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和好友聊天,她轻声感慨:“真羡慕那些能把平凡日子过出花来的人。”她说自己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差,可父母从不庆祝节日,生日、春节都像平常一样冷冷清清地过去。如今她早已成家立业,生活稳定,却总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似乎总学不会如何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充满温情。
前几天和好友聊天,她轻声感慨:“真羡慕那些能把平凡日子过出花来的人。”她说自己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差,可父母从不庆祝节日,生日、春节都像平常一样冷冷清清地过去。如今她早已成家立业,生活稳定,却总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似乎总学不会如何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充满温情。
这让我想起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的话:童年的仪式感,是照亮孩子未来生活的光。那些被珍视的瞬间,会成为他们一生的铠甲。
我认识一个女孩,现在是一位知名的设计师。她出生在普通的工薪家庭,没有优渥的物质条件,但她身上总有一种独特的自信与从容。聊起童年,她眼神明亮:“小时候,每到生日前一晚,妈妈都会悄悄在我床头放一张手写的卡片,上面画着小花,写着‘宝贝,明天你又长大一岁啦’。每年春节前,全家一定一起大扫除、贴春联,爸爸还会教我怎么把‘福’字倒着贴。中秋节那天,爸爸总带我去河边放灯笼,说那是给月亮的信号,让它知道我们在想它。”
她笑着说:“这些事看起来很小,但它们让我从小就知道,我是被爱着的。无论后来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闭上眼睛,就能回到那些温暖的时刻,心里就有了力量。”
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拥有家庭仪式感的孩子,更容易建立安全感、归属感和清晰的自我认同。他们情绪更稳定,也更善于与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仪式感,并不需要昂贵的礼物或盛大的排场,它藏在用心经营的每一个微小瞬间里。
每周一次的家庭电影夜,全家人挤在沙发上分享观后感;生日早晨那一碗热腾腾的长寿面,上面 обязательно 放一个金黄的荷包蛋;开学前夜,妈妈悄悄塞进铅笔盒的一张鼓励便签;冬天第一场雪落下时,一家人围坐吃着自制的小火锅;每晚睡前那个固定的拥抱,外加一句轻柔的“我爱你”——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其实都是孩子心中幸福的坐标。
朋友的丈夫是位儿科医生,工作极其忙碌,但他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清晨为女儿梳头。这个简单的动作,成了父女之间最珍贵的联结。女儿在日记里写道:“爸爸梳头很轻,总会问‘疼不疼?’阳光照进来的时候,我看着我们俩的影子叠在一起,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现在我在外地读书,每次难过,就会想起那个画面,然后就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相反,那些缺乏仪式感长大的孩子,往往情感表达受限,回忆童年时一片空白,难以感受到深层的幸福,即便物质富足,内心仍觉空荡。邻居家的孩子考上名校后却陷入抑郁,在咨询室里他说:“我的童年像一张白纸,除了学习、吃饭,什么都不记得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从来没有真正活过。”
其实,改变永远不晚。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为孩子创造属于他们的温暖记忆。每周设立一个家庭日,关掉手机,一起做饭、游戏、谈心;每个生日让孩子决定当天的菜单,让他们感受自己的重要性;认真对待每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一起包粽子,中秋节一起赏月,儿童节去孩子最想去的地方;出门前的一个拥抱,回家后的一句问候,睡前的一段故事,都是构筑安全感的基石。
还可以一起整理照片,制作成长相册,写下当时的趣事。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爱的重温。
仪式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将爱具象化的日常实践。它告诉孩子:你很重要,你的存在值得被庆祝。那些被仪式感滋养的孩子,内心始终有一束光,哪怕未来风雨交加,那束光也会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生活或许平凡,但爱能让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闪闪发光。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