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11岁女童的母亲李女士发现孩子在千岛app上购买了500多块钱的卡牌后,想找商家退货。商家却称,未成年人退款须上传家长怒骂孩子、狂扇孩子耳光的5分钟视频,扇耳光不能停且必须有清晰的扇耳光的声音。商家的言论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名11岁女童的母亲李女士发现孩子在千岛app上购买了500多块钱的卡牌后,想找商家退货。商家却称,未成年人退款须上传家长怒骂孩子、狂扇孩子耳光的5分钟视频,扇耳光不能停且必须有清晰的扇耳光的声音。商家的言论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未成年人擅自进行大额消费,事后难以返还的问题经常困扰着一部分家长。有的未成年人花费数十万元给主播打赏;有的未成年人给游戏充值,一充就是好几万;也有未成年人沉迷购买周边产品,把家里钱花光了家长才知道……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的大额消费需要法定代理人(监护人)的同意或追认才能生效,如果监护人要求商家退还款项,实际上就是监护人拒绝对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予以追认,该笔消费属于无效,商家必须退还。
然而,此事的特殊之处在于,500元并不属于大额消费,未成年人进行小额消费的权利是否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也是争论的焦点。此外,未成年人大额消费的返还可以通过律师协商解决,因为大额消费的代价远远高于请求法律专家介入的代价。然而由于成本问题,未成年人小额消费的返还却只能通过家长与商家的协商来解决。为了几百块钱的返还,花几倍十几倍的代价请律师,或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沟通,这也并非理性选择。如何同时维护未成年人、家长和商家的合法权益,目前还并没有较为明确的办法。
在这起事件中,舆论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则是商家无理的退款要求。商家大概率面对过很多这样的情况,内心也许是充满愤怒和无奈的。提出这样无理的要求一方面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家长替自己打骂孩子发泄愤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吓退对面的家长,让家长不再退款。然而商家忽略的一点是,退货退款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论对面买家是否成年,都有权利要求退货。商家这种“加码退款条件”的行为本来就是违法,更不要说教唆家长虐待儿童,更是涉嫌犯罪。商家的生意不好做,很多人都能理解,然而这种“情绪化”的沟通方式,只能把人们的同情心都“败光”。商户逞一时“嘴痛快”,被顾客投诉后还是要接受惩罚。想用“打孩子耳光”来发泄愤怒,最终这个巴掌还是会打回自己的脸上。
无论我们批评孩子和家长也好,谴责商家也罢,平台的责任是不能忽略的。此次涉事的“千岛APP”就做出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事发之后,李女士向客服求助,客服称“平台无法强制,建议双方协商沟通”。千岛官微回应称,所谓的“未成年人退款扇耳光”并非千岛官方要求,而是“网络梗图”。该回应堪称“废话文学”的典范,没有回应公众关切,直接避重就轻撇责任。顾客的退款需求平台不予回应,商户发表不当言论平台瞬间“甩锅”,人们纷纷质疑“要你何用”?面对买卖双方的矛盾,平台不介入监管,就是失职失责,不作为的平台,就应当首当其冲受到惩罚。
未成年人大额充值返还难,商家客服辱骂顾客,这种新闻我们很多都是看到媒体曝光借助舆论才得以解决,然而这终究不是完善之道。面对此种问题,我们需要的是负责任监管的大手,而不是打向孩子的耳光。只有依靠常态化监管,扎紧制度的篱笆,才能维护消费者和商家的合法权益。可喜的是,一部分平台已经率先走出了这一步,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充值限额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大,相信此类乱象必将得到有效的整治。
津云评论员|二花
来源:津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