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舱窗外云层翻涌,手边却有一份沉甸甸的《澳门日报》——整整40版的厚度,在今日内地报业日渐“瘦身”的对比下,显得格外醒目。
10月21日下午,我搭乘澳门航空航班奔赴2025澳门中葡农业国际博览会。
机舱窗外云层翻涌,手边却有一份沉甸甸的《澳门日报》——整整40版的厚度,在今日内地报业日渐“瘦身”的对比下,显得格外醒目。
这抹纸媒的厚重,与熊猫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将要探讨的熊猫经济,竟在澳门的文化土壤中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澳门日报》的厚度,绝非偶然。
作为澳门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它日均出版超60版,覆盖本地八成以上读者。
这份“厚”,源于其“立足澳门,服务市民”的办报宗旨。
本地新闻置于首版,副刊《新园地》专栏引经据典,甚至97岁作者“冬春轩”仍每日执笔,让文化传承跃然纸上。
更关键的是,它通过“报贩预订制度”精准控制印量,辅以多元化经营(如文化广场、星光书店)与社会公益(如“公益金百万行”),构建了可持续的生态。
这种深耕本土、精准运营的模式,恰似熊猫经济需要的内核——既要扎根熊猫文化,也要精准链接全球市场。
石排湾郊野公园的熊猫馆,住着中央赠澳的“大熊猫开心家族”——开开、心心与它们的双胞胎健健、康康。
这座依山而建的3000平方米场馆免费开放,本是亲近市民的优势,却也可能因“免费”而弱化了经济价值。
反观香港,大熊猫“安安”“可可”亮相首日吸引5000人,带动周边产品热销,年票销售增长五成;成都大熊猫基地更在假期创造150亿元旅游收入。
澳门熊猫经济仍处萌芽阶段。
虽有礼品馆售卖熊猫玩偶、文具,但推广力度不足,居民“习以为常”。
若能借鉴香港“PANDA GO!”主题活动,或结合澳门特色开发主题餐饮、生态旅游线路,这座“宝藏”足以成为文旅新引擎。
本次中葡农业博览会,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化创意创新联盟、熊猫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带来24款熊猫IP产品。
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山珍到熊猫鲜笋酱,从熊猫叮叮贴到熊猫蜂蜜青梅酒……这些产品背后,正是熊猫经济从文创向农业、食品、健康领域的延伸。
正如《澳门日报》以“守正创新”拥抱AI技术、推出融媒体平台,熊猫经济也需以文化为基、科技为翼。
比如深度开发熊猫IP,将大熊猫形象与澳门非遗、葡语国家商品结合,打造“熊猫+中葡文化”限定款。
又比如提升熊猫经济体验感,设立熊猫主题CAFÉ、联动路环街区设置打卡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再比如善用政策红利,借助粤港澳“一签多行”政策,设计“大熊猫生态游”跨境线路,串联澳门熊猫馆与内地自然保护区。
《澳门日报》的厚度,在于它既坚守本土,又以开放姿态融入湾区。
熊猫经济的未来,也需如此——既要讲述熊猫作为国家符号的情感纽带意义,也要通过产业链整合,让IP价值渗透至农业、旅游、消费等领域。
正如报业以“公益金百万行”扎根社会,熊猫经济也需肩负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的使命,方能行稳致远。
夜幕降临时,我遥望威尼斯人会展中心明日的展台。那份厚重的《澳门日报》,与待展的熊猫IP产品,共同映照出一个道理:真正的“厚度”,源于对本土价值的深耕与对创新的包容。
期待熊猫经济如这份报纸一般,在澳门织就一张连接文化、产业与民生的网,让“大熊猫开心家族”不止是场馆里的萌宝,更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活力符号。
来源:熊猫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