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厅里,阿芳望着靠在沙发上的父母和孩子,心里七上八下。国庆聚会结束不过一周,家里的三代人竟然相继发烧、咳嗽,2岁的女儿还喘得像个小风箱。
客厅里,阿芳望着靠在沙发上的父母和孩子,心里七上八下。国庆聚会结束不过一周,家里的三代人竟然相继发烧、咳嗽,2岁的女儿还喘得像个小风箱。
医院人满为患,排队的孩子大多症状相似。医生一句话让她倒吸一口凉气:“你们可能是被呼吸道合胞病毒‘打倒’了。”阿芳回忆起那场热闹的家宴,朋友间的拥抱、孩子们的嬉闹……谁能想到,一场席间聚会,竟成为全家人人“中招”的起点?
到底是什么病毒来势汹汹?为何传染性如此之强?老人、孩子为何格外容易被“盯上”?又该怎么有效预防?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也许很多人觉得陌生。实际上,它是全球最主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元凶,尤其对婴幼儿和老年人威胁极大。
专家数据显示,几乎所有儿童在2岁前都感染过RSV。更令人警觉的是,RSV的传染力约为流感的2.5倍,在南方省份的医院,RSV阳性率在住院重症呼吸道病例中排名第一。最近一周,上海市儿童医院急诊呼吸系统患者比9月底猛增约30%,疫情提早进入爆发期,广东等地也已多次发布健康预警。
病毒是如何“全家放倒”的?
传播路径多、隐匿性强:RSV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席间聚会、亲密互动,如拥抱、亲吻,都能让病毒在无声中传递。感染后有2-8天潜伏期,早期症状和普通感冒极像,很容易被忽视。
家庭密集场所成高危地区:家有小宝或老人,彼此照料、密切接触,病毒更易“全家通杀”。广东疾控和国家卫健委都紧急特别提醒,聚集型活动、返程潮极易诱发家庭连环感染。
老人、婴幼儿为何最易“中招”?
免疫力弱,重症风险高。1岁以内的小婴儿和65岁以上老人危险最大,有的患儿甚至因严重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入ICU。
感染后遗症明显:医学研究明确,幼年RSV重症住院经历,会让孩子今后反复喘息、哮喘的概率显著提升。一次重症感染,可能影响终身呼吸健康。
持续高烧>38.5℃,反复不退;咳嗽、气喘,伴有急促呼吸、呻吟、三凹征(胸部、锁骨上、肋间隙明显内陷);吃奶减少、精神萎靡或嗜睡,哭闹异常;呼吸困难,鼻翼煽动、面色发青;家有老人出现乏力、胸闷、呼吸困难或严重咳嗽。
出现这些情况,切勿等侥幸心理,必须及时就医,以免病情急转直下。
目前,RSV感染尚无特效药。所以,防护措施做到位,是保护家人健康的关键。日常防护“三板斧”:
减少走亲访友和聚会,避开人多且密闭场所,特别是家中有幼儿和老人时。
勤洗手,外出回家、照顾患病成员、饭前便后,务必用流动水彻底清洁。
日常生活分餐具、不共用毛巾水杯,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家庭内防扩散“四个细节”:
患病者戴口罩、咳嗽打喷嚏及时用纸巾遮掩,后立即处理。
照顾患者的家人,要“专人专护”,极力避免照顾者交叉服务于易感人群(如照看幼儿后再照看老人)。
房间勤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如病情轻微,安心居家休息、多补水、保证充足睡眠,多为7-10天可自愈;但若有呼吸困难、持续高烧等症状须立即去医院。
特殊时期,广东专家建议:三类人群须特别重点保护——
1岁以内婴儿;有基础病的老人;免疫力低下患者。
返程高峰、节假日人员流动剧增,将大大增加病毒传播风险。国家疾控明确提醒,返乡、聚会后如有异常症状,应尽量减少与家中易感人群密切接触。
到底能不能“全家中招”?防护做对就能“刹住车”
真实案例显示,被“全家放倒”的根本原因,不是病毒本身有多凶悍,而是日常防护疏忽、细节漏洞百出。
哪怕聚会必不可免,只要人人做好防护、勤洗手、规范佩戴口罩,把传播链切断,感染概率就能大大降低。
疾病无情,家庭有爱。守护家人健康的关键,就在于你和我能否警觉于未发、守护于细微。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监测报告》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防控建议》
《上海市儿童医院呼吸道病毒阳性率临床数据报告》
《新型冠状病毒与常见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比较研究》
来源:耿医生讲健康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