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精分”实锤:给美国砸6000亿,转头来华送投名状,真相扎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17:19 1

摘要:最近苹果库克的操作把不少人看懵了,一边在白宫跟特朗普拍胸脯,说未来4年要给美国砸6000亿美元投资,还特意送了块24K纯金底座的手机玻璃当礼物,姿态做足。

最近苹果库克的操作把不少人看懵了,一边在白宫跟特朗普拍胸脯,说未来4年要给美国砸6000亿美元投资,还特意送了块24K纯金底座的手机玻璃当礼物,姿态做足。

另一边短短7个月里两度来华,不光钻进苹果直播间接地气,还在工信部会议室承诺要扩大在华业务,真金白银往里投。

1、

这哪是跨国CEO,简直像个“双面选手”,但你要是觉得只有库克这样,那就错了,马斯克这几年往中国跑的次数比回加州老家还勤,工信部、发改委、上海特斯拉工厂全是熟门熟路。

英伟达的黄仁勋更夸张,2025年前三个季度就来华3次,又是在北京分公司过年表演,又是穿西装正经开会,一副“心系中国市场”的样子。

可转头面对全球记者,又能说出“美国独一无二的优势就是特朗普总统”这种话,把两边的表态都拉满。

这群大佬看似矛盾的“精分”操作,说到底就一个信号:现在全球的跨国企业,尤其是美国商业巨头,都被逼到了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的十字路口。

除非你像苹果、特斯拉、英伟达这样,规模大到没法替代,稍微有点闪失就能牵动产业链,否则只要在言行上偏了一点,分分钟可能满盘皆输。

要搁20年前,根本不会有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

那时候马斯克这种级别的美国企业家来中国,接待场面能热闹到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地方政府恨不得把最好的资源都堆上来。

2、

为啥?因为那时候的中国,对优质外资企业是真的“求贤若渴”。

21世纪初中国刚加入WTO,满心想着融入全球产业分工,能被欧美企业认可、能搭上全球主流经济的快车,就是当时最实在的目标。

那时候地方官员要是能招来外资项目,在县里、市里都能横着走,毕竟外资不仅能带来资金,还能带来技术、管理经验,甚至能帮当地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反观那些跨国企业,当时心里根本没把中国当成“必选项”,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唯一超级大国,全球企业都拼了命往美国凑。

只要能被美国资本看上,就能拿到美国的技术、全球供应链资源、顶尖人才,更关键的是能蹭上美国的话语权和审美定义权,比如产品能打进美国市场,就等于拿到了“高端”的认证,在其他国家卖都能多卖不少钱。

有组数据特别能说明问题:2000年的时候,世界500强里美国有179家,日本107家,中国呢?勉强凑够10家。

那时候不是中国不想争取,是实力摆在那,只能看着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里呼风唤雨。

可现在不一样了,红蓝两条线早就交叉了,攻守之势彻底反过来了。

库克、马斯克、黄仁勋这么频繁地往中国跑,哪怕冒着被美国政客骂“胳膊肘往外拐”的风险,本质上都是因为:这些巨头现在根本离不开中国了。

黄仁勋之前说过一句话,特别实在:“要是我们的市场份额从95%直接跌到零,我想不出哪个决策者会觉得这是好事。”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计算机市场,更关键的是有完整的生态,从研发到生产,从供应链到消费端,一环扣一环,缺了中国,很多企业的生意根本玩不转。

就拿苹果来说,嘴上喊着要去美国、去印度建厂,结果最新的iPhone17ProMax,超过80%的零件还是来自东亚,中国供应链在里面占了大头。

不是苹果不想换,是没人能替代,中国工厂的产能、品控、响应速度,全球没几个地方能比,印度工厂试产好几年了,至今都没法稳定供应高端机型的零件,更别说跟中国比了。

特斯拉就更不用说了,上海工厂简直是马斯克的“救命恩人”,当年特斯拉快没钱的时候,上海这边不仅快速批了地,还帮着协调供应链,让工厂不到一年就投产,硬是把特斯拉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现在特斯拉说自己是“全球布局”,可真要拆解开看,上海工厂扛了绝大多数产能。

柏林工厂与德州工厂,莫说准时开工、稳定生产,二者皆难达成,又何谈与上海工厂一较高下?于成本把控、效率提升方面,它们实在毫无资格相提并论。

3、

这时候有人会问,那美国政府就看着这些企业“倒向”中国?

当然不,美国现在馋这些企业的产能、技术,想把它们留在本土还来不及,特朗普天天喊“让美国再次伟大”,在他眼里,“伟大”的标准特别朴素,就是要有更多工厂、更多流水线。

今年,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言论堪称荒诞讽刺:“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都热切渴望到流水线上干拧螺丝的活儿!我们要让受过教育的美国人拥有打螺丝的权利!”

这话听着荒唐,却暴露了美国的焦虑,他们想把制造业拉回去,想让跨国企业把投资留在本土,可问题是,美国早就没了当年的产业基础。

美国的工人成本高不说,供应链还断了档,想造个手机,可能得从亚洲运零件,再找熟练工人,光物流、时间成本就比中国高一大截。

更关键的是,美国年轻人现在没多少愿意去流水线的,受过教育的人更不想“打螺丝”,卢特尼克的话说白了就是一厢情愿。

4、

所以现在的局面特别有意思:美国政府想把企业绑在本土,可企业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中国这边早就不是当年“求着外资来”的状态了,现在更看重的是技术合作、产业链互补,外资想进来,得拿出真东西,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躺着赚钱”。

这些美国巨头的“精分”,其实是在这种博弈里找平衡。

对库克来说,给美国投6000亿,是给特朗普递投名状,避免被美国政府穿小鞋;来中国扩大投资,是保住苹果最大的海外市场和最靠谱的供应链,两边都不能得罪。

马斯克和黄仁勋也是一样的心思,既要在美国本土维持好和政府的关系,拿到补贴、政策支持,又不能放弃中国这个“基本盘”。

毕竟中国市场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中国供应链能帮他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些都是美国本土给不了的。

但这种平衡越来越难维持了,当下,美国对中国的技术限制愈趋严苛,时而卡住芯片出口咽喉,时而设限投资路径,妄图胁迫企业选边站队,尽显霸权行径,其遏制中国发展的野心昭然若揭。

比如英伟达,既要遵守美国的芯片出口规定,又不想失去中国这个大客户,只能搞“特供版”芯片,结果还是被两边施压。

5、

未来这种“左右为难”的情况只会更普遍,于跨国企业而言,处境两难。要么如苹果、特斯拉这般,凭借庞大的规模,在中美之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要么就只能无奈地在中美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而对中美来说,这场博弈的核心早就不是“谁求谁”,而是“谁能提供更稳定的环境、更完整的产业链、更广阔的市场”。

20年前,中国需要美国企业带来技术和资金;20年后,美国企业需要中国市场和供应链。

这种角色的互换,不是偶然,是中国这些年产业升级、市场扩大的必然结果,未来,谁能保持稳定,谁能持续开放,谁就能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主动。

那些还在“精分”的美国巨头,其实已经用脚投票了,频繁来华、扩大投资,这些动作比任何表态都更真实。

毕竟企业要的是利润,是生存,而不是跟着政治口号走,在全球化早已深度融合的今天,强行让企业“选边站”,最终可能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机会。

就像黄仁勋说的,“美国不参与中国市场,真是失策”,现在的世界早就不是“非此即彼”的时代了,合作共赢才是王道。

那些还在搞“脱钩”“对立”的人,可能最终会发现,自己才是那个被时代甩在后面的人。

来源:笔杆先生

相关推荐