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将消失的沙漠:面积比海南岛还大,如今80沙漠成绿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1 20:45 1

摘要:那片林子现在看着风平浪静,很难想象几十年前,它脚下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流沙。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片林子现在看着风平浪静,很难想象几十年前,它脚下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流沙。

有一棵老松树,一直没动地方,树干粗得要两人才能合抱。

人们叫它“57号”。

不是因为它有多神奇,而是因为它是1957年被种下的。

那时候,没人知道它能不能活下来。

更没人知道,这根松树标杆,后来会成了毛乌素沙地变绿的“第一证据”。

一切得从这片沙地说起。

毛乌素,原来不是沙漠。

至少在唐朝以前,还算得上是森林草原。

考古上也找得到证据——有农耕遗址,有灌溉痕迹,还有古代的牲畜粪土层。

可惜后来动荡多了,草场退化,人又放牧开垦,风一刮,沙子就动了。

到解放初,那片地方已经成了吞人地的黄沙区。

当时的榆林市,森林覆盖率只有0.9%。

风沙刮得厉害,老百姓常说:“一天三场风,从早刮到冬。”你说这还能住人吗?

孙祯元第一次到那儿,是跟着林业局去做调查。

说是调查,其实就是看看有什么能种活的树。

当时没人抱太大希望。

沙子一脚踩下去能没到膝盖,风一吹就起“龙卷尾”。

他在一个废弃的沟壑里蹲了半天,扒开枯枝落叶,竟然看到一层薄薄的黑土。

掐指一算,不到两厘米,但这就够了。

这说明底子还在,只是被埋了。

回去以后他开始琢磨:要不要试着种点东北的樟子松?这树耐旱、皮厚、根扎得深,不像其他树那么娇气。

有人劝他别折腾,说“北方沙地种松树,没成功的先例”。

可他还是去了大兴安岭,挑了217棵幼苗,用大卡车带了回来。

那年冬天特别冷,车在半路上抛锚了三回。

到地方的时候,树已经冻得差不多全僵了。

先种吧,不行就再想办法。”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没什么表情。

像是在说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

第一年活下来77棵。

能长到20米高的,只有一棵。

就是那棵“57号”。

但真正让毛乌素开始“变脸”的,不光是科研人员,还有一帮子民间治沙的人。

张应龙就是其中之一。

他跟孙祯元不同,不是搞科研的,也没什么专业背景。

原来是做贸易的,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跑到沙地上搞生态项目。

头两年赔了个底掉。

他说:“我就是不信这个邪,沙地就不能长树?

他发现一个细节。

走访村民的时候,有人提到过去点灯用一种灌木,叫“毛樱桃”。

油多、耐旱、不挑地。

他一听就来了兴趣。

找了几棵回来试种,成活率还真不低。

接着就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示范基地,几年后种出了三万亩。

这事儿当时也有人质疑。

有人说:种那么多,地下水能扛得住吗?这要真把水抽干了,岂不是适得其反?张应龙当时也发愁,找了水利站的人来测,结果水位从1957年到现在一直在8米左右。

也就是说,这些树不但没把水抽干,还帮着留住了水。

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其实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只是那时候没什么人关注。

村民靠手挖、肩挑,一点点把草方格铺上、把林带种下。

后来政府也开始投入,搞规划、给资金,企业也参与进来,慢慢地,官民合力的局面才成型。

说起来容易,真干起来那是几十年的事。

腐殖质层要几十年才能积一两厘米,但要破坏它,只需要一场大雨或一次乱伐。

谁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后来成立了自然保护区,禁止乱砍滥伐,专门设机构管理。

现在回头看,一些数字还是挺有冲击力的。

榆林的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不到1%,涨到了67%。860万亩流沙被固定或半固定。80%的毛乌素沙地,已经披上了绿装。

不过事还没完。

现在新的问题又来了。

种下去的林地,有不少到了“高龄”,开始衰老退化。

防风固沙是做到了,但要让这些地块有更高的生态价值,还得继续琢磨。

有人说“沙子不流了,就能睡安稳觉了”,可从林业部门的角度看,这才刚刚迈过第一步。

孙祯元的那片植物园,现在还在。

几十种沙地植物在里头扎根,比最早的20多种扩展了十几倍。

那棵“57号”,也还在。

风大的时候,会发出一种低沉的响声。

有人说,那像是它在说话。

参考资料:

蒋涵,《毛乌素治沙:与时间的较量》,《绿色中国》,2024年1月11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沙漠化防治年鉴》,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年。

《榆林市年鉴》,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

孙祯元口述,《沙地林业五十年纪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档案馆,内部资料。

来源:小新与你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