旧街建设了庙宇,南宋以前称之为孔子庙,也就是目前新洲问津书院的前身。在过去千年,新洲问津书院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场所,杜牧,朱熹,王阳明。等历代名家都亲临书院,讲学步道,学子遍布五湖四海,这使得新洲问津书院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解放后,新洲县一直属于黄冈地区,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黄冈中学成为全国高考的神话,黄冈密卷,更是风靡全国,80~90年代,黄冈中学的多名学子斩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并多次诞生高考省状元,这直接让黄冈中学封神,深受黄冈教育的熏陶和管理,新洲一中的教学质量也非常高。可以说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新洲成为湖北闻名的教育之乡,有利于高考考出更好的成绩。
2、新洲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前面讲到了新洲以前一直是农业大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在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新洲人民非常重视教育,淳朴的农民都将孩子的教育摆在家庭的首要位置,因为当时大家都是一样的穷,所以在物质上大多数新洲人并没任何可以攀比的,他们唯一攀比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新洲的家长碰面聊的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如何提高孩子成绩等话题,与此同时,整个新洲区的学生和家长都非常尊重老师,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非常刻苦的学习、家长鼎力支持、尊师重教氛围浓厚,三方齐努力造就了新洲的高考神话。
新洲一中
3、新洲一中狠抓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据了解,新洲一中实行三级聘任制度,从校长到班主任再到学科老师,每个环节紧密相连,每年都会进行年度考核,如果连续三次评分出现,c级老师将被调往其他学校支教一年,对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管理,迫使老师不断进步,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管理水平。新洲一中拥有诸多高水平老师,其中不少都是特级教师或高级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尽职尽责,呵护学生,他们都怀着很高的敬业态度,一丝不苟的把每一个学生教好,而新州一中的学生都非常尊敬教师,在这样良好的教育氛围下,师生齐努力,高考不考出好成绩都难!
新洲一中取得的高考卓越成绩,再次证明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新洲一中平时都是默默耕耘者,但是到了每年高考出成绩的时候,往往会霸榜各大新闻媒体头条,可谓厚积薄发,功力深厚。
新洲一中,继续在荆楚大地续写“高考传奇故事”!
附录:
新洲二中2003年高考录取名单部分
新洲二中2003年同学录
来源:新洲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