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星打球到底图啥?——任嘉伦刚拿完奖就一瘸一拐走出球馆,粉丝的心瞬间比杭州晚风还凉。”
“明星打球到底图啥?——任嘉伦刚拿完奖就一瘸一拐走出球馆,粉丝的心瞬间比杭州晚风还凉。”
10月18日晚,杭州奥体中心灯亮得晃眼,观众席里三层外三层,手机镜头全对着中场那个穿荧光绿球衣的艺人。
任嘉伦一个变向过人,动作挺帅,可下一秒左脚踝就往里一折,整个人啪地坐地上。
现场MC还在喊“没事吧”,他已经自己爬起来,坚持罚完球,可走路时左脚不敢着地,鞋也穿不进,只能套着拖鞋往通道挪,背影一跛一跛,像把钝刀慢慢割粉丝的心。
赛后不到两小时,“任嘉伦受伤”冲上热搜第一。
有人骂主办方“干嘛让非职业打满三节”,有人心疼“哥哥明天还要拍戏”,更多人焦虑:轻微扭伤到底多久才能好?
会不会像上次某顶流一样,看着没事,结果拖成习惯性崴脚,连红毯都走不稳?
19日凌晨,团队出来灭火:拍片了,骨头没事,就是普通扭伤,冰敷+静养,工作照跑。
NBA中国也发了官方海报,特地@他:感谢到场,祝早日满血。
话虽客气,却没人敢打包票——艺人行程以小时计,品牌方、剧组、广告棚都在排队,一旦脚肿穿不进靴子,违约金按分钟算。
别小看这一下。
去年同一场名人赛,前选秀爱豆韧带拉伤,直接缺席收官演唱会,粉丝后援会砸下的百万灯牌全打水漂。
再往前,某影后腕关节挫伤,剧组停工两周,每天烧掉30万场地费,最后制片方把风险写进合同:艺人若因非职业运动受伤,得自己背30%损失。
明星上球场,表面是跨界福利,背地里全是隐形账单。
有人疑惑:又不是职业,干嘛这么拼?
现场球迷放出视频,答案挺直观——任嘉伦拿球就真打,防守下腰,进攻冲刺,篮板也跳。
观众花钱买票,一半是来看“明星真刀真枪”,如果他只是站半场摆pose,热搜词条就会变成“划水”。
娱乐圈竞争比球赛还残酷,不玩命,镜头就给到隔壁更会“营业”的流量。
这种“不得不拼”的隐形KPI,才是明星带伤也要打完的真正原因。
再往深看,艺人运动受伤其实是一场“多重时间表”现场:
剧组只给他留出两天空档,品牌直播排在大后天,机票酒店全锁死;
NBA中国提前三个月官宣名单,票卖光,赞助到位,不可能临时换人;
训练师千叮万嘱“上去走个过场就行”,可现场音乐一响,肾上腺素飙升,谁还记得“收着点”?
三条时间线交叉,只要一个环节掉链子,连锁反应就像多米诺骨牌,最后全砸在艺人脚背上。
那到底该怎么给“明星热血”上保险?
国外同类赛事早就写明白:
1. 赛前体检+专项运动意外险,保额直接对标职业球员;
2. 上场时间写进合同,超时算违约;
3. 现场驻队医生有“一票否决权”,只要说停,教练组必须换人。
反观国内,多数活动还把艺人当“站台吉祥物”,医疗桌摆两瓶冰红茶就敢让明星打满全场。
任嘉伦这次算幸运,骨头没裂,可下次呢?谁也不敢赌。
对粉丝来说,心疼归心疼,也得接受一个事实:
偶像不是瓷娃娃,却也不是钢铁侠;他们靠人气吃饭,人气要靠名场面维持,而名场面往往藏在“真打真摔”里。
想看他发光,就得接受他会受伤;想让他安全,就得允许他偶尔“划水”。
这道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次次事后热搜的“幸好没事”。
最新消息,任嘉伦已回酒店高位冰敷,脚背淤青一块硬币大。
工作人员说,明天先取消品牌直播,剧组把开机顺推三天,代价算“最小化”。
粉丝在超话刷屏:不急着跑通告,先把脚养好。
可所有人都清楚,日历上的下一场活动正在倒计时,新的机票很快出票,新的舞台灯光即将亮起。
下一次,他还会不会全力起跳?
答案大概率和这次一样——音乐响起,人就忘了疼。
来源:桦树林嬉戏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