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政”(3)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0 16:53 1

摘要: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子张虽然跟着孔子学“干禄”,也许是受到孔子通过著书立说,教化三千弟子,传播圣贤思想的影响,子张也是终身未仕,他一心弘扬圣贤文化,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宣传员!

《论语・颜渊篇》记载,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老师,以后我要是参与政事,应该怎么做啊?

从政之道,关键两条:一是工作的态度,说的是“无倦”;二、原则是要“忠”。孔子“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句话,既讲修心,又强调力行,两者不可或缺。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子张虽然跟着孔子学“干禄”,也许是受到孔子通过著书立说,教化三千弟子,传播圣贤思想的影响,子张也是终身未仕,他一心弘扬圣贤文化,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宣传员!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问政”的基本解释是咨询或讨论从政之道,也可以理解为从事政治活动。

“子路问政”,主要是讲践行,也就是如何做,才算得上是行“仁政”。

孔子说,一个为政者只有“先之劳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并且持之以恒,不要懈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办理好政事。“从政”既要注重“先之劳之”,也就是开始;又要持之以恒,也就是“无倦”,有始有终,这才有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论语・子路篇》记载,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仲弓做了鲁国执政卿季氏的宰,是参与政事。

孔子说,做好三点就能把正事办理好:一是“先有司”,先设立好管理各种事务的机构,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法规,任命有关的官吏,让他们各司其事,各尽其责;二是“赦小过”,原谅他们的小过错,这和《论语・微子篇》记载的“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相似;三是“举贤才”,如“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这些都是“举贤才”的例子。“举直错诸枉”指把正直的人推举提拔起来,放置于邪曲的人之上。知贤、举贤、任贤,不仅是孔子评价为政者、执政者、从政者的重要标准,也是孔子施教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孔子的治国之道。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政”指政令,政策。

“授之以政”是受命承担国家的政务,也就是让他处理国家的政务。

读了《诗经》,这叫“学”,“授之以政,达”、“使于四方,能专对”,这叫做“习”。学习《诗经》了,但不能很好结合实践,就会出现对内不能做好政事,对外不能“专对”,这说明学习《诗经》没学到点子上。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政”的本义是指政事、政务。

“从政”意思是参与政事,处理政事,也就是帮天下人去做事。

“从政”首先要“正己”,先让自己正直起来,公正起来,这样才能推己及人,进而影响身边人,乃至天下人,这才是真正的“正人”。

孔子说,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对端正他人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篇》)(假如你自己没有贪欲的心,民众丰衣足食,即使你奖励偷窃,也没有人会这么干的。)

《论语・子路篇》记载,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事”的本义指治事、从事。《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事,职也。”引申为职守。

鲁国国君的教令,叫“政”;季氏家也就是卿大夫的教令,只能叫“事”,不能叫“政”。怎么去执行国家的政策,这当然是臣下的事了。

一天,冉求下班晚了。孔子问他,为什么今天这么晚呢?冉求回答说“有政”,而孔子说是“其事也”。孔子说,是季康子的家事吧。如果有政务,虽然国君不任用我了,由于我是大夫的身份,可以通过列朝参与听政,也该知道的。

冉有说“有政”,有政事就应在鲁国的朝堂上说。而现实是,季康子尽管是卿大夫,实际上执掌着鲁国的实权,他在家中召开个会议,私下发布政令,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类的事,这是僭越礼制的行为。对于冉有的话,孔子给予了及时的纠正。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做了莒父宰,他问孔子,老师,怎样才能办理好政事。孔子说,从政应该注意两件事:一是“无欲速”;第二件事是“无见小利。”

要坚持推行礼乐教化,无论是以“礼”导民,还是以“乐”化民,都不要想一朝一夕成功,扎扎实实去做,才有可能成功。当然了,既然要干大事,就不能为蝇头小利所诱惑。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问,老师,“今之从政者何如?”意思是说,“老师!照您这样的说法,您看现在从政的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意思是说,现代的一些执政者,如“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季氏、“阳货欲见孔子”的阳货等,一个个都是贪欲金钱、名利的主儿,他们从来不会为了国家、民众的利益着想的。一些参与政治的官员是“在其位,不谋其政”,因此,孔子从骨子里鄙视他们,称他们是“斗筲之人”。

如果一个人不注重修行,就出来做官,这和饭桶无异!

《论语・微子篇》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楚国的一个狂者唱着歌从孔子的车前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怎么逐渐减少了呢?过去的,再劝阻也改正不过来了,未来的还可以追寻。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在上位者都非常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说说自己的道。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说上话。

“今之从政者殆而”是说,无论是诸侯国的国君,还是卿大夫,他们都是“德之衰”,道德越来越差,甚至是些没有德行的人。换句话说,社会已是一个无可救治的时代了。因此,楚狂接舆劝说孔子,你别折腾了,别以为自己能通过这些国君和卿大夫能改良社会。

《论语・尧曰篇》记载,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儒家的读书人,一生的志向就是通过从政,运用所学做更多帮助百姓,利益天下的事情。

在这里,孔子把“为政以德”的“德”明晰化了,具体化了!“德”就是“尊五美,屏四恶”。“尊五美”是讲,“从政”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用正面的积极心态为民众服务。“屏四恶”是说,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和阻碍,合理施政,保证政令的畅通和善政的落实。

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三教》记载:“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教是效法(学习)。上面怎样做,下面就跟着效法(学习)。

孔子主张治理国家以道德来教化民心,教化不能看成是教育,“教”是教育,“化”是风化。教化是从政者在民众富裕之后应该着手的大事。教化在孔子的眼里,是用道德和礼仪来教化民众,反对单纯使用政令和刑法。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就是“教”,德治能使民众从内心和精神上归顺。若未“教之”,便是从政者的失职;因为失职却妄加刑杀,这就是“虐政”。所以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就是因为在戍边途中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缴令,按秦律当斩,所以他们想活命,才会发动起义,吹响了推翻暴秦的号角。

“尊五美,屏四恶”,不仅对做好政务有帮助,同样对人生修养也大有益处。

儒家的“仁政”,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型的政治,基础在于“为政以德”。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为人们构筑了一个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起点、以礼制为手段的政治思想体系。

“政治”包涵两层含义:一、“政”指的是正确的领导,二“治”指的是正确的管理。“政”是方向和主体,“治”是手段和方法,“治”是围绕着“政”进行的。儒家讲政治,强调要“正人”,必须先“正己”,“正己”是“正人”的前提,为政者,执政者、从政者只有自身正直,才能引导社会正气,实现社会和谐、单位和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是“政治”的本意。

总的来看,儒家对“从政”有着很高的标准,只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志士仁人”,怀着一颗为天下万民服务的心,才可以做好政治的。否则,就不要参与政事,欠一人的债好还,欠天下苍生的债,怎么还?所以从事政治,不能不慎重啊?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提倡的政治,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中央政府缺乏问责制,对权力使用要进行充分监督,对滥权渎职要进行充分追责。

来源:沐浴墨香张一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