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有3大罪人,差一点导致中国亡国,这些人到底是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21:23 1

摘要:他在日记里写下了一句话——“不料精卫之糊涂卑劣乃至于此,诚无药可救。”这话没几天就传开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8年,重庆。

蒋介石坐在书桌前,翻着当日的战况简报,神情凝重。

他在日记里写下了一句话——“不料精卫之糊涂卑劣乃至于此,诚无药可救。”这话没几天就传开了。

那时候人们都在猜,汪精卫到底干了什么。

其实早在这之前,汪精卫的动向就已经让不少人开始怀疑。

这个曾经的“革命青年”,竟然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开始日方秘密接触。

谁也想不到,那个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人,会在晚年走上这样一条路。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汪精卫年轻时确实让人佩服。

他是清末广东人,早年留学日本,后来转去法国,跟着孙中山一起搞革命。1910年,他为了刺杀摄政王载沣,差点搭上命。

坐牢的时候,他的诗在报纸上一登出来,立刻传遍全国,被称为“赤胆忠魂”。

可惜,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后来越来越远。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战全面爆发。

日本兵一路打到南京,很多人都在想,打下去还怎么活?汪精卫那时候已经是国民政府的高层,心里怕是真扛不住了。

他开始觉得,或许跟日本人“讲和”才是出路。

他选的“和”,不是停火谈判,而是直接另起炉灶。

1939年,他跑到河内,公开发表“艳电”,宣布要成立“和平政府”。

当时南京刚被攻陷不久,百姓还在哀嚎,尸体还没埋干净。

他一边说“为了国家和平”,一边在日本人的安排下组建伪政权,坐镇南京。

这事儿一出,舆论哗然。

连很多原来支持他的老同僚,也开始和他划清界限。

可他不在意。

他说:“只要国家能保全,骂名我来背。”这话听上去挺有气魄,但当时的人心里都明白——这不是“背骂名”,这是卖国。

而汪精卫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做出这种选择的人。

再往前几十年,清朝还没亡的时候,也有一个人做出了关键选择。

他的名字,叫慈禧。

这位在紫禁城里把握朝政几十年的太后,面对外敌入侵时,始终犹豫不决。

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的军费本该用来添置弹药设备,可因为她的六十大寿,几百万两白银被挪去修颐和园、办寿宴。

那年秋天,北洋舰队在黄海全军覆没。

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就这样被日本人打得七零八落。

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有人说,那是中国近代最耻辱的一战。

而背后的推手,就是慈禧。

她不是不知道改革的必要,也不是没见识过西方的强大。

可她始终更在意自己的权力。

哪怕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她也选择逃跑,一路坐着大轿子,风风光光地跑去西安。

路上,有人给她送了一碗小米粥和两个鸡蛋,她高兴得不得了,当场把那人升了三级。

这不是段子,是史书记载的真实细节。

那时候的大清,其实还有翻身的机会。

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基础不算差。

可惜,慈禧把所有可能都堵死了。

到了她死那年,清朝已经病入膏肓。

再之后,中国有过一次真正的机会。

1912年,清帝退位。

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他接过的是完整的版图、完整的政权,还有全国上下对新制度的期待。

更难得的是,他手里还有钱。1912年到1914年,全国新建了四千多家工厂,铁路、矿业、纺织、机械——什么都有。

那时候的中国,是有希望的。

更关键的是,列强正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顾不上亚洲。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期。

可袁世凯偏偏不甘心做总统。

他想做皇帝。1915年,他正式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

消息一出,全国哗然。

四川、云南、广东等地先后宣布独立。

短短三个月,全国陷入混乱。

83天之后,袁世凯病死。

他死后,北洋政府群龙无首。

各地军阀趁势崛起,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混战。

中央政权形同虚设,列强趁虚而入,日本在山东站稳脚跟,后来的侵华战争,其实就是从那时候埋下的种子。

那么,慈禧、袁世凯、汪精卫,这三个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共同点?

他们都不是无能之辈。

慈禧精于权谋,能在宫廷中独揽大权几十年;袁世凯治军有方,北洋军在他手里一度战无不胜;汪精卫曾是革命先锋,文才武略都有过人之处。

可他们也都有一个致命的选择。

慈禧选择了保守,错失了改革的最佳时机。

袁世凯选择了复辟,把本可崛起的共和国拖入深渊。

汪精卫选择了投敌,让抗战多付出了无数代价。

他们的人生结局也不尽相同。

慈禧死在宫中,身后留下一个烂摊子。

袁世凯死在帝位上,连太子都没来得及立。

汪精卫死在日本,尸骨被炸毁,坟墓也被铲平。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在南京的梅花山立碑。

参考资料:

李侃、张传玺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德刚,《袁氏当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汪伪政权档案选编》,中华书局,2006年。

吴相湘,《汪精卫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年。

来源:俊头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