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超6.5亿亩,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以上。但对广大种植户而言,“选种难”始终是绕不开的痛点——市场上玉米品种超千种,宣传话术五花八门,加上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高温、干旱、病害交替侵袭,选错品种轻则减产20%,重则面临
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超6.5亿亩,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以上。但对广大种植户而言,“选种难”始终是绕不开的痛点——市场上玉米品种超千种,宣传话术五花八门,加上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高温、干旱、病害交替侵袭,选错品种轻则减产20%,重则面临绝收风险。
2025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同一块地块,适配品种与不适配品种的产量差可达400公斤/亩,而抗逆性强的品种在极端气候下减产幅度能降低60%。因此,选择“高产+稳产”双属性的玉米种,成为农户保障收益的核心关键。本文结合2024-2025年国家审定结果、七大主产区测产数据及万余名种植户实战反馈,分区域拆解最高产稳产品种,附专业选种避坑技巧,帮你精准锁定“丰收密码”。
东华北春玉米区(涵盖黑、吉、辽、内蒙古东部等)是我国玉米产量核心区,占全国总产量的40%,但这里春寒多、夏季多雨,大斑病、灰斑病高发,对品种的耐寒性、抗病性要求极高。2024年区域测产数据显示,以下3个品种综合表现最优:
1. 郁青392:亩产1300公斤的“测产冠军”
郁青392是东华北区的“新晋王者”,2024年在吉林公主岭的高产示范田创下1316.66公斤/亩的纪录,较对照品种增产28%。其核心优势在于“基因级抗逆性”——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集成了抗旱、抗倒伏基因,根系深度达1.8米,比普通品种多30%,在2024年辽宁干旱地区仍实现亩产1120公斤。
该品种生育期127天,积温需求2650℃,株高270厘米,穗位95厘米,茎秆韧性强,倒伏率低于1.2%。籽粒呈马齿型,容重750克/升,抗大斑病、灰斑病能力达“高抗”级别,适合吉林中晚熟区、辽宁东部等病害高发区域种植。吉林松原种植户李占军反馈:“2024年雨水多,周边品种穗腐病严重,郁青392一亩地收了2600斤,几乎没烂穗。”
2. 中科东玉201:密植高产的“机械化首选”
由中国农科院选育的中科东玉201,是为规模化种植量身打造的品种,耐密植达5500株/亩,比普通品种每亩多种1000株,且不空杆、不秃尖。2024年东华北区试平均亩产1280公斤,配套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后,增产潜力可达200公斤/亩。
其突出特点是“籽粒脱水快”,收获时含水量仅22%,比同类品种低5个百分点,机收时掉粒率不足0.3%,每亩可节省人工成本30元。抗丝黑穗病、茎腐病能力突出,在黑龙江绥化的盐碱地试种中,亩产仍达1050公斤,适合黑龙江、吉林中晚熟区的规模化地块。
3. 天育108:稳产优先的“抗逆多面手”
天育108连续三年稳居东华北春玉米区种植面积前十,以“适应性广、抗逆性全”著称。2024年极端低温天气下,其出苗率达98%,比对照品种高12个百分点,平均亩产1150公斤,稳产性排名区域第一。
该品种株型紧凑,叶片上冲,通风透光性好,高抗倒伏、青枯病,中抗大斑病,适合积温2600℃以上的山区、丘陵地块。内蒙古通辽种植户王秀莲说:“我家地块高低不平,种天育108五年了,不管旱涝,亩产都能稳定在2200斤以上,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黄淮海夏玉米区(豫、鲁、冀、皖北等)是我国玉米种植最密集的区域,但这里夏季高温干旱频发,南方锈病、青枯病逐年加重,2024年该区域因病害导致的减产面积超3000万亩。以下4个品种经实战检验,成为农户眼中的“定心丸”:
1. 君育136:转基因升级的“高产标杆”
君育136由河南农大陈伟程教授团队选育,2024年黄淮海区域测产中亩产达1086.49公斤,较经典品种郑单958增产23%。2025年完成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转育后,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达98%,减少农药使用量3次/季,每亩节本50元。
其核心优势是“极端天气适应性”——融入美系坚杆种质后,茎秆强度提升40%,倒伏率低于0.8%;在2024年38℃持续高温天气下,结实率仍达92%,远超同类品种的75%。高抗锈病、青枯病、穗腐病,适合河南、山东等麦茬直播区域,高密度种植(5000株/亩)下表现最优。
2. MY73:连续三年的“面积冠军”
MY73是汤继华教授团队培育的“国民品种”,连续三年稳居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面积首位,2024年测产中亩产超1000公斤,推广面积突破3000万亩。其株型紧凑,穗位低(90厘米),籽粒脱水快,完全符合机械化粒收需求,收获损失率仅1.5%。
该品种最突出的是“耐高温能力”,散粉期遭遇高温时,花粉活力仍保持85%以上,不花粒、不秃尖。高抗茎腐病、小斑病,中抗锈病,适合山东、河北等高温高发区的中高产田块。河南周口种植大户张建军说:“我种了200亩MY73,2024年高温天没浇过水,亩产还收了2050斤,机器收割一天就完活,太省心了。”
3. 新科871:高光效的“抗逆新星”
新科871是2025年的“黑马品种”,凭借“高光效+强抗逆”特性迅速走红黄淮海地区,2024年安徽宿州示范田预估亩产达1700斤,比当地常规品种高15%以上。其光合效率比普通品种高20%,干物质积累快,即使在密植(5000株/亩)条件下,每个玉米穗都能充分发育。
在2024年黄淮海涝灾中,新科871表现亮眼:根系发达抗涝,后期青枯病、穗腐病发生率低于3%,而周边品种发病率超20%。安徽阜阳零售商王树华反馈:“这个品种秸秆韧性好,收割机收割时不掉粒、不堵机,一亩地能少花20块人工成本,种植大户抢着要。”
4. 沃玉3号:病害高发区的“救命种”
沃玉3号是黄淮海病害高发区的“首选品种”,高抗穗腐病、青枯病,对南方锈病的抗性达“高抗”级别,2024年锈病大爆发时,发病率仅2.1%,远低于同类品种的35%。其果穗长筒形,穗长20厘米,行数16-18行,百粒重38克,平均亩产900公斤,最高可达1100公斤。
该品种适应性极强,平原、丘陵、山区均可种植,耐贫瘠能力突出,在中低产田块仍能稳定增产10%以上。山东菏泽种植户刘庆丰说:“我家地块年年闹锈病,换了沃玉3号后,再也不用天天打药,亩产还比以前多收300斤,这品种真抗造。”
西北春玉米区(新疆、甘肃、宁夏等)光热资源充足,但干旱缺水、土壤盐碱化严重,对品种的抗旱性、耐盐碱能力要求苛刻。2024年区域测产显示,以下2个品种实现了“旱区高产”的突破:
1. 禾育157:亩产1300公斤的“旱区冠军”
禾育157是2024年西北生态区测产冠军,亩产达1305公斤,在新疆石河子的干旱地块创造了亩产2610斤的纪录。其抗旱性源于“高效水分利用基因”,配合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水分利用效率提升30%,比普通品种节省灌溉用水200立方米/亩。
该品种生育期135天,积温需求2800℃,株高280厘米,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耐盐碱能力突出,在土壤含盐量0.3%的地块仍能正常生长,籽粒容重770克/升,品质达国标一级。适合新疆、甘肃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规模化种植基地。
2. 先玉1225:耐盐碱的“稳产保障”
先玉1225是西北地区的“老牌劲旅”,以“耐盐碱、抗逆稳”著称,2024年宁夏盐碱地试种中,亩产达1200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30%。其根系耐盐碱基因表达量比普通品种高50%,在土壤pH值8.5的地块出苗率仍达95%。
该品种属于大穗型品种,穗长22厘米,百粒重40克,抗茎腐病、穗腐病,后期持绿性好,活杆成熟。适合宁夏、陕西北部等盐碱化较轻的区域,搭配地膜覆盖技术,可进一步提升产量15%以上。新疆昌吉种植户李建国说:“我家地有点碱,种先玉1225五年了,不管天旱天涝,亩产都能稳定在2400斤左右,靠谱!”
对于种植区域分散或跨区流转土地的农户,以下2个“五次国审”的全能型品种可优先选择,适配全国25个省份,真正实现“一种多适”:
1. 东单1331:五次国审的“国民品种”
东单1331是东亚种业的“王牌产品”,通过东华北、黄淮海、西北、西南及青贮五大生态区国审,适配全国25个省份,2024年推广面积超4000万亩。其核心优势是“综合抗性无短板”:根系发达,茎秆坚韧如钢,倒伏率低于0.5%;高抗穗腐病、大斑病、青枯病、锈病,对红蜘蛛也有广谱抗性。
该品种耐密植性强,每亩可种4000-6000株,种密了也不空杆、不秃尖,果穗均匀饱满。东华北春播亩产可达1200公斤,黄淮海夏播亩产可达1000公斤,西南山区亩产可达950公斤。吉林、河南、新疆等地的种植户反馈:“东单1331就是‘懒人种’,不管在哪种,只要正常管理,产量都差不了。”
2. 中科玉505:抗锈病的“跨区王者”
中科玉505是全国广适性品种的代表,东华北至西南地区均可种植,2024年西南区试亩产达1120公斤,黄淮海地区亩产达1000公斤。其最突出的是“抗锈病性能”,2024年南方锈病高发期,发病率仅1.8%,是锈病高发区的“救命种”。
该品种株高260厘米,穗位95厘米,花粉量大、散粉期长,耐高温能力突出,结实性好。抗青枯病、穗腐病、大小斑病,适宜4000-4500株/亩种植,适合机械化收割。安徽、四川、辽宁等地的种植户均表示,中科玉505适应性强,在不同地块的产量波动不超过5%,稳产性堪称“一绝”。
选对品种的核心是“因地制宜”,盲目跟风高价品种或听信虚假宣传,极易导致减产。以下4个专业技巧,帮你避开90%的选种陷阱:
1. 先看“三证”,再查审定
合法品种必须具备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种子质量合格证、品种审定证书,购买时可要求商家出示。同时登录“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官网,输入品种名称查询审定区域——比如东单1331可查见“适宜东华北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等”,若在未审定区域种植,风险极高。
警惕“白皮袋种子”和“新名词品种”,比如“太空育种”“超级玉米”等噱头,若查不到审定信息,一律不要购买。2024年河南就有农户因种植未审定的“太空玉米”,导致亩产仅300公斤。
2. 结合“两大核心指标”选品种
• 积温匹配:品种所需积温必须与当地积温相符,比如东华北春玉米区需选积温2600℃以上的品种(如郁青392),黄淮海夏玉米区需选积温2400℃以下的品种(如MY73)。积温不足会导致成熟度差,产量降低10%-20%。
• 地块适配:高肥田块选耐密型品种(如中科东玉201,5500株/亩),中低产田块选稀植大穗型品种(如先玉1225,4000株/亩);盐碱地选耐盐碱品种(如禾育157),病害高发区选高抗品种(如沃玉3号抗穗腐病)。
3. 认准“抗逆性标签”,避开短板品种
根据当地主要灾害选抗逆性:黄淮海地区必须选“抗锈病、耐高温”品种,东华北地区必须选“抗大斑病、耐低温”品种,西北地区必须选“抗旱、耐盐碱”品种。查看品种审定公告中的“抗性鉴定”部分,标注“高抗(HR)”“抗(R)”的优先选,标注“感(S)”“高感(HS)”的坚决避开。
4. 小面积试种,再大规模推广
对于新上市的品种(如2025年新审定的新科871),首次种植务必小面积试种(建议1-2亩),观察其在当地的出苗率、抗逆性、成熟度及产量表现。连续试种1-2年后,确认适配再大规模种植,可有效降低风险。
为方便大家快速选型,整理了2025年各主产区标杆品种的核心参数:
品种名称 适配区域 亩产潜力(公斤) 核心抗逆性 适宜密度(株/亩) 审定情况
郁青392 东华北春玉米区 1316.66 抗大斑病、灰斑病,耐干旱 5000 2024年国审
君育136 黄淮海夏玉米区 1086.49 抗锈病、青枯病,耐高温 5000 2024年国审(转基因升级)
禾育157 西北干旱区 1305 抗旱、耐盐碱,抗倒伏 5500 2024年国审
东单1331 全国25省 1200(春播)/1000(夏播) 抗锈病、穗腐病,抗倒伏 4000-6000 五次国审
新科871 黄淮海夏玉米区 850 抗青枯病、穗腐病,耐密植 5000 2024年国审
2025年玉米选种的核心逻辑已从“单纯追高产”转向“高产+稳产+适配性”的三维考量——东华北选郁青392、中科东玉201,黄淮海选君育136、MY73,西北选禾育157、先玉1225,跨区域选东单1331、中科玉505,这些品种经权威测产与农户实战检验,是当前各区域的最优解。
但需牢记:好品种只是基础,科学管理才是关键。配合“测土配方施肥、精准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可进一步提升产量15%-20%。建议大家收藏本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型,也可关注当地农技推广站的品种推荐,让每一分投入都能换来满满的收成。
来源:婷姐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