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戊申总一文”龙币:中国最小、最薄的机制币之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8 02:14 2

摘要:1908年造币总厂铸造的“光绪戊申一文龙板”,是中国最小的机制铜币,直径仅16毫米,却承载着清末币制改革的挣扎。这枚袖珍钱币以精湛的“部颁龙”纹著称,虽因面值过小未能挽救金融危局,却成为封建货币向近代化转型的珍贵缩影,如今品相完好的拍卖价可达万元。

1908年造币总厂铸造的“光绪戊申一文龙板”,是中国最小的机制铜币,直径仅16毫米,却承载着清末币制改革的挣扎。这枚袖珍钱币以精湛的“部颁龙”纹著称,虽因面值过小未能挽救金融危局,却成为封建货币向近代化转型的珍贵缩影,如今品相完好的拍卖价可达万元。

以下是关于光绪戊申年造币总厂 “一文龙板” 的详细解读,结合历史背景与钱币特征展开介绍:

一、历史背景:清末币制乱象与一文龙板的诞生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中国正处于晚清风雨飘摇的末期。随着列强入侵、白银外流,传统制钱(铜钱)流通体系濒临崩溃 —— 民间私铸钱泛滥、官钱局发行的纸币信用破产,加上铜价上涨导致铸钱成本高于面值,出现严重的 “钱荒”。为缓解小额货币短缺问题,度支部(原户部)下令造币总厂(设于天津)设计铸造面值 “一文” 的机制铜币,即 “光绪戊申总厂一文龙板”。

这枚钱币的诞生,既是晚清政府试图通过机械化造币稳定金融的尝试,也是中国货币从传统翻砂铸造转向近代机制化的缩影。

二、钱币形制与工艺:小而精的 “袖珍龙板”

1. 尺寸与重量

直径:16.00 毫米(约为现代 1 角硬币的 2/3)

厚度:1.00 毫米

重量:约 1.5 克

面值:一文(官方规定 1000 文兑换白银一两,但实际流通中常因铜价波动贬值)

虽比汉魏时期 “鹅眼五铢”(直径约 12-15 毫米)略大,但在清末民初的机制币中,堪称 “最小规格”,甚至比同时期的 “光绪元宝” 铜元(直径约 28 毫米)小近一半,便于民间小额交易携带。

2. 设计与铸造工艺

正面
中央铸 “光绪戊申” 四字(“戊申” 为干支纪年),外环珠圈,上方为 “造币总厂”,下方为 “库平一钱”(标注含铜量,但实际成色因清末铜料短缺常不足)。

背面
中央为 “部颁龙” 图案(清廷统一规定的龙纹样式),龙身盘踞,鳞片清晰可数,龙须、龙爪刻画细腻,体现了当时造币总厂的雕刻水准。龙纹外环英文 “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大清帝国铜币),彰显近代化特征。

工艺特点
采用钢模冲压工艺,币面平整,图文深峻,龙鳞、文字边缘无流铜,比传统翻砂法铸造的铜钱更精美规整,代表了清末机制币的最高水平。

三、历史地位与收藏价值:见证王朝落幕的微型钱币

1. 流通困境与时代局限

该币仅铸造一年(1908 年),次年(1909 年)宣统即位后即停铸,存世量较少。

由于清末铜元泛滥(如 “当十”“当二十” 铜元贬值严重),“一文” 面值过小,实际购买力有限,加上银钱比价波动剧烈,流通时间短暂,未根本解决 “钱荒” 问题。

2. 收藏意义

形制独特:作为中国最小的机制铜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研究清末币制改革的实物标本。

艺术价值:钱背 “部颁龙” 是清代官方龙纹的典型范式,雕刻工艺精湛,备受钱币收藏家青睐。

稀缺性:目前公开拍卖记录中,品相完好的 “光绪戊申总厂一文” 价格在数千元至万元不等,原光未流通品更为珍贵。

四、对比与延伸:中国最小钱币的 “古今之变”

古代最小铜钱
六朝时期的 “鹅眼五铢”“鸡目五铢”,直径约 12-15 毫米,因轻薄如鹅眼得名,但铸造粗糙,文字模糊。

近代机制币对比
与同时期 “大清铜币”“光绪元宝” 相比,一文龙板尺寸悬殊,反映出清末币制的混乱与多样化尝试;与民国时期 “壹分” 铜币(如 1936 年党徽布图壹分,直径 25 毫米)相比,更显袖珍。

这枚小钱币犹如一面镜子,既照见晚清政府试图 “维新图强” 的努力,也映出封建王朝行将落幕的残影。其短暂的生命历程,成为中国货币史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微观注脚。

如需进一步了解钱币真伪鉴定或清代币制细节,可提供更多资料补充分析。

来源:悟空聊钱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