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光绍、吴志强、高书生、祁述裕共话用数字守护历史、用智慧驱动创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1 19:42 2

摘要:10月20日,“城市文化 国际对话(2025)”研讨在上海大宁会议中心举行。本次研讨聚焦“AI时代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采取主题演讲、专家对话、专项发布、案例分享等形式,以多元交流、多维聚力赋能城市文化的创新性突破、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增长。

10月20日,“城市文化 国际对话(2025)”研讨在上海大宁会议中心举行。本次研讨聚焦“AI时代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采取主题演讲、专家对话、专项发布、案例分享等形式,以多元交流、多维聚力赋能城市文化的创新性突破、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增长。

在主题演讲环节,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围绕AI与产业变革的核心议题,分析了有关行业实践与公共决策的新视角、新方法。他认为,过去世界上有比较完整的供应链,现在变成了“在岸、近岸、友岸”。这是一种新的布局,是产业链的重塑。AI能够突破边界,能够打破区域边界甚至国家边界,可以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深刻影响,有必要通过AI更多赋能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好、更主动、更积极地寻求全球文化产业合作增长点,更多赋能消费需求、文化需求、服务需求。

“我生长在静安,生在静安,长在静安。在我的记忆中,既有张家花园的市井烟火,也有南京西路的车水马龙。今天我们谈论AI,不是为了建造一座冰冷的未来之城,而是为了让这份独特的静安味道在数字时代历久弥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呼吁,用数字守护历史、用智慧驱动创意,书写关于温暖、智慧和美好的新故事。他建议,应用数字孪生、激光扫描等技术呵护历史街区,搭建人工智能时尚设计平台,打造有温度、可对话的数字空间。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文改办副主任高书生提出,AI时代,我们应该把视野转向供给侧数据。供给侧数据从哪里来?一是全国性的文化资源普查数据;二是故宫、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重要场馆的高精度采集数据;三是报刊的图片库、广播电视台的数据库等。此外,中央部委和出版社建的数据库,如经典古籍库、建筑全媒体资源库等,量也非常大。还有一个资源是地方志。中国的地方志非常丰富,总规模是55000多部,现在又发展出部门志、行业志、专题志等。

高书生坦言,数据开发利用依然面临数据对外释放量少、数据分享动力不足、数据流通效率欠佳等问题。他建议,通过地方立法及相关举措探索构建国家文化专网,关联形成中国文化数据库,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以破解数据开发利用难题。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展望“十五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变革趋势,提出“以链促群、以群塑链”的发展新范式:一是明确链主企业和主导产业方向;二是绘制产业链图谱;三是畅通产业链的微循环,包括关注城市内部生态的微循环。“比如北京通过自行车、电动车等,将老字号等传统IP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独特、细微的体验。”

本次研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主承办单位有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大宁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

栏目主编:王多 图片来源:上海国际文化学会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