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8日清晨,江苏连云港连岛海域被八级阵风裹挟,海浪拍打着礁石,卷起数米高的浪花。当地市民李龙在海边收集浮漂时,不慎被突如其来的巨浪卷入海中。暗礁密布的海域、汹涌的暗流让岸边围观群众虽心急如焚,却始终无人敢贸然下水。危急时刻,正在附近准备冬泳的王
2025年10月18日清晨,江苏连云港连岛海域被八级阵风裹挟,海浪拍打着礁石,卷起数米高的浪花。当地市民李龙在海边收集浮漂时,不慎被突如其来的巨浪卷入海中。暗礁密布的海域、汹涌的暗流让岸边围观群众虽心急如焚,却始终无人敢贸然下水。危急时刻,正在附近准备冬泳的王玉平听闻呼救,毫不犹豫拎起救生圈跃入巨浪,用血肉之躯在惊涛中搭建起生命通道。事件经网络传播后,迅速引发关注,央媒第一时间报道点赞,王玉平的勇毅与李龙的感恩,成为牵动社会人心的温暖话题。
当日上午9时许,连岛海域的风势仍在加剧,浑浊的海水裹着砂石不断冲击海岸。李龙失足落水后,身体迅速被海浪推向深海,他在水中挣扎的身影让岸边呼声此起彼伏。“浪太大了,底下全是暗礁,下去就是送死!”围观人群中有人急得跺脚,却无一人敢迈出脚步——此前当地曾因类似天气发生过礁石划伤、溺水身亡的事故,极端环境让救援风险陡增。
就在李龙的挣扎渐渐微弱时,穿着泳衣的王玉平从人群中冲出。他没有多余的准备,只顺手抓起岸边的橙色救生圈,便一头扎进冰冷的海水里。刚入水,一个巨浪就将他掀得偏离方向,冰冷的海水瞬间浸透全身,礁石的棱角更是在他手臂上划出一道血痕。“回来!太危险了!”岸边群众的呼喊声被风声吞没,李龙在水中也断断续续喊着“别过来”,但王玉平始终朝着落水者的方向,奋力划水。
海浪一次次将王玉平推向礁石,他的膝盖、小腿被礁石磕碰得鲜血直流,每一次调整方向都要对抗强劲的逆流。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借着浪头间隙,一点点靠近已经有些意识模糊的李龙。终于,在第三次尝试后,王玉平抓住李龙的手臂,迅速将救生圈套在他身上,用尽全力将其往岸边方向推。
岸边群众见状,立刻找来绳索、竹竿,有人甚至趴在礁石上伸手接应。在王玉平与岸上人群的默契配合下,李龙被逐步拉向浅水区。当李龙的身体终于触碰到沙滩时,岸边爆发出一阵松气的欢呼。可众人还没来得及高兴,又发现王玉平被一股逆流卷向深海——长时间对抗风浪让他体力透支,手臂因反复划水开始抽筋。
“快帮他!”人群再次紧张起来。王玉平凭借多年冬泳积累的经验,调整呼吸,顺着浪涌的节奏缓慢向岸边游动。期间,他多次因体力不支短暂下沉,又凭着一股韧劲重新浮出水面。最终,在一波大浪的助力下,王玉平被冲到浅水区,岸边群众一拥而上,将他搀扶上岸。此时的王玉平,额头渗着血,四肢布满划伤,救生圈上也沾着斑驳的血迹,他瘫坐在沙滩上,第一句话却是“人没事吧?”
事件相关视频被路人上传至网络后,单日播放量突破千万。网友纷纷留言:“他跳下去的那一刻,根本没考虑自己能不能回来”“膝盖上的血印,是最耀眼的勋章”。央媒在报道中评价:“王玉平用‘一身伤’换‘一条命’,展现的是普通人骨子里的勇敢与担当。”面对媒体采访,身为党员的王玉平只是笑着说:“当时没想那么多,就觉得能救一定要救,换作别人也会这么做。”
被救后的李龙,身体恢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家人找到王玉平当面致谢。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龙仍忍不住哽咽:“我喊他别过来,可他还是往我这边游,要是没有他,我真就见不到孩子了。”他还表示,会把这件事告诉儿女,让孩子们以王玉平为榜样,学会敬畏生命、传递善意。
当地见义勇为基金会也迅速跟进,为王玉平颁发“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及奖励金。基金会工作人员表示:“王玉平在极端危险环境下挺身而出,不仅挽救了一条生命,更给社会注入了温暖力量,这样的行为值得被看见、被表彰。”
王玉平的纵身一跃,是危急时刻的本能选择,却映照出平凡人最可贵的精神底色——在风险面前,他没有权衡利弊,只以“能救就救”的朴素想法,扛起了生命的重量。而李龙的跪地致谢、网友的集体点赞、基金会的及时表彰,更构成了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勇敢被看见,感恩被传递,善意在人与人之间流动。
这场救援也给公众敲响了警钟:海边休闲虽能放松身心,但面对复杂海况与极端天气,需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同时,如何进一步完善海边应急救援设施、健全见义勇为保障机制,让“敢救人、能救人、救得好”成为常态,仍是社会需要持续关注的课题。而王玉平与李龙的故事,终将成为一份鲜活的注脚,提醒着我们:温暖与勇敢,永远是照亮社会的光。
来源:三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