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1日上午,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现代快报记者获悉,《常州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值得一提的是,《条例》是常州市人大常委会与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一起开展的协同立法项目,采用了“小快灵”的立法方式,通过明确各
10月21日上午,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现代快报记者获悉,《常州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值得一提的是,《条例》是常州市人大常委会与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一起开展的协同立法项目,采用了“小快灵”的立法方式,通过明确各方职责、加强资源保护、强化人才培养,促进传承传播和创新,构建锡剧保护传承的制度体系。
常州无锡两地协同立法
锡剧是发源和主要流行于常州、无锡地区的地方戏曲,曾名“常锡文戏”“常锡剧”,经常州、无锡两市共同申报,2008年6月7日,锡剧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姜海介绍,常州与无锡两地为保护锡剧而开展协同立法在江苏省内也属于创新举措,旨在通过法治力量共同推动锡剧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目前,常州和无锡两地在人大的悉心指导和司法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围绕锡剧保护传承协同工作已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各项工作正依法有序推进。
“我们两地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协调和解决锡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问题;在人才培养与艺术传承方面开展合作,鼓励两地的艺术院校、锡剧院团通过合作,共享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整合两地创作力量和资金资源,协作开展锡剧剧目创作、编排,联手创排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剧目;对锡剧的传统剧目、唱腔、历史资料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和保护,建立统一的档案资源库等。”姜海表示,两地协同立法,希望打破行政壁垒,形成“1+1>2”的合力。这不仅能为锡剧注入新活力,也能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的文化遗产区域协同保护提供借鉴。
设6月7日为锡剧日
为了营造全社会支持锡剧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常州与无锡协同,两地条例都明确将锡剧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天,即每年的6月7日确定为锡剧日,要求各相关单位积极开展锡剧保护传承相关活动。
同时,条例明确按照政府投入引导、鼓励社会捐赠的方式设立市锡剧保护传承基金,并鼓励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参与锡剧保护传承活动。此外,条例还针对锡剧院团建设、锡剧人才培养、锡剧进校园、锡剧的传播和创新发展进行了明确规定。
在戏剧的保护和传承中,人才培养是关键。姜海表示,在条例出台前,常州已经在锡剧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多项实践经验。常州加强机制建设与财政保障,推行市属国有文艺院团“员额制”测算管理,并给予财政补贴。形成“能进能出、多劳多得”的良性机制,促进了锡剧的传承发展。推广“订单式”校企合作,常州市、县级国有锡剧院团与专业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如常州市锡剧院“第七代传人”、武进区“第七代传人”都已经进入院团工作,溧阳市“第七代传人”2020年入学,计划6年学制,于2026年毕业后进入剧团工作。传承“师带徒”模式,常州鼓励青年演员拜师学艺,传承技艺。近十年有14位青年演员通过拜师学艺,有效补充“新鲜血液”。普及“锡剧进校园”,培养青少年兴趣,约200所学校、3500多名学生观赏了《卿卿如晤》《玉兰花开》等经典剧目。
未来,两地将在人才培养上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互通和品牌共建。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敏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